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哪来的天才》("一本激发你生命力的书")_哪来的天才?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哪来的天才? > 笔记:《哪来的天才》("一本激发你生命力的书")
未知的老鼠☂ 哪来的天才?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1-09 22:11:31

笔记:《哪来的天才》("一本激发你生命力的书")

这类书籍研究文献在第四章有所提及:
Anders Ericsson 《刻意练习对取得高成就的重要性》
Herbert Simon 与 William Chase 提出"十年法则"

第一章,迷
为什么身边的人没有到达世界级水平?
"经验困境"
两种解释:努力?天赋?

作者写了一大段以示本书重要性一一一
在几乎所有领域中,工作标准都在不断提高。个人成就领域也是。
微软核心能力是招聘(人才)而非软件。(以美孚为例,对当今每个企业而言,稀缺资源都是人。)

第二章,被高估的天才
莫扎特 伍兹都不那么传奇
商界也是

第三章,你有多聪明?
(戈尔曼EQ的书)
本章大段探讨IQ却没有揭示人是否真有IQ差距。大体而言是承认的。本章想讲的是,智力和高成就的联系不像想象中那么紧密。
(记忆:关键是检索结构)
(对于非身体性限制,作者认为:我们面临的路障似乎都是虚构的。)
1,它不是一种经验
2,它不是特别的天生能力
3, 诸如智力和记忆力不是一般能力


第四章,一个更好的想法
这类书籍研究文献在第四章有所提及:
Anders Ericsson 《刻意练习对取得高成就的重要性》
Herbert Simon 与 William Chase 提出"十年法则"

赖斯
1)他很少花时间去比赛
2)他们针对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训练
3)虽然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他自己也做了大多数工作
4)这并不好玩
5)他不顾常规年龄限制

第五章,刻意练习是什么,不是什么
1)重点:它是为了提高绩效被设计出来的
中心原则:不断延伸个人现有能力
伟大成功者盯住某些特别方面进行训练,直到取得进步,然后再去到其他方面进行练习。
(舒适区 学习区 恐慌区,在学习区才能进步)

2)它可以重复很多次
一,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高强度的活动
二,重复的数量

3)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
重视教练老师的意见

4)这是非常费神的
4一5小时是上限
用思想训练

5)这并没有多少乐趣
大多数人不会做。你做了,就能将你与他人明显区别开来。

后面章节会解释在商业这种看似不相关领域的应用。

例:波尔加象棋三姐妹一一刻意练习,当积累到非凡程度时,就必会产生非凡成就。

(我们都受到运气影响!)

问题:
1)由什么来决定,谁去做?
2)能否从遗传学方面来解释?有争议,本书认为纯粹天赋论不可取。但练习论者不排除基因影响,如刻苦基因。
3)所有这些练习要做什么?
通过持续练习,避开惯性
4)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第六章,刻意练习如何起作用?
1)感悟更多
例:杰出球员看动作,而非球,提前预判
他们知道征兆的重要性,但一般人甚至没有留意到
他们看得更远
他们虽然看得更少,但知道得更多
他们比平常人拥有更好的辨识力

2)知道更多
知识就是力量!

3)记住更多
象棋大师也仅能记住5一9件事,他们胜在"大块理论"
专家有特别的能力:长时工作记忆(与该活动本质紧密联系的检索结构)一一建立在对这个领域的深刻理解上


第七章,重点: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
例(重要):富兰克林学习写作一一句子,词汇,文章结构。分别设计了属于自己的训练方法。

关键第一步: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为需要大量精力。

(在高度结构化的职业中,如会计师,最初的步骤已经被很好地设计与确定下来,并且有老师引导。其他职业则不行。)

一,直接练习
1)音乐模式 p143
如写作与演讲:思考要传达的意思,每个部分不断重复练习,反馈,分析他人。(模仿)
内容上,写作和演讲同样可以用富兰克林法,对比

二,国际象棋模式
学习高级别棋手之间真实的比赛,由不同的情形来分类:开局,结局,进攻,防守,及其他实战模拟。
在某个特定位置,自己下,与大师选择比较。

(商业中广泛运用,称之为案例分析法:无数案例符合刻意练习原则。HBS两年500个案例。)

模式精髓是:你会做什么。一定要写下来。把自己的做法与倡导者做法相比较,这是学到真正东西的唯一之道,而且收获可以是巨大的。

三,体育模式
关键:所面临的情况不会完全一样
a,体能训练:复习基础的重要性
b,特殊技能:太像商业社会。找人,提高某方面技能,或大量重复,即时反馈。用好模拟软件。


工作中的练习:
工作前:制定目标,如专注于取得结果的过程。工作前自我调节的中心是态度和信心。
工作中:自我调节的中心是自我观察。(自我认知非常重要。离开自己,监测自己大脑,询问事情进展如何)
工作后:反馈。必须自我评价。杰出人士判断自己更加详细和明确。通过比较,目标太高使人气馁且没有教育性,太低则无法使人进步。

加深你的知识:
你的目标不是搜集大量信息,而是建立一个心智模型。
1)心智模型形成思维框架,放置日益增长的行业知识
2)心智模型帮助区分相关信息和不相关信息
3)更多重要的是,帮助预测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

第八章,在机构中应用本原则

(新员工总是把获得专业发展作为自己最高择业要求)

那些最佳企业如何运用杰出成就原则:
1)明白到企业的每个人不仅仅是在做一份工作,更是为了得到发展和成长。
    礼来总裁认为,人才发展,2/3来自精心工作安排,1/3来自指导和教练,只有很少来自课堂训练。
   (一些公司详细规定需要什么经验才能被提拔)

2)想方设法在工作岗位中培养领导者
    礼来采用:短期工作分配

3)鼓励领导者积极参与自己的社区工作
    大多数公司已经确定一定价值观:尊重个人,好的公民行为,诚信。
    本地的非营利机构领导人角色,提高了策略思维、财务分析以及其他方面技能。

4)懂得老师和反馈的重要作用
    老师:教练详细指导员工目前需要特别掌握的技能
    反馈:坦率的企业文化氛围
(例:西点军校战后无军衔讨论。很重要的例子。)

5)及早辨别有前途的员工
    以前倾向把机会留给至少在企业中工作几年的精英人才,现在尝试更早。
    
6)要认识到,人才发展最好应通过激励,而不是通过权威
    
“激发”:最好方式是赋予他们使命感

7)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发展人才

8) 使领导力发展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在团队中运用:
发展团队,而不是仅仅发展个人
解决问题:
1)挑出不正确的成员:"不是在寻找最好的球员,是在寻找正确的球员"
2)低信任
3)有冲突的理念(本章探讨了好多公司文化的问题)
4)未解决的冲突
5)不愿面对真正的问题!!!公司礼节导致,不说真正问题。"把鱼端上桌"

第九章,重要:创新致胜
原因:在这个高度商品化社会,创新不会轻易被价格比较,是极有价值的。

创新的例子:IPOD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MP3技术,而是创意,审美,消费者心理的洞察

例子:因为创新重要,NYU甚至开了MFA和MBA双学位课程。

本章提出,和传统观念相反,丰富的知识是你的朋友而非敌人,知识越多越好。

证据:研究者发现作曲家10年沉默期,画家6年沉默期,诗人是5-10年。

例子:披头士成名前的默默努力,前五年没什么突破。

加德納把这些综合因素称作 Exemplary Creator 模范创建者。在这里看到了刻意练习的因素:投入,渴望,推离舒适区,追求完美。

重要例子:DNA发现者,重点是他们得到了所有关于DNA结构的重要’信息‘,才使得他们成为本世纪最大发现者。所以,太多知识有利于创新。

“最卓越的创新者,一直是那些始终如一,完全沉醉在自己领域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且不断把自己推向行业的前沿。”

那么,为什么过多的学校教育会降低创新?——因为学校教育可能不是获得行业知识的最好方法。比如文学博士和文学创作。(在科技领域,高等教育是绝对需要的!!而且,这种降低创新现象仅存在1450-1850的前科学时期,那时候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

创新不是突然而至的——它是慢慢长成的!
例子:毕加索著名的画,吸收、组合和升华了各种经典艺术元素。
例子: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而不是发明。而且他从事机械制造多年,长期训练使他有这方面的知识。

创新者如何变得伟大?(创新如何取得)
Big-C
Little-C
Mini-C
那些神话可能不是真的,例如柯勒律治。他的作品有多个草稿。

机构中的应用:
企业文化在阻碍创新!
两个步骤解决
1告诉员工需要什么—— 笼统是不行的!因为员工不知道高管笼统说创新是什么意思。
2 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创新———有研究表明,没有任何奖励,更能引起创新。例子是GOOGLE的自由时间。

(总结创新过程:想要精通某个领域,先要承诺长期艰苦的工作,然后想法设法去创新。)


第十章,青年时期的杰出成就(早早开始并一直坚持的巨大好处)

诺贝尔奖获奖者平均年龄增大,是因为,他们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做非凡的出成绩。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掌握不断积累的知识。

一个可以获得支持的环境:
  1,文化
  2,家庭(最重要的部分)
(1)大脑适应性
(2)髓鞘质
  3,时间和资源
前面已经说了,可以更早开始的领域,晚起步者恐怕永远无法赶上早起步者。

家庭环境给机构带来的启示:
   1 优秀的子女,所在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主导的
    2“去追求卓越;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努力工作;学会有建设性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就是,机构中的文化)
    3父母专业上的早期启发
    4父母会找老师。一开始是身边的,而后是大师。
    5监督孩子的学习
    6激励+支持!!

(我们应该制造商业神童吗?)

藐视年龄:
1,刻意练习!
2,策略

第十一章 激情来自何处(明白伟大成就的根源)

最优秀的运动员把更多时间花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动作上。

两种动力:
内在动力——
艺术家,科学家等创造性领域,内在动力测试的分数更高
"心流"概念:更高挑战,用更高水平的技能去迎接挑战。
小提琴,体育,自然科学——典型的,如数学,难题的新解法比老师赞誉所带来的快乐要大得多。
(《哈佛商业评论》排名第一的文章是时间管理,第二是动力)

外部动力呢——
有人认为有刺激作用,如DNA发现者,与别的小组在竞争。但也有人认为,内在动力有益,而外部动力有害。又有人认为,
如果这个外在动力能强化内在动力,则是好的。

在人生早期,外部动力可能是有效的,如来自父母,而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们要为自己的动力负责。

在下一小节中:作者讲了某个音乐家,早期被外在动力强迫练琴,而后突然有一天,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变得严肃认真去做。

乘数效应!
如何激发乘数效应?
1遗传?
2更早练习
3小地方,竞争不激烈的地方开始
4不论能力,先更多赞扬?

重要:
1你真正想要什么?——你要把生命很多年时间完全投入到你的目标上面,只有想用非凡力量达成目标的人,才能做到。
2你真正相信什么?——那些把挫折看作是自己缺乏天赋的人会放弃,他们永远无法达成他们可能达成的成就。


后记:
文中著名学者 Anders Ericsson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笔记:《哪来的天才》("一本激发你生命力的书")”的回应

未知的老鼠☂ 2015-11-10 01:38:08

2015.02.22 自己发过一个比较潦草的笔记。备份如下:

  Note: <<哪来的天才>>
  
  赖斯自己的练习集中在这些必备技能上,且花很少时间比赛
  
  1,它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
  
  教练的重要性
  
  伟大的成功者盯住某些特别方面进行练习,直至取得进步,然后再去到其他方面进行练习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2,它可以重复很多次
  a,高强度,集中而非高尔夫
  b,数量!
  
  3,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
  
  反馈!
  
  特别是老师,教练?高人)的反馈,因为往往自己的评价无用
  
  4,这是非常费神的
  
  专注与集中
  
  5,这并没有多少乐趣
  
  刻意练习不是去做那些我们已经得心应手的事,而是去寻找那些我们不擅长的事
  
  
  环境对成才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不可控制的因素,尤其是青少年期(tiger)
  
  像tiger一样,避开自动性
  
  a,
  1)
  
  
  
  如何练习?
  直接练习
  1)音乐模式
  2)国际象棋模式
  3)体育模式
  
  
  工作中的练习?
  
  
  知识一一
  当你增加行业知识时,你的目标不是收集大量信息,而是建立心智模型。
  
  (机构中)懂得老师和反馈的重要作用
  及早识别有前途的员工(集体运动?中的角色)
  人才发展通过激励,而非权威(使命感)
  
  
  创新之路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所有能被比较的,都会被拿来比较。
  创新一一创造一些丶与众不同丶的东西,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推离舒适区一一创新一一发现了一个问题领域或自己极为感兴趣的领域,决心征服
  杰出人物对自己极为苛刻的要求
  
  卓越的发明家通常是建立自己的创新网络!
  
  诺奖平均获奖年龄增加,主要由年轻人造成。
  
  一个可以获得支持的环境
  环境的重要一一他们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人非常珍贵的支持
  1,文化
  2,家庭
  a)更早开始
  b)髓鞘质,16岁以前训练越多,髓鞘质在关键部位越多
  c)时间与资源
  
  
  家庭环境给机构带来的启示
  先工作,后娱乐;必须承担义务;必须追求目标
  "去追求卓越;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努力工作;学会有建设性地利用自己的时间。"
  1面对某个领域做总体选择时,父母会给他们强而有力的指导
  2选择老师
  3监测练习(激励与支持,以达专注在高强度的学习一一这正是我本科环境中缺少的)
  
  
  商业神童?
  学徒制度
  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化社会需求
  
  
  藐视年龄
  其他领域都不可避免地衰退,但不一定影响刻意练习领域
  一一刻意练习一一或培养其他技能和策略
  
  
  激情来自何处!
  丶高度的专注和集中,恰恰是最苛刻,最难持续的元素丶
  极端的热忱
  "心流"概念:一个人完全沉浸于某项工作,时间仿佛缓慢下来。人的心情变得非常愉快,工作似乎不费吹灰之力。这种兴奋来自于能力的匹配。匹配!
  心流可能就是拥有不懈动力的原因。
  灬甚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渴望
  
  假设"内在动力对创造力有利,外在动力则有害。"
  
  但隨着时间推移,"学生们越来越为他们自己的(内在)动力负责 "!灬这样做也能把学生和顶尖高手拉到一起。
  
  可能是天性一一 一些小孩在出生时,就有内在强迫的天性
  
  有时,內在动力的培养,来自一次改变生命的转变。如,一钢琴家15岁时
  
  
  另一种解释,乘数效应!
  1能力好一一环境好一一能力提升
  2成绩与练习,相互作用
  方式一,天赋
  方式二,更早练习
  方式三,在竞争更小的地方学习技能
  
  
  1)你真正想要什么?
  2)你真正相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