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时,我下意识的点了燕姿的《逆光》作为背景音乐,作为精神分析无意识理论的追随者,我当然不会觉得这是个偶然。于是又想了一下这首歌与《自律力》这本书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逆光》这首歌,围绕着光(泪光、光芒等环境因素),表达了光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力量。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本书作者一个重要观点,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我们都不知道的。
回归到本书,坦白说,在看到1/3时,我差点想放弃了。作者可能是行为-认知学派的学者,这与我所推崇的精神分析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作者提到人的反馈的四个节点:证据、关联、推论和行动来解释人的行为时,我有点不认同。在我看来,这一行为与婴儿的全能感有关。我想去寻找新的书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时,买新书的欲望立刻冲脑,并且我付出了1/2的行动,即,我的确去查了哪些有关于婴儿全能感的书,并在淘宝和当当上浏览,还好,对钱的理智让我暂时性的控制了自己下单的行为,我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分析,毕竟,这个冲动也正好是作者所说的不自律。应当说,买书来证明自己想法正确的这一行为其实是希望自己的欲望能得到即可满足,当然,我可以肯定,等我真的买了书之后,会花多少时间来真的验证这一问题是个很大的问号。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一个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欲望付诸行动的执行力会越来越差(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幸好,我还是理智的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将本书看完了。应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冲击在于:承认人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
我们当然知道自己都是人,应该说,我们意识里都知道,自己是个人。但,无意识里呢?
我应当每次都是满分、我应当每次都第一、我应当每次都是最好的、我应当每天运动......是不是,每次做计划时,我们都特别期待自己的完美。我们就像神一般,应当有着洪荒之力,做什么都能是最好。如果仔细分析,其实,无意识里,我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神。
为什么要提这一点?
因为,在这种无意识中,我们只考虑到自己,却忽略了现实。
那什么是现实呢?
现实是,你处在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环境中,你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天生的爱逃避、懒惰、贪婪、恐惧、嫉妒、骄傲等等,如果你是个人,就得承认,你本质上有缺陷,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你的缺陷永远不会愈合到没有缺陷。
我意识到,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真的不是贬义。
因此作者提到了自律的十五个误区:
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2、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4、至少我比xxxx强
5、我不需要规划和帮助
6、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
7、我有很多时间
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意外事件发生
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10、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11、我在解决老问题时不会带出新问题
12、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13、没有人关注我
14、如果我改变自己,就不真实了
15、我有自知之明
也提到:你不改变环境,环境就会改变你。消极的环境会让你成为魔鬼。
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忽略了环境这一客观外在刺激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我曾经在多个周末计划自己在家看书学习,毕竟自己曾经在初高中就是这样度过的,但很可惜,从来没有实践过。我早忘了,现在的状态早和以前有考试压着的环境不一样了,也高估了自己对家(有网、有床)这个环境的抵抗力。家这时,早已变成一个学习的消极环境了。
马龙曾经说过:让环境适应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绝大多数成功的人,能够在更多的时候选择让环境适应自己。其实之前我不太理解,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现在发现,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
我们需要自己为自己创造自律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