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是从一份文章中得知这本书,所以上网买了。书到了之后,几天中看完了,却没我想象的那么好,老实说。
我也看了几篇这个作者的几篇博文,从而联想到这本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内容,作为网上供网友分享的博文绰绰有余,但是,以这些内容来作为一本书来出版,底气和基础明显不足。
这本书确实有值得深度的地方,有鼓励激励人的效果,但是,这些在她的博文中也可得知和看到。
这本书里面,似乎是作者的日记,每段时间的感悟,体验从而汇聚而成的。每章节的内容,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单独的看也不影响读者整体的理解,和书名的联系,也并不明显。可能是我的理解不够吧,但作为这本书的读者之一,它给我更多的一些纠结和思考。
第一,这本书里面,作者经常引用书籍的内容,电影的对白。但这些插入,作者显然没有好好把握上下文的关系和衔接,让我感觉明显的生硬和没头没尾。(虽然我的文字也不是很好)
第二,作者在一些事情上的表述,非常激进,牵扯了太多她的私人感情进去,在我看来,她认为对的事情,她非常主观和偏激地去批评其他的意见。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而且,现在这些内容是作为书籍出版给读者看,不是想在网络上你想骂谁就骂谁,不爽什么就随意发泄什么的情况。网络上的博文和出书是两个概念,为什么要让读者感觉到负面的情绪。这和这本书宣传时推广的正面能量不就背道而驰了?
第三,这本书的语言,文字,很多就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随便的话语,有时候让人感觉挺肤浅。所谓的正面,和如今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激励性语句没什么本质性差别。
我之前看过另外一个购买者对这本书的评论,大概是这个意思:作者的思想高度还不到可以出书的境界,这本书并不能够给人带来正面的东西,可能,里面的一些偏激性的语句和主观意识极强的表述反而会让人不太舒服吧。
我有时候在想,现在的出版社是不是什么书都可以出,只要能赚钱。只要某些因素有点知名度。
书籍的整体和网络的博文不是同个概念,这是完完全全分离的两个个体。书籍应该给予读者教育,思考,正面等等内容,书籍的出版不应该是掺杂了太多负面的东西或者让人感觉到负面的东西。网络无论哪方面的容量都很大,无论你在网上夸人、骂人、不满等等这些,网络都可以容纳。但书不一样。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买书都要看了评论,思量许久才买?现在的市场,真的有太多不值得一看的书,这些书的内容,无非是抄袭,肆意的评论等等造成的。想看书的人,能不好好考虑吗
以上的这些,只是感受,如果有得罪的地方,还请见谅。
最近正好也在看这本书,谈谈自己浅薄的一点看法。
楼主会不会太过挑剔,部分观点很同意,而且在看完第一章就能很明显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功底确实有待提高。但是她身上某些闪光的特质还是很值得我们这样一群80后借鉴的。比如她可以耐住性子写出一本书来,我相信很多对文字有些许爱好的读者都曾有过写书的欲望,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有几个?
其次,作者对待生活积极的态度,以及在如何高效的学习和如何坚持的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上面都给出了一些巧妙的建议。
细细品读,对于我们消除内心对待生活的疑虑、未来的迷茫、工作的不顺的态度有很积极的正能量。当然,博主非常认真的写了那么长得读后感说明有认真的去看,比那些只看不说或者压根不愿意看书的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还没看完,希望看完了可以感受更多。同时很多读者在豆瓣的大方的分享确实对我们何选择书本有很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