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戳心的点:
1、理解非常重要。不理解就白学了。可以利用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度拓展,加深理解。理解费时,但有效。
2、应用学到的东西非常重要。学习和应用是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
3、具体信息学习:不断练习。抽象信息学习:比喻。
4、大胆大胆大胆的想象吧!想象创造的联接会让你牢记一件事/概念/单词很多年。
5、有直接的学习材料(如lecture)的时候,要一次学会。别指望课下自己搞,费时间啊。
------------------------------------
高智商者并不认为学科之间的界限那么清晰,他们喜欢将知识视为整体,也容易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联系。
指望看一遍书就能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技术,就如同从未拿过弓的人一次就想射中靶心。一开始采用这些技术可能反而降低你的学习速度,这不奇怪。整体性学习需要时时刻刻在学习中应用。用得越多,效果越好。
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整体性学习者可以将所有东西关联起来,公式并不仅仅是公式,它是一种感觉、一幅图像,你可以将它与天上飞行的超音速飞机联系在一起。
开始学习的最佳技术是比喻、内在化、基于流程的记事和画图表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整体性学习的基础。理解就是结构高度发达完善的结果。
通过将一些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创建一个模型。你需要增加的是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即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利用高速公路可以在专业交叉的领域建立起新的结构。
假如说故事也会使学习更容易,你会惊讶吗。
模型从哪里来?生活经验是最熟悉的结构,是模型的主要来源,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结构也是模型的来源,只要与所学的东西类似,就可以拿来作为模型。
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阅读时,要尽可能地找出真正需要的信息,很多作者和老师喜欢讲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东西对形成模型和结构毫无帮助。
只有那些对你形成模型非常有帮助的例子才需要认真学习。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掌握,就大胆地跳过它。
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
获取信息而不理解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他会问:公式是怎么来的?公式中的每个成分代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公式中的什么成分可以做些改变?这种改变会导致结果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他公式与这个公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只了解字面意思并不符合人的本性,人们都有进一步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好奇之心,保持这个好奇之心吧,它是我们学习、创造的源泉。
深度拓展可能是牢牢锁定知识的最佳方法,但是同时也是最花时间的工作。纵向拓展有相当的难度,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比喻法和内在化是进行纵向拓展的最好方法。纵向拓展要求在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它有益于创造性思考,赋予你神奇的力量,帮助你理解知识。
纠错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阅读那些与你观点相反的书籍,以及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看看等方法。
只有很少的知识能够到达此阶段,如果能将更多的知识引导至应用阶段,你深入理解的知识就越多。理论运用到现实世界中的过程既是练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读了图书馆里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也只是理解了管理学的概念,如果能亲自管理企业,那么对概念就不仅仅是理解,而且是一种感觉。
无论五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都需要进行测试。测试并不是什么复杂过程,但是它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
步骤之间可以往返,也可以跳跃。
也许你很容易对观点产生联想,但却总是获得一大堆无用的联系。
解决获取缺陷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和记笔记的习惯。
如果理解有困难,不如寻找写得更好、解释得更清楚的材料阅读。
过程信息是教导你怎么行动的信息,是讲述一系列动作、操作的信息。比如,讲述如何游泳的知识,编写一段电脑程序,建造一所房子以及设计一个模型都依赖于过程信息。学习这类信息最重要的是不断练习、反复去做。
过程信息的最大难点是需要实际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你可以对概念理解得不好,但是必须实际地掌握动作。你无须全部学习材料,只要拥有正确的背景模型,就可以练习那些教你的动作。过程信息的好处是:如果练习了,它比其他类型的信息记得更牢,保存时间更长。通过练习,你可以将模型与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内在化和比喻法对于将复杂知识简化至关重要,模型纠错也很重要,因为一开始建立的模型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
对抽象信息来说,理解和拓展阶段显得难以忍受。
学习越是整体性,课程就越生动有趣。你可以通过整体性学习,来让你感觉乏味的课程变得有趣。
你学习眼前这个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学习它?它对你的生活、人生有什么用处?
我在学习会计学时,立即就看出了学习它的门道,我一边学习一边将知识用在管理我的小公司上,尽管很多知识并不是我这个小公司需要的,但是在试图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我的会计学也学得很棒。
要想超出知识本身,光有热情还不够,你要寻找各种应用知识的途径(即使现在讨厌它),知识因“用”而获得新的意义。
只要你用心发现,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有实际价值,如果能发现知识在你生活中的价值,知识就与你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这可能比第二部分要介绍的所有技术都更加有效。
学习上的投资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益处,前提是你能真正应用那些花时间学来的知识。如果只学习而没有实际的应用,就是在浪费生命。
不过一旦你适应了以后,食指划过书本也很自然,手指提供的控制和聚焦会大幅度地提高阅读速度。
练习阅读的唯一目的是训练自己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理解所读内容。
如果你能对教科书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这样完整的积极阅读,你一定会天下无敌。一旦你熟悉了这种方式,就不必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完整的积极阅读,而只针对自己需要理解和记忆困难的那些内容。
我一直信奉“一次学会”的学习原则,“一次学会”表示你在学习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忙着做细致漂亮的笔记,等到课下再学。
一旦你写下了一个观点,下一步就是在这个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画上一些箭头,观点不是建立成金字塔式的结构,而是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这个过程与实际的整体性学习策略类似,观点连在一张网中。
笔记流会为了当前的理解而牺牲一些随后的可读性。
我建议你在尝试笔记流之前的一个月,先试试课下笔记流。这样可以保证你有一份完整、清晰的笔记,以便今后需要复习笔记时使用。
在信息太多来不及记录的情况下,评注流是个不错的选择。首先写下最关键的信息,然后在信息之间加入联系。
记好笔记流的一个关键能力是知道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老师教的核心内容。
困难信息可能是抽象信息、随意信息,在这些情况下,应用联想法可以使知识记得牢。
关键信息就像是一座建筑的地基,它构成了我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如果不是特别关键和困难的信息,就没必要采取专门的技术。因为大部分的学习过程是潜意识的。
比喻法在整体性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是类似的,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喻在文学中主要提供视觉上的相似,而在整体性学习中联系的是类似的过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顺序。 像许多比喻一样,这个比喻也不完美,但是它很有用。
除非你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样的比喻才能很好地描述要学的知识,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的建议是不要压抑你的创造力,不要总是说自己找不到好的比喻。抓住跳入你脑海的第一个念头,看看这个念头哪里适合,哪里不适合,把不适合的部分改掉再看看。
你经常会碰到找到的比喻只是部分符合你要学的知识。我建议你再找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这样做不仅会减少理解上的错误,而且会创造广泛的联系,从而改善结构的质量。
你可能听说过视觉化,就是在脑海中想象图画的过程。内在化是我创造的名词,指不仅仅在脑海中出现图像,而且有声音、触觉和情感等。一般说来,一幅图就足够了,但是能够调动更多的感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情感相连,得到的关联一定比单一的图像更强(即所谓强联系)。
具体信息的内在化效果最好,而抽象信息最适合比喻法。
我强烈建议大家拿起笔和纸来练习,看到纸上活灵活现的图像会让你记得更清楚。
图表的唯一缺点就是它花费的时间要比比喻法和内在化更长。
图表最重要的是方便你的理解,而不是追求漂亮的图画。人们很容易追求所谓简单、整洁、美观的图画,不过随后却要花费成堆的时间去理解其内容。只要能满足你的需要,简单和杂乱的图都是可以的。
我经常画一些小图像以代替某些重要的观点,它们在我的脑海中记得更清晰,没有必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画一些复杂的图画,花10~20秒简单地涂鸦是比较好的选择。
除非你确信能从视觉符号想到原始知识,否则不要使用联想法。
联想法和整体性学习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想象力。别害羞,想象要大胆一点,想象的图像越是夸张、奇特,联想的效果就越好,整体性学习也是如此,联系越多,越不一样,学习效果就越好。
联想技术的一个缺点是假如联想链中某一环断裂了,你就无法继续往下进行,这就是我为什么建议联想链最好不要太长,5~15个为好。
学习联想法可能比前一节中的其他方法花费更多的时间。要确保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来练习联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