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认识加藤嘉一_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认识加藤嘉一
Jeff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7-16 22:07:31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认识加藤嘉一

从书的目录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第一部分主要讲加藤个人事迹,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中日政治关系。而我一向对于政治不感冒的,但并不影响我去了解一个和政治有关的人。了解一个人经历及思想,对自己是大有禆益的。
上次听了加藤关于“危机感”的讲座后,在本书中,作者也有提到很多有关于上次讲座中的经历和观点。下面是一些笔记: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认识加藤嘉一

PART 1: 逆风而走——我的自传
1. 任何一个人出生都不是经过自己的意志,而是由父母的意志决定的,我是“被”生下来的。没有父亲和母亲,自然或必然没有我这个生命的诞生。生日那一天,被庆祝的不应该是被生者,而是应该感谢孕育生命并抚育生命的父母。这是我理解的生命的逻辑,生命的伦理。

2. 你的生命多久,不一定是由你决定的。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和风险,这些风险中的绝大数是看不见的。这就提醒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刻。未来当然很重要,为未来打算很重要,但千万不要为未来无法预测的事情而压制自己,牺牲现在,因为这是不合理也不人道的活法。所以,我们要保持平衡,就是今天你的生活和未来的你辉煌之间保持可能合理的平衡。具体讲,首先你要能感觉到现在过得充实,其实要感觉到你此刻的努力与你即将到达的未来有关系,而且是良性、积极的关系。其它的都管不着,让别人说去,让社会搞去吧。一定要做好你自己,对得起自己,同时,也要对得起关心你的人,尤其是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3. 日本人讲究“文武两道”,相信把学习和锻炼兼顾好,才能成材。不要把学习和体育看成作两件不相干的事,也不要看成是矛盾的,两者是可以兼顾的,只有兼顾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这是我非常坚定的一个认识。

4. 跑步对我来说跟呼吸一样重要,我可以不写作,但一定要跑步,因为它是我生命的象征,同时,跑步让我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跑步也成为了我评估生活合理程度的一杆标尺。
跑步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让我的身心愉快,健康,同时也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不怕任何困难,性格上也深受影响,既自信,又心胸开阔。

5. 人只有坚持按自己稳定的节奏过日子,才能走向成功。

6. 参加悉尼奥运会让我开阔了视野,产生了将来一定要出国的强烈愿望,以便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同时发现自己祖国的缺陷和不足。

7. 我不是为了讨好人家而活着的,人不能为迎合第三者的喜好而做人、做事,这样就本末倒置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说服自己,就是让自己接受自己。挑战想象中的自己,批评想象中的自己,超越想象中的自己,其他的,无所谓吧。我做我想做的,至于我做不到的,那就任人说说吧。

8. 如果你要在社会获得话语权和支配权,一定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接触底层发众的生活,否则只不过是小聪明、小皇帝、小精英,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 。

9. 我每天从来没有睡过六个小时以上,平均是四个半小时,我不觉得很少,我睡眠质量超好,头落到枕头上,不到一分钟就能入睡。我的体会是:健康不会受睡眠小而受到影响,关键不在于睡多少,而在于睡觉有没有规律和睡眠的质量高不高。即使每天睡四个半小时,每天都是有规律地睡觉,睡得深,睡得熟,就没什么问题。

10. 从13岁开始,我和弟弟就开始在经济上独立了,不需要伸手向父母要钱了。我从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也从来没有一点委屈感,而是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并为自己感到自豪。

11. 13岁到18岁期间,我做过三份工作。除了送报纸,还有从高中二年级开始的日英——英日翻译工作。那时我的英文已经很不错,早就过了类似大学四级、六级考试的水平,TOEIC也考了几乎满分。我们当时生活困难,对长跑运动员来说,学习是件比较轻松的事。

12. 我提高英语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每天中午到图书馆看英文报纸,随时找学校的外教主动说英语,在15岁到18岁骑车上学期间,我每天在路上坚持用英语自言自语,反正车速很快,不会打扰别人,顺便锻炼下肺量,但这种边骑车边说话的方式很辛苦。我做事情向来要求做到至少一举两得,一石二鸟,否则我不会做,至少要让自己找到两个点,当然,一举两得也好,一石二鸟也好 ,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更多的是主动寻找创新和突破,是意愿高度强烈和自觉的产物。

13. 从初二到高三的四年间,一共搬了20次家,年均五次,等于在一个地方住不到三个月,可不是正常人的生活状态,对,我们过的就不是正常的生活。弟弟妹妹年纪虽然小,也都明白自己的处境,家庭遭受的磨难让我们都早熟,从小就知道了什么是艰辛、什么是社会的真相。

14. 在和黑帮“谈判”的那段时间,我的努力,我的坚持,我的执著,实话实说,都是为了复仇。我当时非常恨这个社会,觉得太不公平,太不人道,也多次思考过为什么只有我们遇到这么大的困难,过得这么苦。一边挨打,一边痛恨,一边倒下,一边沉思……向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复仇,在那几年时间里一真是让我挺下来的最大动力。现在,虽然一切都慢慢地好起来,但要完全清理掉心底的阴影,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15. 17岁放弃田径运动,我就像疯子一样,抱着一种“报复”般的心态,开始凶猛地学习。无论过年,过生日,没有什么能打扰我,我彻底进入了学习状态。就这样玩命般地学习了三个月,我的模拟考试成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从“全班中等偏下”一下子提升到山梨县“高考状元”的水平了

16. 在专注于学习的同时,我还是给自己保留了每天90分钟的慢跑时间,也是为了劳逸结合吧。

17. 我对考试的看法是,应考本身是个技巧,好好准备,谁都有机会过关。“会考试”绝不等于有本身,有能力,千万不要误会了。文凭不等于文化,大学考试只不过是国家体制的需要而已,不一定等于你的能力,也和你的人生追求不一定吻合。

18. 我很欣赏日本的“毕业旅行”文化,去任何一个地方,住任何一个酒店,都是跟同学们住在一起,既增强团队精神,又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大家在一起留下共同的美好回忆。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意味学长的,从小到大,从家庭到企业,都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

19.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学外语有什么“秘诀”,现在可以回答,我的答案是:没有任何秘诀,迷信秘诀的人不适合学语言。学语言就像马拉松一样,是漫长而需要耐心的旅程,所以,急功近利的人也不适合学语言。反过来讲,拥有自我,也就是习惯于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不大受外界的干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比较适合学语言。对于学语言来说,最好的书就是你的经验,你的探索欲,你的方法。按照常识,你的经验也好,探索欲也好,方法也好,能一夜之内形成吗?不可能,所以我说学语言需要耐心,需要积累,需要一步一步靠近你想象中的,理想中的。

20. 我每天跟自己折腾,这也没对,那也不对,这够效率,那不够靠谱……最终摸索出我学汉语初级阶段的四大支柱:与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瞎聊、随便而放松地翻翻字典、不查词典阅读《人民日报》,随身带着收音机,听着广播入睡。

21. 在字典上不断折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22. 学习语言需要节约精神,要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种工具,每一个人物,每一次机会。指望靠金钱规程的人是不适合学语言的。

23. “精英”两方面的素质:第一,潜能。包括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与所谓的学历是没有直接对应或因果叛乱的。潜能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形势,理解现状,掌握知识与获取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的能力。第二,公共意识。一个人生下来,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做点事,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除了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同时还要想着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从人类社会进化,甚至生存的角度看,能够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地球作为一个村庄,把自己看作地球村里的一员,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生存是休戚共存的。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这一标准,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性别的。

24. “人才”和“精英”的区别:人才只不过是为自己归属的公司,单位,机构服务,贡献。而精英则可以超越自己归属的小空间,为更高的目标服务。



PART 2: 发现中国 发现日本
25. 潜能不是为积累而存在的,而为发挥而存在的。

26. 人生不只高考。人生充满着波动与曲折,高考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个人在每一阶段都要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进取。

27. 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下,人们可能更有进取心和个人奋斗意识,容易形成爆发力,但也担忧这种个人主义的过度膨胀,会造成公共意识的匮乏。

28. 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首先要看它的社会秩序和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单靠强制执行,也不能指望一夕之间实现。而大众传媒无疑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29. 一位日本资深记者说:“我做记者,理由很简单。我不想让政府随便摆弄,必须监督他们。日本在二战时遭到什么情?统治者走极端,媒体始终没能阻止国家陷入失控局面,最后导致发动战争。日本再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历史证明,政府的表现不可能每一次都正确。因此,媒体必须以第四权力的身份去加以监督。”

30. 唯一可以肯定,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对赛程42.195公里的马拉松运动来说,战胜自己对运动员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夏季、冬季,创记录还是争胜利,最的还是自我,是自己奋斗的过程。战胜自己也许是我们每一个在生活上,人生道路上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31. 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老百姓必然会产生寻找精神满足和快乐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人也不是例外。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 认识加藤嘉一”的回应

vanwhebin 2011-12-26 13:37:00

这样执着的很恐怖,因为他说的每件事你都会相信会变成事实,而且真的就是事实



这个世界很多的人都在努力奋斗,更可怕的是那些牛逼的人在疯狂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