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其一也,不为学也_哪来的天才?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哪来的天才?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其一也,不为学也
野风 哪来的天才?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4-15 17:04:05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其一也,不为学也


1、哪来的天才
基因论、后天论(环境论、机遇论如《异类》一书、练习论)

2、精深练习论
通过专注的练习过程,发现错误信息,解决其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精确地训练技能的神经回路。

不断寻求在动作上和绩效上不满意的某些元素,通过大量可重复的练习,尽最大努力去改善它们,并不断动态评估结果,如此循环往复,使自己的技能达到一个螺旋上升的境界。

其实就是一个模仿、试错、纠偏、循环往复的漫长过程。

尝试体会:在学习区内学习,专注集中,疲劳,警觉,没有日常的自动状态,使命感。

3、激情
是什么使得人们十年一日的忍受痛苦和付出巨大代价去刻意练习。这种驱动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诱使。
到底是很强的能力导致强迫性练习,还是强迫性练习培养了能力,这种争论毫无意义,他们相互影响和驱动,最终汇聚成激情和兴趣。

微小的领先优势会促使技能的提高、产生更大动力,从而不断自我强化、凝聚成巨大的领先优势。无论这种起初的微小领先可能来自于遗传、年龄较小时尽早开发练习、小社区竞争较少的地方开始技能、甚至来自善意的谎言性质的额外鼓励。

你相信什么?你真正想要什么?
更关键的是你愿意牺牲什么?

4、知行合一,阳明先生

其实这些理论根本不是什么新鲜卖点,虽然加了一点现代生物学、统计分析方法、心理学理论…当然了,他把这些观点总结了一遍,也算是对现在的超常人才培训班加了一把火(看看,你周围,从小学到甚至大学,这种班好多啊…++=_=)不过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历史上,我们祖先并没听说过这套天才练习论,各行各业却出现了一大批星光灿烂的璀璨人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夫子之思何其博大精深。这种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悲天悯人的合一性、道儒相济的哲学思想,远远不是西方那种推理、验证法所能企及的。

不信,我就试着采撷几例:
(lz非传统文学专业,相信专业人士能举出更多更好的)

当然了,知道这些、而不去践行并不会使你成为天才。阳明先生说的很清楚,知而不行,不是知也。知行合一,才是我辈本色。



---------------------------俺是中华文化的分割线---------------------------

无他,唯手熟尔。
欧阳修,卖油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而骈死于槽枥之间。
韩愈,师说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刘勰,文心雕龙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