现代计算技术的自然哲学基础_达·芬奇的便携式电脑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达·芬奇的便携式电脑 > 现代计算技术的自然哲学基础
小米粥 达·芬奇的便携式电脑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1-16 20:11:02

现代计算技术的自然哲学基础

一、是时候需要达•芬奇式的学科整合了

    英国科学家、小说家C.P. 斯诺爵士(Sir C.P. Snow,1905-1980)在他的著作《两种文化与科学变革》中谈到“科学和艺术之间令人烦恼的分裂”。这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两难困境,它会造就让技术疏离人类情感的危险。
    是时候需要一场现代文艺复兴了,通过促进多学科教育的整合和对多样性的宽容,来解决这个困境和思考技术的本质。
    一场达•芬奇式的、文艺复兴式的、融合科学与艺术式的学科整合,能修补学科之间的裂痕,能激发新计算技术的灵感。


二、达•芬奇的背影

    列昂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芬奇镇。身为当地一名公证员的私生子,达•芬奇从小随祖父在田间地头长大。
    父亲惊讶于的达•芬奇的绘画天赋,特意把15岁的达•芬奇送到著名画家安德烈•德尔•维罗西奥(Andrea del Verrocchio)的工作室去学习绘画。
    达•芬奇的传奇人生也因此从这里启动。
    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在1550年首版的《达•芬奇传》中这样描述年轻的达•芬奇:
    “他拥有如此非凡和惊人的智力。他的画如此细致精美,没有人能与他精湛的艺术风格相媲美。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几何学家,他同时精通雕刻和建筑......”
    事实上,达•芬奇留给的世界的背影,远远不止是一位画家。
    人们尊称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旷世奇才,他身兼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学家、工程师、科学家、发明家、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等多重身份。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达•芬奇:科学与艺术的集合体

    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在他的著作《达•芬奇:第一位科学家》中这样写道:
    “他能够用艺术家的视角审视科学,用科学家的思维想象艺术,用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思维构想建筑。这种才能让达芬奇格外与众不同”。

    达•芬奇的创造天赋,正是来自他对科学与艺术、工程学与人类价值进行文艺复兴式的整合。500多年来,他的这种天赋一直激励着众多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
    除此之外,达•芬奇出色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也让他在许多领域比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比如他会好奇为什么托斯卡纳山上会发现贝壳。

    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使得达•芬奇创作出优美的人体解剖图、水流和新型机器的画稿。因此,除了在美术、雕塑、音乐领域的优秀表达与创作,他在医学、航空工程学、地质学、天文学、建筑、水利、军事、机械设计等广泛领域都有众多的发现、设计和发明。


四、计算技术与自然哲学:请不要渐行渐远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达•芬奇的整合精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意识地将科学发明与美学融合是很普遍的,逻辑和艺术成为伙伴,数学和音乐互相合作。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学科教育逐渐枝繁叶茂,不知何时起,这些人类的智慧,逐渐从它们的母体——“自然哲学”,游离开去,即若即若离,又渐行渐远。

    人们曾经如此痴迷于计算技术的力量,旧的计算技术总是关注计算机能做什么。
    虽然计算技术在体验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但在太多的时候,仍然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挫折,感到焦虑和不愉快,比如难懂的术语、拙劣的在线帮助、程序的多重繁杂、软件的脆弱、系统的崩溃、价格高昂......


五、假如达•芬奇生活在计算技术时代

    假如达•芬奇生活在现代,他将如何使用他的便携式电脑?他将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计算机?他会不会被苹果公司请去进行“非同凡想”?或者,被微软或因特尔聘去赋予计算机系统以新的感受?

    达•芬奇曾说:“工作必须起始于人的概念”。他将“欢笑、哭泣、争论、工作”定义为人类的四种“普遍状态”。可以相信,达芬奇对情绪状态和活动的关注,将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者。

    人类的天性和需要,并没有因为计算机的发明而改变。我们依然需要食物、庇护所和医疗。我们依然珍视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但是,我们正在借助技术改变需求的方式。

    达•芬奇将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整合思想,会如何指导我们开发技术和设计软件?


六、计算技术的达•芬奇思维:它就是我们自己

    1808年,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在给美国哲学学会的信中写道:“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看到知识在人类中传播,它甚至可以延伸到社会阶层的两端:乞丐和国王。”
    托马斯•杰斐逊,是那个曾在《独立宣言》中,赞颂“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的人。

    如今,互联网正在推平这个世界,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心智和生存方式。
    正如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在他的著作《独自打保龄球》中写道:
    “我们不必假设互联网的未来将取决于一些无意识的、外部的技术命令。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互联网将为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能通过它来做什么。”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起孤独》的作者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的也表达了她的观点:“技术不是为你服务的工具,也不是你想象的任何东西,它就是你自己。”

    新的计算技术将支持人类关系、关注普通人能做什么,它必须是普遍可用的。
    技术上的卓越必须与人类的需求协调一致。艺术和科学的伟大作品要适合于每一个人。

    达•芬奇正是一位普遍可用性的推动者。他发明了许多通用机械、公众艺术品;他设计宜居城市规划,以及防御工事;他为贵族画像,也描绘普通民众;他设计心中的飞翔,也改造真实的市井;他知道你的自由,他帮助你实现。

    达•芬奇思维的创新者,定会懂得:科学和艺术、科技和人文、技术和你,永在相依。


七、附: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

    读完《达•芬奇的便携式电脑》,再次想起曾经读过的另一本书:《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附上当时的读书笔记,谨此提示自己温故而知新,并推荐这本好书:

“用艺术之灵启发科学,艺术让科学免于拜物;
用科学之心诠释艺术,科学让艺术免于迷失。

情绪体验、故事逻辑、科学逻辑,
它们相互陪伴、交互弥合,
它们为我们呈现更具创意的世界,和更灵动的生活。

人文与科技,
在漫长的、各自的演化进程中,
经历了艰难的相互挣脱,和艰辛的相互融合,
最终发现,
其实,我们,
永在相依,从未分离。”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