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艺复兴即将到来了吗?
——从杂志书刊到微博微信
过去文章通过杂志连载,后集结成册,如夏目漱石《我是猫》。再如王小波、史铁生、刘慈欣。
网络兴起时,文章通过网站连载,“网文”应运而生,作家机会更多,但网文平均水平差。不过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作者,最终也得以将网络上的文字出版成书。比如南派三叔。
韩寒以前写博客,后来微博有了长微博,他开始写微博,写到一定程度,长微博就变成出版物了。他说看过的可以不用买。这样说买的人更多了。
当下,零散文章变成图书出版的文字源变成了“微信公众号”。咪蒙是代表。
时代在变,形式在变,本质没变。
这种间断性地定期给读者输送文字的方式,一方面培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对文字始终充满期待。另一方面,降低了作者的写作压力,把一个很大的、艰巨的目标,分割成多个、相对容易、甚至可以乐在其中的目标去完成。读者会持续不断地给予作者无限的鼓励、期待、动力。粉丝也会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慢慢增多。作者会长时间获得渐进的、自我实现带来的成就感。
这种方式是双赢的。甚至是三赢的,中间媒介可以利用作者的影响力宣传自己的平台,获得金钱上的利益,既吸引了粉丝,又吸引了其他优秀的写作者。
也许它还是四赢的。
出版商在出版图书前,不用太过担心是否赚钱的问题,不出意外是不可能会亏本的。因为市场反应可以从各种评论中去分析研究。粉丝群早已建立。平台宣传早已做好。群众早已将书的内容传播开来。利用平台的基层化,文章的零散化。可以说,大多数人,至少是看过书中的一两篇文章或者听别人提起过一些金句的。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更容易产生兴趣,从而发生购买行为。因为他们看得懂。
这种方式是一种,将未来很远的时间,魔法般提前到,现在进行时的奇妙的方式。是一种对四维时间的运用。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平台的革新,优势越发地多起来。
最初的杂志平台,作者的文章想要出版需要人工的审核。
有了网络之后,便是一次大的革新,有更低的门槛、更多的机会提供给文字人。不过此时网站仅仅吸引的是定向人群——想阅读的人。
后来有了微博,这个问题就得到改善了。阅读者的人群更加广泛了,开始面相普通民众。而且微博这个平台,功能也更加丰富,让多领悟的人士可以展现自己。不仅本来已经出名的作者转战过来微博,一些其他领域的创作者,比如漫画家、模特、摄影师也可以展现自己的作品。后来各领域开始混杂,网红大都具备段子手特质。
到了微信公众号时代,申请微信的方式开始不用邮箱,直接用手机号申请,用户群体更加壮大。其实微信和微博有一个共同点,一开始都利用明星来拉拢用户。后来微信把公众号的模式用到一些有价值的个体身上,巧妙地利用了公众号的定期推送和朋友圈的传播力量,让小人物绽放大光芒。成功的号主们都深歆“必须标题党,绝不标题党文”的套路,用时间艰难地积累了自己的粉丝群,并且互相帮助,互相推荐。又赶上人们终于意识到“知识理应收费”的好时候。微信竟然出了悬赏的功能。附带某些号主有像马东一样会打广告的技能。创新的一代知识传播者应运而生了。
他们每天在电脑后面、在数百万粉丝的期待中写着文章。乐此不疲。
虽然还有知乎、豆瓣也同样做着知识传播的工作。微信公众号的作者大多也来自这些平台。
不过微信的影响力确实更大。通过周期性地阅读喜爱主题的公众号内容,实际上人们会系统地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
以前人们不爱读书,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少,读也读不懂。而知名公众号作者是读过万卷书的,通过他们的传递,读者会对知识有熟悉感,以后再看到书时,畏惧感会减弱,而且会不自觉地迎来一种亲密感,就如同见到故友一般。可以说,微信公众号是人们通往读书之路的桥梁。
微信公众号同时提供了很多微课教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改变了教育的方式。
中国已经到了文艺复兴的前夜,微博、微信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点灯人。
2016.11.08 晚写于晚自习教室
小学时不喜欢写作文,因为那时候觉得没得写,结果每次作文都被老师当范围当全班面读,我觉得那一定是因为别人不好好写,才便宜了我。没想到现在本来只想配合微博文字,结果写了篇小文来,也没列提纲,写着写着就有新的想法冒出来,看来不能光看书,写出来,很重要。
晚自习快速读了咪蒙的书,读完试读部分,整理完笔记顺便叨叨几句。不知不觉写到晚上九点四十,教室人都走光了,文章大体完成了,本来也没想写多长。回宿舍自个儿读了读,改了改不通顺的地方,说实话我挺不喜欢写完马上审阅这个事儿的,写完真的懒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