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从何而来?_哪来的天才?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哪来的天才? > 激情从何而来?
[已注销] 哪来的天才?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5-18 14:05:56

激情从何而来?

关于激情,说说我的几点浅见:

首先,激情不等同于心流,心流是任何人都可以产生的状态,《生命的心流》作者认为心流的产生应该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 清晰的目标 2 挑战 3 即使反馈 当然,心流不是马上产生的,而需要先投入一段时间后,当三者达到平衡的时候,心流就产生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在学习区。

而激情,是一种情感。能让我们在没有动力的时候继续前行,更像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一种才能,但如果说激情是一种天赋,我不太认同。我的看法是,激情,首先来自于外部,然后才转换为内部。

《哪来的天才》中对伍兹和巴菲特有过这样的描述;

“伍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确切地说是年轻人的教师,他毕生热衷于运动。伍兹是这样描述他父亲的“高尔夫对我来说,纯粹是我努力赶上一个我比任何人都更要尊敬的人的方式,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巴菲特的父亲是股票经纪人和投资者,而小沃伦又非常崇拜他的父亲,那么他对股票和投资的痴迷就不令人惊奇了”

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伍兹和巴菲特的激情都是来自于外部,另外,书中提到的比尔盖茨与韦尔奇等人我认为他们用来作为一万小时原理的例子并不合适。

除了书中的例子外,还可以举很多激情来自于外部的例子:拳王阿里、篮球领域的乔丹、石油大王洛克菲特、富兰克林、菲尔普斯、甘地…

从大脑学习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发现激情首先是来自于外部的,学习的本质是神经元联结加强、新突触建立的过程。简单地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改变了变化的进程,蛋白分子改变了它的形状,细胞内壁的小连结管打开了,信息不断地自由释放, 所有这些过程都服务于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流动信息。学习的第一步,也叫短期强化,撞开细胞的门。
  
下一步,也即长期强化,为信息流通开启新门。现在特殊的信号蛋白对神经元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作用,并接通细胞核中基因的电源,基因下令改变神经 元的形状,并控制产生用于建立新的突触的蛋白。神经元枝杈上长出刺尖,刺尖刺入相邻细胞的延伸处,新的突触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从树突上长出额外 的枝杈,将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连,通过这些新的联结,更多的信号涌入细胞。只有与记忆相关的外部刺激频繁地共同出现,脑中才长出新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大脑才能铭记一些重要的原因。

从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到改变整个脑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许多步骤,从外部根本看不出来有任何变化迹象,变化却已从神经元开始了。李笑来的书中有提到,把这种外部没有变化但神经元仍在不断建立联结的时期称为平台期(瓶颈)。

进行的这样的长期强化,细胞需要消耗一定能量,因此只有当确定这个代价的付出值得时,第二步骤才启动,然而就算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单单依靠自身的意志力仍然很难坚持,因为理智无法战胜情感(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刘未鹏的文章),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只能依靠引导,而不能依靠强制力,所以这时候只能寻求外部动力。


寻找外部动力的方法很多,比如换一套训练方式(引发大脑的期待系统),交替练习(大脑虽然会对事物产生厌倦,但是过一段时间对之前接触的事物会重拾新鲜感),记录下每一次收获时的感受,找个人一起练习等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自己一定的物质奖励,就像豆友我的剑会笑所说:“何保持激情,我记得NOVA说过,要经常性的给自己物质奖励,譬如赚到10万买一个数码相机,赚到100万让自己出国旅游一次等等,这样容易形成正反馈。”


而当外部动力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内部动力,《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中,作者问那些人激情从何而来,他们的答案竟然是“不知道啊,我一直就这样。”说明他们的激情已经由外部转到内部。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就是“我无需嘉许给我以希望,也无需成功激励我坚持。”

当然,也有一些我实在想不出最初动力何在的人,比如柳比歇夫,一个竟然仍将自己一生的所经历的事件都记录下来并且统计时间的人。对此,我的猜测是——柳比歇夫其实是一个整理癖….

展开全文
有用 20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激情从何而来?”的回应

野风 2012-04-15 17:00:27

对于这种畅销书,得其大要,为我所用即可,不需去具体的纠缠其中的细节。同一种例子,只要作者愿意,他可以换上很多不同角度来阐释。
如果细究起来,书中在例子解释、例证上有相当前后矛盾之处。

野风 2012-04-15 16:57:19

我的看法是,激情,首先来自于外部,然后才转换为内部。
===============
其实,书中后面有一段已经说了,P253-254,就是起初纯粹是外部强迫性,后来转化成内部动力。

讨论到底是很强的能力导致强迫性练习,还是强迫性练习培养了能力,这种争论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毫无意义,只不过是畅销书作家的文字把戏。他们相互影响和驱动,最终汇聚成激情和兴趣。

甚至你根本不需要去自找烦恼的想这个问题。微小的领先优势会促使技能的提高、产生更大动力,从而不断自我强化、凝聚成巨大的领先优势。不管这种起初的微小领先来自于遗传、年龄较小时尽早开发练习、小社区竞争较少的地方开始技能、甚至来自善意的谎言性质的额外鼓励。

一句话,没有什么像成功那么成功。

金镝 2011-12-19 08:30:20

所有人都有惰性,关键是克服这种惰性。

bo 2011-11-30 10:49:16

好多人坚持不下去是因为动力激情不足不纯粹吧,没找对自己的目标,不是为了赚钱的纯粹的目标,追寻这样的目标是需要明辨的智慧,勇气和赌性的。

Elder xinxinf 2011-05-18 21:26:11

内部动力,我喜欢说固化
现在越来越觉得,重复才是变得卓越的最主要方法,也不知道是不是极端了

[已注销] 2011-05-18 15:46:10

@jeff 已修正,非常感谢

[已注销] 2011-05-18 15:40:04

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 : 专注

Jeff 2011-05-18 15:17:29

看完《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这本《哪来的天才》后,我一直在想,既然知道了这些如何成为天才的“秘密”,为什么真正能做的人少之又少,无不外乎的还是没能坚持下来,所以,是否又演化为另一个问题了—— 关于如何做到一万小时呢(虽然看了同人于野的《怎样练习一万小时》,但仍不是我要的答案)?

我觉得书中的“刻意”两个字,不太恰当,似乎用“专心”更为恰当,之所以说刻意不恰当,也和上面的“坚持”两字有关,所以,我非常赞同最后四段的文字内容。

PS. 兄弟似乎用的是拼音,有几处错别字:
“出了书中的例子外,”,出字错了
“比如柳比歇丝,”我记得应该叫“柳比歇夫”
不好意思,我这人喜欢“挑刺”,望不要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