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来鸡蛋里挑骨头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大量独特的观点,了解各种值得一读的书籍,值得一看的电影,值得反复倾听的音乐,值得细细品读的诗歌……每一篇文章单独拿出来,都可以算是优秀的长文。这对于开始习惯碎片化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压力。
每一次我阅读这本书,我都要停下来想一想,再翻回去重新看一遍。我会去反复琢磨,作者这样写究竟对不对,有没有问题。例如这本书的题目。
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人生,就是人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引起主题富含哲理性、深邃性,使之成为文学、影视作品的永恒主题。
从这两个词的概念我们可以轻松下判断,毫无疑问,题目应该用人生而不是生命。翻看目录,在第六章中,作者用的是《你的人生有什么可能?》。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把生命和人生等同了,而其实这两者并不等同。
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每一个人确实都应该问问自己,我的人生有什么可能?
二、我这失败的五年
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做了将近五年的心理老师,指导了几十个学生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有两个学生获得过全国一等奖,还有十几个学生获得过广东省的一等奖。可是在这些学生毕业走进社会后,我却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人按照自己原来规划的去走。而我自己,在毕业前打死也不愿做老师,却也老老实实教了五年的书。
五年过去了,我考上了公务员,即将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不知道这份工作是否适合我,我只知道,不去尝试,我会后悔。
回看这五年,在他人眼里,我无疑是失败的。没房没车没存款没老婆没孩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可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似乎不是这样。没房,所以我可以去任何一个城市工作。没车,所以我不用到处找停车位,可以跑得更远更快。没存款,所以我更要逼自己努力赚钱。没老婆没孩子,所以我可以艳遇一座城邂逅一个人……
不过,非要比较的话,我应该还是失败的吧。我的朋友那谁谁早就游遍整个中国了,我还只去过吉首厦门长沙成都西宁拉萨。我的同学那谁谁的小孩都要上幼儿园了,我才刚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我的同学那谁谁已经是副主任科员了,我才进体制内。我的同学那谁谁都博士快毕业了,我才读在职研究生二年级……这样一比,我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能?
作者说,应该从高度、深度、宽度、温度这四个维度去考虑。我说,人很少那么理性去考虑那么多,所谓成功,不过就是不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勇敢做自己,为自己而活。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的总冠军刘媛媛就是这样一个“成功人士”。她是学法律的,却跑来参加演讲比赛,刚开始几乎没有人看好她,她却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要强求。想找对象不怕丑,努力就有男朋友”。她说“如果这个社会上一共有10个位置,七个都因为不公平不公开的手段被拿走了,那我就要去争取剩下的三个位置,只是需要更努力而已。”她说“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故事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生有那么多可能,但是不努力,就什么可能都没有!
三、找一个人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看到一条微博,一个HR,他的亲戚向他推荐自己的小孩,说这个小孩很有能力就是找不到工作,于是他让他这个亲戚的小孩发简历给他。结果,邮件发过来,没有附件。这个HR在微博上说,我算是知道这个小孩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了。
我想,这个小孩缺乏的,应该是一个人生导师,就如曾经的我一样。很多时候,家长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可惜的是,太多父母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搞明白,更不用说给自己的孩子做导师了。有的人喜欢把书当自己的人生导师。可是无论书里面写了多少道理,都不如一个人在你面前现身说法来得震撼。
作者喜欢分析人物的经历,我想他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人生导师了。他分析他们的失败,总结出教训,他分析他们的成果,总结出经验。作者说,当你面对他人的期待,你可以说:“谢谢,这很好,但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想,我们要寻找的人生导师,最起码应该是作者这样的,他告诉你,你的人生有很多可能,他鼓励你,你的人生有很多可能,他让你相信,你的人生有很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