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等于理解,说话不同于对话_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 了解不等于理解,说话不同于对话
斗樱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14 23:06:49

了解不等于理解,说话不同于对话

的确是精华版,“浓缩的都是精华”嘛!O(∩_∩)O哈哈~CD还没来得急看,先看了书里的漫画,说是漫画,但是绘画风格更像是我们小时候教科书里的简笔插画人物。主要也就是前半本里的几组,整本书里其实没有多少的插画,还是以文字为主的书,偶尔的一张半张的,也算是缓缓眼睛吧。

好吧,书里讲了什么呢,归结起来不过就5点。1.体谅孩子的感受,如果不能真心这么做,至少学会从表面上理解赞同孩子的说法,记得顺着孩子说;2.心情平和的寻求孩子的合作,不是靠所谓的羞辱和恐吓让孩子服从,而是尊重孩子做人的尊严,不去损伤侮辱他的人格;3.变事后惩罚为事前预防,与其关注如何惩罚错了的孩子,不如关注如何让他下一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需要牢记的是大人有时候也会犯明知故犯的错;4.学会正确的赞美方式,无条件的溢美只会让孩子感觉虚伪,有针对性的称赞才会触动孩子,真的注意了孩子身上总会有可以夸奖的地方;5.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对面站着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你没有权利肆意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

感觉书里只在反复讲这一个套路,总结起来流程基本就是:父母发现问题—找孩子坐下谈话(交流)—耐心的倾听孩子说的话(沟通)—顺着孩子的话(表现出理解)—再委婉的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说出意见)—提出对孩子的要求(要尽可能的简明)—邀请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不教而诛)—让孩子先写出他想出来的避免下次再出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到责任感)—和孩子一起审核你们写出来的方法的实用性(讨论)—不要只删掉孩子提出来内容也牺牲几条自己的意见(尽力做到孩子眼中的公平)—达成彼此都能接受的协议(握手)。貌似作者写的是六步,艾玛,我数数这是多少了,1、2、……10、11、12…正好翻倍。

话说,为什么我们要和孩子沟通?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呀,就像是孩子问,为什么他们要对父母孝顺一样。天啊,别再提什么毫无所求的爱了,无论什么时候,这种感情最常见的地方只会是在故事里。基本上人的付出就是为了求回报的。也就是说,父母爱子女,费心费力的付出了,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用同等的回报;反之,子女爱父母,通过自己的行动希望取悦父母,也都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给予回应的。平白无故的付出,但只付出不见回报的,人们通常称呼那些被接受的一方,为——“白眼狼”。

事实上,为了不做人们口中的白眼狼,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一直忍受着家庭的重荷。总感觉自己就像是绷得太紧,快失去弹性的橡皮筋一样,发自内心的乏力。说实话,看了这本书,感觉很惊讶。我才发现,原来这种专门针对小孩的沟通技巧,不只是适合那个假期寄住在我家的小侄女身上,更加适合的是我那早已过了更年期的母亲!

这真的是个意外之喜-_-|||话说了,每次和她说话感觉都很糟糕。就像是面对着几岁大的幼童,对方完全没有理性可言,只能顺着他哄着她说话。动辄不知到触到她哪里的痛脚了,即刻开作(作妖)。如果我对面的真的是个小孩子还好说,可问题不是。那种强烈的腻烦的感觉令人作呕,所以你看,克制自己真的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儿吧。我还不像是书里的那些妈妈爸爸,孩子多少会服从,而我家里的这位,一门心思的就认为该服从的是我。你可以想见,遇到这种完全无法通过语言来沟通,还没办法把她揍一顿的人,相处起来的感觉有多么的糟糕。

也或许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吧,原来这本书里的内容不只是适合小孩子,青少年能用,就算是成年很久的大人身上也好用。当然,人们身上大了才发现的问题,很可能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只是小的时候,家长和孩子没有很好的沟通,而忽视了罢了。更糟的是,很可能等到问题爆了出来,已经是严重了,甚至为时已晚。

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