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一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激情假设指的是,要获得职业幸福,关键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这种假设既是错误的,也是有潜在危害的。
别听他说的,看他做的
不要急于寻找,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几个采访者备受打击,因为他们可能希望听到一些更鼓舞人心的话,而不是“工作是艰难的,所以忍着吧”。格拉斯注意到了他们的表情,但他继续说:“我觉得你们的问题在于,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总是试图抽象地做出评判。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不管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其他场合,如果想要获得动机,你都要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内在动机所必需的,因此被称为“营养物质”:
● 自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
● 胜任: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 归属: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帮助婴儿潮一代接受了以激情为中心的职业观。现在,他们将这一经验传给了他们的孩子,即回声潮世代,而后者此后不断推高人们对激情的痴迷。过去几十年的一个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受激情假设想法的感染,投入对激情的寻找中。然而,尽管我们更加注重对激情的追随,尽管我们坚持寻找自己热爱的工作,但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加幸福。
激情假设让人们相信某种有魔力的“正确”职业正等着他们,而且一旦找到了,他们就会立即认出来:那就是他们注定要做的工作。当然了,问题是,当他们没找到时,糟糕的事情就会随之而来,比如不断跳槽以及后果严重的自我怀疑。
激情假设极具诱惑力的承诺让你对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怀疑。
有的人在和我交流想法时,用了这类例子来反驳我对激情所下的结论。“有的人追随自己的激情然后就成功了。你看,这就是个例子。”他们说,“因此,‘追随自己的激情’应该是个好建议。”这个逻辑是错误的。某个策略有了几个成功案例并不能说明它就是普遍有效的,相反,必须研究大量的案例,然后找到对大多数人有用的东西。如果像我在写这本书时那样研究了一大群热衷于自己工作的人,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并非所有人)的经历远远不是像“找出某个事先存在的激情然后去追随”那样简单。因此,职业运动员们这样的例子都是特殊情况。他们的稀缺性正说明了我的观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追随自己的激情”是个糟糕的建议。
规则二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 别转身逃离自己目前工作的桎梏,而是开始获取必需的职场资本,从而将自己从桎梏下解放出来。
工匠思维,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
“要是你一直在琢磨‘我如何才能变得真正优秀’这个问题,别人就会找上门来。”
“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
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如果有了多年的经验,你就会在自己的事情上更加出色,而且会产生效能感。你还会有时间发展牢固的同事关系,会看到自己的工作给他人带来的巨大好处。
对待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方式;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模式与工匠思维相对立。激情思维最终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
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第二种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工匠思维具有清晰性,而激情思维则让人陷入含糊且无法回答的问题泥潭。
我不喜欢激情思维有两条原因。这里的意思是,除了规则一中论述的“激情思维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这个事实之外,还有两条原因。首先,假如只关注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会让你极其注意工作中自己所不喜欢的方面,从而导致自己长期处于不幸福的状态。初级职位尤其如此,因为从职责上来说,这些职位不会被分配太多有挑战性的项目以及自主权——这些是以后的事情。如果你带着激情思维进入职场,那么分配给你的那些烦人的任务,或是在公司官僚体系中遇到的挫折,都会让你应付不过来。
激情思维会让你永远处于不满和困惑的状态。
总结起来,我向大家呈现了对待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第二种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工匠思维具有清晰性,而激情思维则让人陷入含糊且无法回答的问题泥潭。
工匠思维包含着某些能使人摆脱束缚的内容。它要求你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而是要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它主张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假如你想爱上自己的事业,就要摒弃激情思维(“世界能给我带来什么?”),转而采用工匠思维(“我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职场资本,技能胜过激情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就需要提供某些很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交换。
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还是很清楚的——用自己努力获得了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从而换来了一份很棒的工作。
如果你想获得某些既稀缺又宝贵的东西,就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这就是经济学上最基础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就需要提供某些很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交换。
供求关系说明,假如想获取这些特质,你需要提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作为交换。这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可视为一个人的职场资本。
工匠思维不断专注于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获取职场资本的策略。因此,如果你的目标是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么工匠思维要胜过激情思维。
激情思维对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是无效的;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它还可能起反作用,有时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不适用工匠思维的三条特征 1.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 2.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对世界有害。 3.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一份工作假如带有上面这几项特征的任意组合,就会使你积累和利用职场资本的努力受挫。如果满足第一条特征,技能就不可能增长;如果满足后两条特征之一,那么即使能够积累到职场资本,你也很难坚持足够长时间来实现资本积累的目标。
刻意练习,努力做一名好“工匠”
走到舒适区之外
刻意练习,跨越绩效高原
在《异类》一书认为,伟大的成就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如此大的练习量。比尔盖茨他不过是恰好上了一所高中,而这所高中是这个国家率先安装计算机的几所学校之一,还允许学生不受限制地使用计算机。这让他在他们那一代里率先在这项技术上积累到数千小时的练习时间。莫扎特他的父亲是个训练狂人。等到莫扎特以神童身份在欧洲巡演时,他给儿子见缝插针安排的练习时间已是那个时代的同龄音乐人的两倍多。
刻意练习是一项通常由一位老师所设计的、以有效改善某一个体的某方面表现为唯一目的的活动。它要求将自身能力拓展到舒适范围以外,然后不断接收反馈。
拓展能力范围,执着地寻求反馈
绩效高原是指,大多数一开始就活跃于专业领域的个体都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且提升自己的绩效,直到达到某种可以接受的水平。然而,在此之后,进一步的改善似乎无法预知,而工作年数不足以预测一个人所能达成的绩效。 假如只是努力工作,那么很快就会来到一个绩效高原,之后便无法取得进步。
把自己扔到一个超出当前自己能力范围的项目里,然后竭力使这个项目成功。
在获取某一领域的职场资本时,你可以想象自己身处某个特定类型的职场资本市场。这样的市场有两种:赢者通吃型和拍卖型。在赢者通吃型市场里,只有一种职场资本可以获取,并且有很多不同的人在争夺这种资本。电视编剧这行就是一个赢者通吃型市场,因为最关键的是写出好剧本的能力,也就是说,唯一的资本类型就是剧本创作能力。相比之下,拍卖型市场的结构就比较松散:这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生成他们自己独有的资本。清洁技术领域就是一个拍卖型市场。例如,杰克逊的资本包括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专业知识以及创业能力,但是还有种种其他类型的相关技能也可能让人在这一领域谋得一份工作。
把赢者通吃型市场误认为拍卖型,这很常见。我经常在一个与我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见到这种情况:博客。很多人给我发邮件询问如何提高他们博客的关注量,其中很典型的一封是这样写的:我已经发完了第一个月的博客并且有了大约三千的浏览量。但是,跳出率却高得不可思议。我想知道你认为我下面该做什么才能把跳出率降下来。这位新博主把博客圈看成一个拍卖型市场。按照他的想法,和博客相关的资本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格式、更新频率、搜索引擎优化、在社交网络上被发现的容易程度等。这位博主还认真地花时间把每篇博文都转发到尽可能多的社交网站上。他透过统计数字来看这个圈子,并且希望自己可以凭借正确的资本组合得到想要的数字来赚钱。然而,问题是,咨询建议类博客,即他的个人主页所属的类型,不是一个拍卖型市场,而是赢者通吃型。唯一关键的资本是你的博文能吸引读者。此类中的一些顶级博客,虽然它们的网页设计笨拙得出了名,但是都达到了相同的基本目的——启发读者。如果正确理解了博客所在的市场,就不会再去计算跳出率,而是开始关注于写人们真正关心的内容。想要成功,这才是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
“(刻意练习)需要有一个好的目标。” 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
做我们擅长做的事情是令人愉悦的,但刻意练习的要求恰恰与之相反。刻意练习首先要努力集中注意力和精力。这是它的“刻意”之处,而大多数人只是在进行弹几下琴或挥几下网球拍这样不需要思考的活动。 如果你按照要求去工作,能力就会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后便处于“高原期”。刻意练习的好处是,它会让你度过“高原期”,从而进入少有竞争者的天地;而坏处则是,很少有人能实现这一成就,因为刻意练习通常是“令人愉悦”的对立面。
然而,突破自己的舒适范围只是刻意练习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积极接收真诚的反馈,即使它“摧毁”了你自认为优秀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就假设自己做完的事情都是足够优秀的,然后把它从待办事项上划去。但是,只有真诚的、有时甚至是犀利的反馈,才能让你知道该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哪里,从而继续取得进步。
你必须要让着自己优秀,然后才能盼到好工作。
规则三 幸福来自于自主力
更多自主力,更多满足感
自主力是指,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拥有发言权。这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需要靠职场资本来获取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总结起来,假如你想爱上自己所做的事情,那么第一步是获取职场资本,而下一步就是将这种资本投入到获取成就大事的特质中去。在进行这项“投资”时,自主力是可供选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自主力的获取可能会很复杂。
自主力陷阱1:资本薄弱
自主力需要职场资本
“职场资本是打造你所热爱的工作的基础”。你必须首先让自己在某些稀缺而宝贵的方面有所擅长,从而生成这种资本,然后再将其“投资”于成就大事的特质上。自主力是最值得“投资”的宝贵特质之一。你需要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交换来获取这一强大的特质。
热情本身并不是稀缺而宝贵的东西,因此并不能换来多少职场资本。
自主力陷阱2:关键障碍
每次利用自己的职场资本来获取尽量多的自主力时,都会遇到阻力。
一种可能是,你没有足够的职场资本来支持你谋求更多的自主力——你即将陷入第一个自主力陷阱。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当听从反对意见,将你的想法束之高阁。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可能是,你拥有大量的职场资本,而且正是因为你的价值太大了,才产生了这种反对——你已经陷入第二个自主力陷阱。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当忽视反对意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诚然,自主力的问题在于这两种情况感觉起来差不多,但正确的应对方法却各自不同。
要做有人愿意埋单的事情
2010年,德里克做了一个关于创造力和领导力的TED演讲。在开讲后不久,他放了一个视频,画面中是参加一场户外音乐会的人群。一个光着膀子的年轻人开始独自起舞,坐在旁边的观众好奇地看着他。 “一个领导者需要有勇气站出来,甚至面对讥笑。”西弗斯说。但是过了不久,第二个年轻人加入了,也开始舞起来。 “现在来了第一个追随者。他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个追随者将一个孤独怪人转变为一个领导者。”随着视频继续播放,有几个人也加入了舞蹈的行列,然后又有几个。视频放到两分钟的时候,跳舞的人已经发展为一大群。 “女士们,先生们,运动就是这么形成的。”
“财务可行性法则”:在决定是不是应该追求某项有吸引力的活动,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自主力时,你应当调查一下别人是不是愿意为之埋单。
拥有使命就是在事业上拥有一个起到统领作用的重心。它回答了下面这个问题:我的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使命是强大的,因为它使你将精力都集中到某个有用的目标之上,这样反过来会让你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的影响力最大化,而影响力是热爱自己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那么他们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更加满足,而且更能承受住辛苦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同样是熬夜,为了给公司的客户多省几百万诉讼费而熬夜可能会令人精疲力尽,但是为了治愈某种古老的疾病而熬夜则可能让你越熬越精神,甚至还有多余的热情去组织一个实验室排球队,或者与一支摇滚乐队进行巡回演出。
在前沿地带找到使命感
要想有科学上的突破,你首先要达到自己所在领域的前沿。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其延伸出来的创意无穷的相邻可能区间。与科学突破类似,好的职业使命也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存在于你所在工作领域的相邻可能之中。因此,想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某种使命,你必须首先达到前沿,而且只有在那儿才能发现这些使命。
耐下心来,按正确的顺序做事
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不是紧急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