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同时代下的异样解读罢了_致加西亚的信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致加西亚的信 > 只是不同时代下的异样解读罢了
网络暴君 致加西亚的信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4-23 15:04:35

只是不同时代下的异样解读罢了

或许有人会在读完这本书后破口大骂:“这不是资本家用来奴役雇员精神的一种工具吗?!”诚然,《致加西亚的信》成为能够为全球畅销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确实与其流行的时代背景有莫大的关联:战争时期的主题无外乎实服从、敬业和奉献。说这本书因为其洗脑作用而流行并不过分。但是,不同时期下的不同的读者对于这本书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 日本人与书中的精神一脉相承:
据说日本天皇曾经认为该书具有极大的价值,并且下令让每一位日本政府官员都要人手一册,细心阅读。同时,我们也能从历史轨迹中发现书中所强调的绝对服从和敬业净胜在大和民族的性格中一脉相承:无论是忍着也好,武士也罢,甚至是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军队有着极强的纪律性和高效的执行力;而积极实在后战争时代,日本人同样兢兢业业,其人均工作时长更是成为全球之最,其敬业精神被其他民族视为楷模;直到现在,日本的产品以其精密和优质的特点称雄于世,其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也使得许多人啧啧称赞。或许是因为《致加西亚的信》里所提倡的服从和敬业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被推广开来,恰巧出动了日本人骨子里的民族特性,因此得到了极大的认同感,或许还更加强化了这些特质。

- 当今中国社会没人认可“劳动最光荣”
而反观如今正处于时代频繁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大相径庭,同样可以从时代与民族特质的角度来解释。在几十年前众志成城的大跃进时代,确实有过全国上下一条心的时候,立公社、炼钢铁,“劳动最光荣”的口号就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至少历史书刊上时这么说的)。而如今的中国人则更像是郎咸平教授所描绘的若干群分散开来的小集团,而人与人之间的猜忌、隔阂以及明争暗斗的事情更是不断。这一切的起因无不与现今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不稳定的社会结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许多人连马斯洛金字塔最底层的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更何况上层需求。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很难像书中的Mckinley总统一样毫无顾忌的信任下属,同样雇员也会因为得不到雇主精神与物质方面的肯定而得过且过地混着手头的工作。因此,想要在当今这个特殊的中国社会推行《致加西亚的信》书中信任、服从和敬业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很难讲清楚到底是雇主还是雇员谁先做的不够好。难怪,现在的读者会认为这本书无非就是雇主用来精神奴役员工的宣传册罢了。

- 当前时代下读出的主题:珍惜信誉与追求卓越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代会读出不同的意义。至少,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读出了两个非常具有价值的主题内容:珍惜信誉和追求卓越。
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我们似乎以及在“信誉危机”的时代中生活了近十年,但仍没有脱离的迹象。许多人在书中看出了Rowan送信的敬业精神,却很少有人注意到Mckinley总统对Rowan的信任:为什么总统会那么信任他?为什么Rowan什么都不问就能确定自己能完成这项任务,至少,他有极大的把握去完成?从总统托付任务这件事情上便能看出,二者之间该是多么的相互信任。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追求眼前利益而抛弃企业品牌信誉的企业或许更应该读读这本书,去弄懂投资信誉往往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同样,精益求精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更是少见,特别是在见证了第一批国内民营企业家靠着粗放式投机而成功的众多事例之后,更是让人觉得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太累人了。当所有人都持着“混日子”的态度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却很少有人会看到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变革中,成功者往往与众不同,他们用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所没有的特质,做普通人不去做、不愿做的事情。在大家都得过且过的时代中,为何不想《致加西亚的信》书中的书评作者格尔曼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选择优秀的时候,为什么要满足于平庸呢?”至少作为雇员,追求卓远的态度更容易赢得老板的上市和尊重;为了自己的梦想,追求卓越的奋斗和投入往往使你距离成功更近。

展开全文
有用 18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