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事者,善假于人——“贫”三国、荐好书_领导梯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领导梯队 > 欲成事者,善假于人——“贫”三国、荐好书
行者叔 领导梯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2-14 08:02:06

欲成事者,善假于人——“贫”三国、荐好书

当诸葛亮在五丈原将生命中的最后一口鲜血吐在了伏案上,这基本宣告了蜀国的灭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留给他的慨叹,后人感叹于他运筹帷幄的能力,更感叹于他“事必躬亲”的精神。
运筹帷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但事必躬亲显然就来得容易得多,所以孔明先生的“事必躬亲”很自然就成了后世人们效法的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一种敬业的象征。
不过仔细想来,蜀国的辉煌的确源自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正是他“事必躬亲”的“美德”将巴蜀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成就了天府之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蜀国的灭亡也最终源自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正是他“事必躬亲”的“美德”最终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导致了蜀国后期无大将的局面。诸葛孔明可谓用一生的时间缔造了蜀汉一时的辉煌,也用一生的时间葬送了蜀汉一世的辉煌。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虽然曹操号称“精兵百万战将千员”着实有点夸张,但他的麾下真可以算得上是猛将如云谋士成列。反观蜀汉,数十年举国大将一双手就可以数得过来,有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和张飞,解徐州之围“借”于公孙瓒的赵云,以及后来的“空降兵”黄忠和马超,这是蜀汉的武将班底,文官系列除了孔明先生,其他诸如糜竺、糜芳之类在能力上远逊于荀彧、郭嘉、程昱等大拿。
虽然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也都对诸葛先生的“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做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但历史上及至今日的很多人们特别是领导者仍在推崇诸葛先生的这种敬业的奉献精神。殊不知,“事必躬亲”的利益虽为显著,但危害却委实长远和致命。
三国那段历史就犹如一面镜子一直矗立在那里供我们去随时去观照,所以关于“事必躬亲”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的严重程度,我想也没必要再由我用并不深刻的文字去做画蛇添足之功了。
既然了知“事必躬亲”之大害,然为何长期以来“事必躬亲”这一理念还这么备受推崇呢?本人不才,归纳几点与读者探讨。
其一、垄断权力。权力在一切社会和组织中都属于稀缺品,总是成为竞相追逐的资源,得之者将会在很多事情上取得主动权和影响力,这些意味财富、地位、荣耀……。但权力往往有可能被分享,当参与的人越多,这种资源被瓜分的危险就更大。要保住这种极度稀缺的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让有能力的竞争者出局,或者是让潜在的竞争者失去竞争的能力。当年水镜先生告诉刘皇叔,“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以得天下,刘备幸而全得之。虽然刘备最初对“凤雏”庞统并没有予以重用,但在入西川的一系列事情上基本完全采用了庞统的建议,这段时间里“卧龙”遭受冷落。不过这个庞统性格过于豪放,重义气超过重生命,最终以盖世之躯仅仅换取了刘备攻打西川的理由。“凤雏”死后,总参谋的重任就全部回归到了“卧龙”身上,权力才得以再一次集中。权力不能再被分享,那所有的事情就由“亮”我亲自来吧。从此,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蜀汉上下文臣武将莫不唯丞相令是从,诸葛亮“累并快乐”地享受着权力垄断带来的成就感。
其二、缺乏能力。领导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总合,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而在现实中由于人才梯队没有及时建立,经常会出现“排长当连长用,班长当排长用”的窘境。“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廖化同学我们不熟,但说起另外一个和他平级的魏延,想必大家更了解一些,其实这句话说出来明摆着是瞧不起蜀国的先锋官廖化,那魏延同学你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魏延同学你得好好表现了。“蜀中无大将,魏延当先锋”,其实这句话说出来明摆着是瞧不起蜀国的先锋官魏延同学,所以魏延同学你得好好表现了。先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一方面蜀国没能培养出比魏延更强的将领,另一方面蜀国也一直没有给魏延以独自领兵的机会。任何时候魏延同学都只能按照丞相写好的“锦囊”照章办事,在第六次出岐山时,魏延同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机会提出合理化的议案,准备军出子午谷给魏军来一个突然袭击,但很不幸,小魏子你只是个棋子,下棋人不说话,你一个棋子乱跑个啥。果不其然魏延同学这次很受伤,这次奇兵的建议很快被强势的丞相给拍死桌案上。此时,想必魏延不仅是胃炎犯了,估计还伴有严重的心绞痛。您要是说我魏延能力不够,那我不干了成不?答案是不成,你就带着丞相的“锦囊”妙计上路吧,遇到问题你就可以打开一个锦囊,上面丞相都写好了,你照做就成。
魏延我身为大将,其实就是干着副将甚至是士兵的活儿,不是我魏延没有学会做或者是没有能力做重要的事情,只是丞相也要求我“事必躬亲”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与其说是大材小用,倒不如说的小材大用,唉,可叹!
其三、不信外人。马谡算是孔明先生的得意学生,很多高端的决策只有马谡能够跟得上丞相的思维,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个统帅,马谡先生也能当一个称职的参谋,但在带兵大战上肯定不是专家,可诸葛亮偏偏派他去守至关重要的街亭,还非要立什么军令状,结果有了“挥泪斩马谡”这一场景。这属于典型的“被提拔”,屁股到了,脑袋还没到,结果害了马谡也误了蜀国。我承认以我的智商根本参不透诸葛先生当年来这一出的出发点是什么,估计研究历史的人中也没有几个在这一件事上能看懂诸葛同志出牌的套路。但这至少可以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对蜀国上下的很多武将不够信任(信任的也有,如关张赵,不过这些老人家那个时候都忙着),诸葛亮从交情上是信任马谡,但作为非职业化的带兵人才——马谡肯定是无法堪此大任的,而职业化的将军王平(虽然名气不大,但我想至少带兵打仗方面应该比马谡强)只能列居副将一职,无任何战时决断的权力。所以这种没有信任的结果就导致在马谡死后,诸葛亮进一步的“事必躬亲”。自己提拔的人能力不行,外人咱又不敢相信,您还是自个儿来吧,只要诸葛先生您不觉得累。
其四、不善选才。很多的领导者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优秀的人才,各个方面都要出类拔萃的那种,这样说出去和带出去都会倍儿有面子,但其实真正的工作中,需要的更多的是兢兢业业能够执行任务的“工兵”。这里我忍不住把那个已经被砍了头的马谡再从坟墓里扒出来说道说道,据新拍的《三国》和历史的记载来看,相貌应该不错,能被诸葛亮收为徒弟应该天分和悟性也不差,要天天和“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在一起共事,情商和表达能力我们不能小觑。诸葛亮选中他自然是有道理的,但这样的人有一个两个就可以了。试想,蜀国朝中尽是马谡这样的人,那场景就有好看的了。蜀国应学学兄弟国家——魏国,多找一些像许褚这样任劳任怨的人,可以当工兵用,也可以当大将用。当然,多数人嘛,还是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去匹配合适的人,这样更为有益,不然领着大将的薪俸干着喂马的活儿,再大的庙也养不起这么些吃肉的和尚呀。好了马谡,对不住,又让您远道而来当了一回反面教材,接下来真没你啥事了,你自己回去歇着吧,你回去的路我们不熟,恕不远送。
其五、忽略培养。这一点尤为典型,在本篇开始,我就做了描述。蜀中何以无大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天生能成为大将的人少之又少,基本都是靠身经百战磨砺出来的,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上万人陪着“练级”和“打怪”,能保住小命爬到更高级别的总共就没几个,所以说,培养人才除了有名师指导、好的课程,最主要的是行动学习。
忽略培养,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削弱了下属的担当意识,蜀汉后期的将领作战基本是按照丞相的周密计划进行,斩了马谡之后,大家对于战略战术的决策都不太热衷,因为不决策就不会有失误,没有失误就可以免予担责而能明哲保身,所以蜀国上下大事小情都会口径统一:凡事悉请丞相定夺。所有丞相帐外总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丞相纵然有一血库的鲜血也不够他累吐的。
分析至此,孔明先生的“事必躬亲”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以上仅是我的妄自揣度,但他的“事必躬亲”从客观上确实造成了蜀国后期文臣不继武将无力的局面,对蜀国未来来看是一个灾难性的执行战略。翻看史籍,蜀国自丞相归天后,作为奉蜀汉为正朔的史学家也不愿意正视那段历史,不愿意用大篇的文字来描述后续的颓败,倒是有不少文人将此作为抒发伤古感怀的题材,不可谓不悲矣。

在“贫”三国的时候,正好是新旧年交替之际,恰收到一好友寄来的新年礼物——《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一口气读完,收获很大,书中对“事必躬亲”领导风格的摒弃以及人才培养的观点正与我不谋而合。借本次“贫”三国之机,特一并予以推荐,这本书再次帮我们打破“事必躬亲”的认知误区,它根据领导力发展的六个不同阶段,从领导能力、时间管理和工作理念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人才的成长中每个阶段的角色定位和自我提升指明了方向。每个力求在职场中获得良好发展的人认真读一读它。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员工,这本书或许会成为你职业生涯发展中提升能力的坐标,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这本书或许会能成为你提升工作绩效、打造高效团队的指南,如果你是一名企业的决策者,这本书或许能为你制定人才战略谋求长远发展的参考。不信,您翻翻。
无论是“贫”三国还是荐好书,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这个时代,我们都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事必躬亲”应该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所取代,学会通过他人完成任务已经成为这个效率时代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同时通过A角色做A事情进而能够提升能力做B事情,培养出一支有战斗力的人才梯队,于企业于自己都是一种功德。

展开全文
有用 28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欲成事者,善假于人——“贫”三国、荐好书”的回应

Hui05160712@ 2016-10-07 12:53:26

通过三国的一个案例生动的描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本书开始看了一点点了,接下来继续……

andy 2014-05-21 22:34:52

文章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