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美国文学史,必定会谈到一个一战后的一批人,叫“lost generation”。我发现,现阶段的我,以及周围的大部分朋友、同学,也是同样的迷茫,我自称为是“迷茫的大三一代”。
有什么可迷茫的?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还没真正承担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安心在学校完成学业,哪来什么需要迷茫的。
但是就正如即将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样,我总是习惯性地稍微超前思考:我要在这个十字路口往哪走?我该做点什么准备?
从去年9月份一直到年末,我一直过着清闲的好时光。没有学校组织和社团的繁琐事务后,人也变得一身轻。每天起床时间基本稳定在五点半,晚上十二点前就能睡觉,和前两年那种早上六点多起凌晨一两点睡觉的日子正式分手。半年来,看书和写字成了我最大的乐趣,认真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后,其他的时间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烦心事依旧有,但是情绪只是在零点线上稍作起伏;开心事不少,一是来自于规律的生活节奏和静谧的自我空间,二是多了和男朋友相处的时间。
但是到了年底,同学间的聚会多了起来,就像公司年终总结一样,大家把各自一学期干的事情和成果铺陈开来。这个说我这学期做了个motion,挺好玩的;那个抱怨某个老师没有事先询问就让她担任下学期实务会议的负责人。做学院行政助理,录入学生获奖记录,也才发现不少同学拿到了专业领域的比赛证书。
而我,不提奖学金,其余的都和我无关。
我们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也开始谈起大四要干嘛,毕业要往哪去。大四有几个已经没课了,都想出去实习。几个人已经计划考研、出国,磨刀霍霍向猪羊,只待东风到。
而我,只能确认自己不读研、不出国,去哪里,干什么,我一概说不清,自己也没想明白。
走到这一步,我变得迷茫。也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就像身处浓雾间,拨不开遮障,就像混日子一样,走一步看一步,焦虑和自责一点点喷发。
我羡慕,甚至嫉妒同聚会上的几位同学,看似他们已经知道大概的方向了。我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她一直没我厉害呀,为什么她被认定做负责人,我是在哪方面不如她。最大的焦虑莫过于:我还需要在现阶段学什么?我要怎么学?来得及吗?没有强大的技能我怎么出去工作呀?
我是那个“迷茫的大三”人,但是绝不是lost generation他们一样地自暴自弃,选择玩摇滚乐和嗑药。
在这个关头,我看完了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看这本书起初只是因为从公号上看到推荐,而且久闻古典老师的名声。终于等到放假,也才认真地坐下来安静阅读。
读完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涯四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