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带人?_带人的技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带人的技术 > 怎么带人?
轻微的玉的声音 带人的技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0-23 17:10:48

怎么带人?

“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来达到工作的目标。”里面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指导别人的行为”,说的就是带人。在销售团队的管理者分享经验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可见管理者会不会带人决定了一个团队能不能取得好的业绩。

带人这件事并非天生就会做,而是一级一级相传,或者自学成才。《带人的技术》用10章55小节对带人的技术进行了归纳,列举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内容涉及到教之前应该知道的事、具体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管理者的职责、如何称赞、如何让下属保持良好的表现、如何面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如何教导较多对象等各方面内容。

教之前要先知道四件事。
把教人的重心放在解决行为上,而不是心。这个观点几乎是颠覆性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能力可以差,但态度必须好。如果事情做不好,说明心态不够好。但是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指出带人的根本在于解决行为上的问题,不必上升到心的层面。

给予下属应有的认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如果下属表现良好,不要吝啬自己的称赞和认可。很多管理者都不擅长称赞下属,或者称赞得很少。我以前的某位总监经常跟我们说的是,她表扬和认可我们的方式就是给我们多安排工作。在部门内部,谁的工作量大就说明谁深得领导器重。虽然薪水跟其他人差不多,因为这器重,被“表扬”的人再苦再累也干劲十足。后来,换到另一家公司,上级是做广告出身的,工作习惯就是不停地否定。久而久之,每个人都感觉不到成就感,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不要一开口就谈工作。我认识一个人,随时随地都能跟你谈工作,如果是你的领导,只要见到你,就忍不住要给你安排工作,哪怕是中午休息的时间,如果看到你在办公室就一定会找些事情让你做。就算不是你的领导,跟你聊天的话题也永远离不开工作。如果他晚上在家里加班修改你拟的文件,不管事情急不急,他都一定会打电话给你。是不是很可怕?这种可能是比较极端的表现了。总体来说,一开口就谈工作会让人产生压迫感和抵触情绪,不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用日常的闲聊稍作过度,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积极的沟通很重要。如果大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深得领导重用的人,有一部分是经常跟上级沟通的人。同样一件事情,也许你只会跟上级汇报一个结果,但是会沟通的人就会把来龙去脉都讲述一遍,顺便提及遇到的困难以及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既能让上级采纳到有用的信息,又能加深上级对你的了解,一举两得。如果下属不主动找你,管理者就要自己创造机会,充分聆听下属对工作的想法和默认的目标,也可以适当关心下属的日常生活,聊聊周末的活动或者跟有小孩的下属聊一聊孩子们的事。

具体怎么教?
了解下属的工作动机和目标,掌握下属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我曾经的某个上级在给我加派新任务时,告诉我即使未来我去到别的公司,新任务累积的经验也可以派上用场。那时年轻,心气很高,不甘心一直呆在同一家公司,聪明如上级,肯定看出来了。虽然当时我的工作量就已经很大了,因为她的点拨,我还是接下了新的任务。

分享自己失败的案例,让下属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要说自己的成功表现,每个人都头头是道,分享失败案例则不同。前公司每年的新员工培训,都会安排一些优秀的老员工分享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台上去“反省”,而且每年“反省”的内容还不一样,感觉很丢人。高层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少数深得高层喜欢的中层也能在台上自得其乐。只要能进入反思的状态,也就不会觉得是在向大家自我宣判,分享失败也就没有那么难了。同时,还能拉近和下属的距离,让下属觉得自己的上级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并非一开始就什么都能做好。

不要一开始就询问下属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就像不要一开口就谈工作一样,在试图了解下属可能遇到的工作困难之前,先聊些无关紧要的家常,营造有利于谈心的气氛。在下属开始讲述问题时,别急着插嘴告诉他们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听对方讲完。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跟一个总是打断自己说话的人讲太多,因为那种感觉确实太不爽了。

在认定下属的错之前,先反省自己。如果下属有错,作为管理者也难辞其咎。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必然善于反省、敢于担当,这样才能增加下属的信任感。

具体告知下属应采取的行为,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书中明确指出,行为必须包括四项内容:可测量、可观察、可信赖、明确的。里面有个例子举得很好。“密切沟通”转化为行为是指“针对每一位客户每三个月打一次电话,询问对公司提供服务的感想”,“每隔两周寄送一次电子报”。“确实停下脚步”是指“静止5秒”,“伸直手臂贴紧身体”。“提升营业额”是指“每周派发20份海报”,“在信息网站上刊登广告”,“每个月赠送300份试用品”。

每次最多提三项具体要求。根据人的记忆规则,一次不能超过三件事或三项要求。因为我记性不好,曾经的上级也总是教导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每次上级布置任务,我都会带着笔记本,把上级安排的任务记录下来。有些人不喜欢用笔记录,说得越多,恐怕能记住的越少。简洁、清晰非常重要。

帮助下属明确“不必做”清单,即分出“优先级别”。如果一天之内下属有很多工作要做,或者你一下子安排了好几件事,就需要向下属明确哪件先做,哪件可以留到明天再做。每个人的做事习惯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先挑简单的做,有些人喜欢先挑容易的做。新人们通常把握不了优先级别,就需要上级明确提出来。

确认下属是否已经真正明白指令。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传达到下属那里却并非是完整的信息。如何确认下属是否已经完全领会,作者也提供了三种可行方法:让下属重复一遍、让下属写学习心得,让下属思考成功或失败的模式。

除了书里提到的技术之外,我觉得管理者还应该具备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素质。管人最忌讳的就是双重标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最后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相信那些让人佩服的管理者多半是让大家心服口服的人。

展开全文
有用 1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怎么带人?”的回应

小笼 2014-10-24 16:45:30

一门学问

斗樱 2014-10-24 16:45:11

这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