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呼唤_公开的秘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公开的秘密 > 内心的呼唤
不懈不戒 公开的秘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3-30 23:03:32

内心的呼唤

「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喊他。当船驶入的里雅斯特的港口时,他正在码头上迎候。」

关于小说《阿尔巴尼亚圣女》的结尾,我要对自己在上一篇《幸福之环》中所做的分析进行一些修正。相比时间线上的向「前」跳跃,顺序的发展(即洛塔尔在返程途中经过此前旅游的出发地的里雅斯特)可能更为合理、通顺。至于这个结尾究竟是实际发生的,抑或是由作者这只「上帝之手」赐予的虚幻的团圆,我们应采取开放式的理解。我个人仍然倾向于将其视作一种想象的温柔。

洛塔尔与「我」的故事在小说中互为交叉、映照并在故事的结尾双双终止于令人激动的重逢,这番重叠的律动使得整篇小说产生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而这般相逢分别源自两位故事女主人公内心的呼唤,但在故事的早期,她们却各自从情感生活里逃离,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洛塔尔在陷身于阿尔巴尼亚当地部落之前属于独自旅行,虽然旅途中也有几位朋友,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并不希望与他们同行,因为其中一对夫妇正有意撮合她与一名来自英国的医生。对此,洛塔尔「心中满是失望,更升起一股对那些中年人的憎恶」。这也直接使她与朋友分道扬镳,独自雇佣一名导游前往山地旅行并在途中遭遇了事故。她和家人的关系也并不融洽,当她发现自己被困部落的时候,她想到的是:「加拿大也没人会想到要调查,她并没有跟谁定期通信,她跟兄弟闹翻了,父母也已经过世。」这种孑然一身的情况几乎和「我」初来到维多利亚市时的境况非常相似——因为一段婚外情,丈夫离开了「我」与另一个女人共同生活,而「我」也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丢下情人选择远走他乡,在这个新地方,「我恍惚而又警觉,与所有人隔绝却随时觉察着这城市本身」。可以说,两人都是为了逃避某种关系的纠缠而选择独自生活。

洛塔尔的境遇可能要更为糟糕。因为她身处的部落是一个相当原始野蛮的部落,女性的地位很低,甚至有可能被出卖以换取钱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在当地、一直照料着她的牧师提出让她成为「圣女」以避免被出嫁的危险,即宣誓终身不嫁。在该部落中,一旦成为「圣女」,即获得与男子平起平坐(一同吃饭、聊天)的地位。

在维多利亚市,「我」开着一家小书店,保持个人生活和经济上的独立。其中对于开店的原因,小说中有一段很令人动容的描述:

「不过难道没有另外一种人吗?他们开店是希望有个容身之所,里面都是自己最为珍视的东西——纱线、茶杯、或者是书——他们只想过得舒舒服服的。他们将会成为街区的一部分,街道的一部分,每个人城镇地图的一部分,并最终成为每个人记忆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非常优雅、节制、理性的愿望。既保持个人的独立、自主以及与他人的距离,同时又通过成为某个更大空间/群体的一部分而不让自己置身事外、隔绝于世。

不管是出于外部的胁迫,抑或自我的选择。洛塔尔和「我」的生活都同时走向了一种新生,她们享有新身份所带来的尊严,同时也承担着获取这份尊严所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并至于一种互为比照的空间形式的正是小说里的第三个(对)核心人物——夏洛特(与戈迪汗)。关于这个人物的真实身份,小说只是提供了一点模糊的痕迹,因此仍然具有开放式的理解空间,也成为一个困扰读者,或者说,令读者着迷的谜题。

一方面,夏洛特与戈迪汗之间亲密、包容的关系与独身之「我」是一种比对,同时它也激发了「我」对旧日情人(丈夫唐纳德和情人尼尔森)的想念与思考:

「尼尔森对我来说仍然是尼尔森。他的皮肤、他的味道、他那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对我来说并没有改变。我首先想到的好像是尼尔森的外在,而关于唐纳德,则是他内心的震动与和谐,努力做到的善良和隐秘的忧虑——这是我通过计谋和哄骗才了解到的。」

巧合的是,在洛塔尔的故事中,当她与牧师一起逃离部落的途中,也有一段描写她对牧师的感觉的文字与上述可相参照:

「洛塔尔要从牧师身边逃离的想法已经完全消失。一个原因就是,她去问路的话,还不如牧师呢;另一个原因是,她感觉他们就像是互相依存的盟友,离开彼此的视线就没法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她还不知道自己有躲依赖他皮肤的味道,他那大阔步中包含的愤愤不平的决心,他那茂密的黑色胡须。」

在门罗的描述中,男女关系的建立或者说本质的依存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而内心的善良、和谐仅仅只是维持了表面的温存,那种隐忍的克制是无法触动一个人内心真正的激情的。

另一方面,夏洛特与戈迪汗两人贫瘠的生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言行也反过来暗示了他们与「洛塔尔」故事中的主角和牧师的相似性,这种若隐若现的暗示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很好的诱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尽管直到结尾门罗也没有向我们交代清楚,但她的目的无疑已经达到。

当夏洛特于小说之「任务」完成之时,作者选择让她和她的丈夫神秘消失(连带着一些未解之谜——推销书的秘密,和一些似有若无的关系——戈迪汗突然得来的钱财与小城公证员遭人袭击的消息)并通过结尾的并置,使原本由夏洛特所维系的故事两端——「洛塔尔」与「我」「重叠」在了一起。

「我」内心对情人尼尔森的思念,洛塔尔在重获自由后对牧师的呼唤,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激情,而这股激情在故事结尾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回应。门罗在这个故事中并没有让她的女主角们放弃情感、选择独身(或提倡奉行终身不嫁的誓言),而是暗示了在独立之后,她们可能才会领悟究竟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认清自己真正的感情之源、发出那真正出自内心的呼唤。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内心的呼唤”的回应

独钓寒江 2017-06-08 11:18:42

再读的时候,请看看这段

那些变成朋友一样的常客是这么几个人:一个中年妇女,她是个注册会计师,却喜欢看《六位存在主义思想家》、《意义的意义》这一类的书;一位省里的公务员,总是订购华丽、昂贵的色情文学作品,我听都没听说过(与我和尼尔森那种简单高效、令人朝思暮想的惯例相比,书里那些精巧繁复的东方式、伊特鲁里亚式的关系反而让我觉得怪异和无趣。);一位公证人,他住在约翰逊大街自己办公室的后面(“我住在贫民区,”他告诉我,“有的夜晚,我总觉得街角会出现一个彪形大汉,蹒跚着大喊‘斯—特—拉’。”);我后来认识了一个叫夏洛特的女人——那个公证人叫她公爵夫人。这几个人彼此并不怎么感兴趣,早先我试图介绍会计和公证人聊一聊,结果失败了。

没明白斯特拉是指什么,麻烦了

独钓寒江 2017-06-08 11:17:47

是的,最后这句解读相当开放,我只是二刷之后还有些疑问想与人讨论下

不懈不戒 2017-06-08 10:56:45

我太早之前读的了,印象不深了,也许我抽空重读一遍再来回答你。你的猜测我想应该是有道理的。

就我个人而言,会觉得在小说里,写虚要比写实高明。偶然的排布或巧合的设计,都远不如那种似是而非带给人的微妙诱惑。正如你读的时候时时刻刻在念想着这里人称指代究竟是谁?或者牧师和戈迪汗这两条线是不是同属一人?

这是作者高明的手段,调动起读者的想象,而不是给出一个终极的答案。

独钓寒江 2017-06-08 10:46:19

但这篇我觉得还是没有好好解释【他正在码头上迎候】,他是牧师、戈迪汗或者谁?

我又看了一遍,有可能是牧师,没有同船但先到的里雅斯特的港口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