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健忘?_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 >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健忘?
二小嘎嘎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07 18:05:21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健忘?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是丢三落四晚癌,比如经常忘记带门钥匙,说好带着的东西,出门很远才想起来。看的书,过一周记不住作者和内容,小说人物超过半年就忘光,好像没看过似的。即使是曾经的同学、同事,如果好久不联系,见面了一时想不起来叫什么。

我们总是不断地记住东西,又忘掉。就像左耳进右耳出,不是我们当初没有用心,也不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可为什么记不住呢?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叫《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才了解我们健忘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发散和巩固思维,没有整体联想。

思维导图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书里所说的思维导图就是以一个中心,然后画上很多并列分支,每个分支又可以细分其他类别。看到这里,我想和很多读者一样,自己不会画画,每次要花时间画上这样的导图,真的不嫌麻烦吗?

但《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马上把我拉回过去,我发现,思维导图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或多或少都做过类似的事。

回想高考复习的时候,我们的政治老师平时带领我们复习,讲解例题。每复习完一大系统,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就要求我们在一张纸上画关系图。这张图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虽然这些知识体系不难理解,但是被放在文字堆里让人产生疲劳感,而且关系不直观。

我们班里的同学就用了一张很大的纸,记得当时我是用两张A4纸粘在一起完成的,别看只是知识罗列,但用心并发挥联想地去做,需要花2-3个小时。关系图完成后,这段知识点能很快背出来,解题的时候会回想关系图用整体思维,逐一寻找,找到最适合解答的理论。

原本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体系都做出一张图,但是太费时间,后来的知识我就草草画了一下,果不其然,后面复习的效果没有前面好。

平日里,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把这一天或者几天的感想写下来,大多是烦恼。面对烦恼,我就分析,有时候也会在日记本上把关系列出来(还没有画图的意识),用联想的方式排解,最后烦恼变成了鼓励,写好后心情也舒服多了。

如果最近迷茫,缺乏目标,我就会在日记本上乱画,比如近期目标、长期目标、下周计划、下月计划等,这样一个图表就在大脑里清晰了。

但大多人还不知道怎么运用思维导图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哪知道这叫做思维导图。它是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在上世纪70年代创建的,后来流传到世界各地。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不绝口,但东尼·博赞发现,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尝试。

一个同事也听说过思维导图,但她认为:“每天都要画图,太难坚持了,做过几次就弃之。”我想起平日的习惯,写日记、复习知识体系,这种事并不难坚持啊。如果我们能坚持每天看一会手机,那么就能够坚持每天花一点时间在思维导图上。

而且,画思维导图是一个打发空闲时间的方式之一。如果一时不知道做什么(请远离手机),在纸上画画思维导图,一下子就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去的事情变得特别清晰,接下来该做什么也就明白了。

善用逻辑的人不容易健忘

会学习的人永远不会只记住事件本身,而是善于运用逻辑关系和联想。这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就是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个关系图,记住更多东西、解决问题以及做好规划。

程序很简单,先把主题延伸出的粗线(主线)分解成中等粗细的线条,再把每根线条继续分解成细线,然后再把它们分解的更细——即用粗线来表达主次分明。

很多人一听画图就本能地认为自己不行,不是画画的料。其实,作者也说了,思维导图压根不需要漂亮的“画”,我的理解是要有逻辑关系的“画”,如果单纯地认为画好看就是一个成功的导图的话,那真是事倍功半。

思维导图发挥了人们大脑的联想和想象力,把日常的抽象事物具体成了图画,画面总是让我们更加容易记住,而不是文字。所以,当我们想不起了具体的事情时,画面就会优先跳出来,指引我们下一步做什么。

除了加强记忆,思维导图还可以运用到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和工作分配中,范围很广。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健忘?1
书中的思维导图

展开全文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健忘?”的回应

震西方 2016-05-10 22:21:20

关于思维导图,有个软件叫xmind,特别好用,写周报,写方案我都用它,还可以导出到印象笔记,甚至可以省去做PPT的时间。关键是还有破解版,windows和Mac 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