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镜子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从镜子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美,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不美之处,从而修正改进,展现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每本书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读书时,总能在书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书中的人物有时就像是自己的投射,正如看到了镜中的那个自己。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的作者石田淳是“行为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者,他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最终实现“必然的人生”。从这面镜子里面,我照见了从前那个有拖延症的自己,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可以促进行动力的方法。
***在人际关系中掌握自己的主动权***
从心底讲,每个人都想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把握自己人生的大方向。可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工作中上司提出的过分要求,以及生活中朋友的不合理请求。我们大多时候都会选择无奈地接受,而且有时如果处理不当,人际关系会恶化,导致更加不好的结果。当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我们会一筹莫展,不知怎么开始着手处理。
石田淳指出:“主导权永远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且,最好从小的行动开始。平时我们不太注意的细节,恰恰就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行动的过程也是人际关系开始改变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采取行动,化被动为主动,自然就能引导人际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人际关系就是人类行动的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自己的消极思考***
许多人都积极追求并推行积极的思考方式。记得大学毕业时,学校专门放映了《美丽人生》这部意大利影片,激励每个将要踏上社会的学生都要学会积极思考的人生态度,让我至今难忘。然而,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你告诉自己绝对不能陷入消极的态度中,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要保持积极的思考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有一种“消极的悲壮感”。因为,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思考方式都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正因为人们无法正视自己也会失败这样的一个事实,从而让自己的“沉没成本”变得更加难以承受。其实,冷静下来思考,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面对失败和挫折。
当然,接受消极的思考不是最终目的,就像照镜子不是为了接受自己不美的现状一样,接下来就是要努力改进的过程。在“面对失败时的三种心态”中,石田淳提出了保持理性,保持客观和保持具体的三种态度。认清自我,改进自我,这样就不会永远沉浸于过去。
***消除认知偏差,实现真正客观和理性的人生***
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作者举出的几个实例当中,我有好几次都在心里想,这不就是当时的我吗?面对显而易见的事实,因为心底的偏见,会不由自主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问题。那么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人类本身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在日常与人的接触中,我会有意提醒自己是否又是偏差在作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烦恼。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总是拖拉的多,按时完成的少。有时,回想过去,经常会想,为什么没有趁高考结束之后上大学之前那段时间好好出去旅游一趟呢?为什么没有在研究生读书时间再学门外语呢?总是在打游戏,看电视剧或者刷微博的时候,让大把的美好时光从指缝间溜走。
《从行动开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你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一面镜子来纠正自己的不完美,不妨试着按照这本书的指示,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实现更有效更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