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很多励志鸡汤都在宣扬“follow your passion”的重要性。包括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和著名的职业指导大师鲍利斯的著作《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都在强调职业激情的重要性。
激情假说的副作用是让人们相信某种有魔力的“正确”职业正等着他们,拔高了人们对于职业的期待。“正确”的职业一旦出现,即被辨认:那就是他们注定要做的工作。问题是当他们没找到时,糟糕的事情就会随之而来,比如不断跳槽以及后果严重的自我怀疑。勇气文化的失误之处不在于它对“勇气是好东西”的根本肯定,而在于它严重低估了以有效方式来运用这种勇气的复杂性。
本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在不了解各项职业的情况下,你很难预测自己最终会对什么产生热爱。包括乔布斯的个人经历,也并没有在他事业早期显示出这种激情。作者认为,真正的职业激情,是在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并强迫技能形成以后产生的。
包括最近很火的《摔跤吧!爸爸》,刚开始两位女儿是在爸爸的强迫之下才开始的训练摔跤。艰苦的体能训练让她俩叫苦不迭,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如此严苛,自己辛苦锻炼终究是为了什么。后来在14岁的同伴的婚礼上,她俩才知道其他同龄的女孩面临的可能是早早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换取彩礼,后半生是做不完的家务,没有其他的选择。从那以后,她们停止了反抗。但真正让她们开始从摔跤比赛获取乐趣和激情是在赢了一场又一场比赛之后。
大部分人在不断的积累中才无意间找到了激情。
阿尔•梅里克(Al Merrick)是海峡群岛冲浪板(Channel Island Surfboards)的创始人。他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来说明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无意间找到了激情。“人们总是急于开始生活,但这是个悲哀。”他对采访者说,“我不是一上来就想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不管干什么都要尽量做到最好。”
各种创业成功的案例背后创业者往往也有不为人知的积累历程。
上述由作者概述为三个结论:职业激情是稀缺的、激情需要时间、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要是你一直在琢磨“我如何才能变得真正优秀”这个问题,真正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别人就会找上门来。
作者提到的“录音带不会说谎”,录完音后马上回放,你的能力一览无余,指的其实是你的职业作品不会说谎。
在认真对待自己作品这件事上,很多人做得不好。
我是从事财务审计工作的,我们每年出具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可能只有几十页纸,收费几十上百万不等,后面凝聚着大量看不见的工作,底稿的编制、客户的走访、一轮又一轮的检查复核。但一般客户能看到的也就是这几十页的报告,并且是格式限定、并没有太多发挥余地的报告。有个重大项目有监管机构的问询函,问询的回答形式考验功力。其中第一条意见要求阐释交易发生的商业合理性。同事粘贴了客户代写的商业合理性,语病之多难以卒读。我提议可以帮忙修改,对方以:“在糟粕上改的也是糟粕”直接拒绝了我的好意。提交给高级别领导之后,领导怒:“错误如此之多,我只改到第二页”。很多人在呈现自己工作成果这件事情上如此之草率,让人感觉惋惜。
所谓的工匠思维就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当来的价值,而激情思维则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如果你带着激情思维进入职场,刚开始的初级职位被分配到的那些烦人的任务,或者是在公司官僚体系中遇到的挫折,都会让你应付不过来。
个人认为,工匠精神也并不适用于所有岗位和所有人。作者在工匠精神的后半部分马上就应证了我的想法。他提到有些工作你无法以它们为基础来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不适用工匠思维的工作的三条特征:
1. 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举例:机械臂可以替代的工作)
2. 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对世界而言有害。(举例:当诈骗团伙的话务员)
3. 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举例:我的前同事不愿意去和她经历更相关的银行做内审,原因是旁边同事都是大妈)
与之相对应的,有吸引力的工作,一般具备让人热爱工作的三条特质:影响力、创造力以及自主力。
电视剧编剧就是这样一个职位。书中详细介绍了伯杰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网站编辑一步步靠近并成为能有自己成功作品的电视剧编剧。另外详细介绍了一位研究全球能源市场并小有成果的研究生如何误打误撞成为清洁能源投资基金的投资经理。
另外作者强调了在积累技能中刻意训练的重要性。作者举了和他一起学吉他的泰斯的例子,虽然他俩花在训练上的时间差不多,但泰斯的效果比他更好。作者花大量时间弹奏熟悉的歌曲,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放任容易让人满足的无用功的堆积,而在同样的时间,他的同伴泰斯则永远在挑战最难的曲子最难的技法,最后表现非凡。
我也开始反思为什么高中的时候住校,大家的学习时间差不多,但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我现在有一点感触是我当年也喜欢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作业发下来,我最喜欢做的是我最擅长的英语、语文,数学的各种简单的、我会的题型。最后的那几道大题,我经常放到最后,并且没有勇气去攻克。我做的也是无用训练的堆积。正确的做法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培养自己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
还有曾经和人下五子棋,在那些靠直觉下棋的人当中,我可以打败很多人。但面对专门经过棋谱训练的人,我就被迅速秒杀了。
假如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所在的领域没有清晰的训练体系,那么如果你能搞清楚如何将刻意练习融入自己的工作,就可能在个人价值上超越你的同行,因为你很有可能是唯一专注于系统地取得进步的人。也就是说,刻意练习也许是快速让自己变得“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的关键所在。
剩下的篇幅中作者都在论述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训练的五大步骤:
步骤1:判断自己身处哪一种职场资本市场
作者把职场资本市场分为“赢者通吃型”和“拍卖型”。我理解前者是以作品为导向的市场,比如编剧、公众号,靠特定内容吸引受众;而后者是帮助需求方解决不同问题的市场,比如咨询公司、程序设计。
步骤2:识别出自己的资本类型
参照步骤1的理解。比如我的财务知识属于拍卖型的资本类型。
步骤3:定义优秀
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
步骤4:“拉伸”与“摧毁”
如果你按照要求去工作,能力就会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后便处于高原期。刻意练习的好处是,它会让你度过“高原期”,从而进入少有竞争者的天地。坏处是,刻意练习通常是“令人愉悦”的对立面。
步骤5:要有耐心
坚持坚持再坚持。
职业如果有更多自主力则有更多满足感。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追求一个更幸福、更成功、更有意义的人生的过程中,自主力是最值得拥有的特质之一。更多的自主力可以带来更高的分数、更好的体育成绩、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更多的幸福感。有一种理念叫:“只问结果的工作环境”。
总结起来,假如你想爱上自己所做的事情,那么第一步是获取职场资本,而下一步就是将这种资本投入到获取成就大事的特质中去。在进行这项“投资”时,自主力是可供选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要做有人愿意买单的事情——财务可行性法则:在决定是不是应该追求某项有吸引力的活动,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自主力时,你应当调查一下别人是不是愿意为之买单。钱是中性的价值指标,赚钱的目的是让自己有价值。
想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某种使命,你必须首先达到前沿,而且只有在那儿才能发现这些使命。
后面作者又介绍了对于上述原则在自己工作成长经历中是如何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