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你慢下来的散文集_不疯魔,不成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不疯魔,不成活 > 一本让你慢下来的散文集
凌凌幺 不疯魔,不成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12 20:03:45

一本让你慢下来的散文集

“散文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散文。”

作者刘墉说,写文章的时候我会想着画面,甚至用拍电影的方式想,要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甚至在平淡中有刺激,美好中有悲悯。所以写雪地里的红色山茶花,我会想到日本武士跪在雪地切腹、血溅三尺;写北京四合院,我会谈到文革时的哭声;写九份山城时,会想到早年瑞芳矿灾的心酸画面。

他说,我作画总是先想故事、酿情怀,所以很多画里的人物会相互呼应,譬如巷子这头小孩探头,往巷子另一头看,原来也有小孩,在躲猫猫。太太伸手警告偷窥邻家儿女约会的丈夫别出声,因为自己女儿正在屋里读书。还有些作品,画面上只见杯子打了、酒壶碎了、书画摊着没人收,主角呢?他又俏皮地回答,我不画,请大家自己想!

他用自己的文章和画作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画中有文章,文中有画面。

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的60幅丹青墨宝、26篇温情告白、23帧智慧箴言,分为“红尘”、“花魂”、“诗心”、“童趣”这四个主题,有诗意、有意境、有故事、有深意。下面我将分别从每个主题分别选择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红尘——山城的美丽与沧桑

这座山城名叫“九份”,据说是因为早年那里只有九户人家,距山下又远,每次有人要进城买东西,都顺便带九份上来,因此得名。后来直到光绪年间发现金矿,才一下子发了,发的灯红酒绿,除了淘金人,莺莺燕燕也从四处飞来,台湾第一家电影院都在那儿开张。之后它又因为一部电影在此处拍摄,靠着这部电影,九份从没落的矿山小镇摇身一变,成为观光胜地。慢慢的,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小城在不断向两边扩张,各种小吃、土产、艺品、餐厅、民宿,加上巷子窄小,两边的房子不断往上加建,还搭着遮雨篷,少了阳光、多了灯光,一串串红灯笼映着下面的人间烟火,这里成为二十四小时的夜市。

九份还是原来的九份,名字依旧是原来的名字,位置依旧是原来的位置;九份又不再是以前的九份,风水流转、人世沧桑,从原来的九户人家到现在的人来人往,有多少事和人在这沧海桑田中早已变了模样?

(二)花魂——画牡丹

关于牡丹,作者这样描述,她确实富贵,尤其有着千层花瓣的牡丹,盛放时攒簇丰盛、馨香浓郁又艳冠群芳,无怪被称为花中之王。只是赏牡丹的人多半没种过牡丹,岂知牡丹花落就韬光养晦、回归平凡。她是灌木不是乔木,原本就没有英挺之姿。她的皮又多裂纹,怎么看都显得苍老拙朴。尤其深秋落叶之后,怎么看都像枯枝朽茎。所以她的富贵是来自积蓄,她的超脱是来自平凡,她的端丽是来自涵养,她的圆满是来自残缺。她令人惊艳,是因为她以一年三百多天的沉潜,等待早春的勃发。

由于我的认知浅薄,牡丹是没有欣赏过的,它的生长过程自然也是不曾了解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坚韧不拔、焕发生机,它不单单是在花开的时刻展现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在花落的时候就开始韬光养晦、为下一次的绽放积蓄能量。在此刻我所能想到的词就是“厚积薄发”,有人说“你现在的样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过去的自己塑造出来的”,我们现在所羡慕的别人的能歌善舞、出口成章、丰富阅历,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而我们自己,却常常只是看到他们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背后的勤学不缀。还常常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要是我有谁谁谁那个条件,我也能怎样怎样······”,慢慢的也就相信是因为没有和人家一样的机会才没有成为那样的人,就这样一直自欺欺人,在自己筑造的舒适区里兜兜转转,甚至忘记了趴在窗边看看外面的风景,哪怕只是一眼。

(三)诗心——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篇介绍的是一幅名为“明朝有意抱琴来”的画,画的意境取自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一杯一杯复一杯“,两个人面对面却没说话,好像闷着头猛喝,唯恐说话影响了品酒,搞不好还喝完一壶又一壶,一壶喝尽,主人默默再取一壶来,喝!管你够!然后,主人醉了、歪了、倒了,真没办法了。咕哝着说:”不行啦!我醉了!要睡了!你走吧!明天有意咱们继续,可记得抱着你的琴来······“多干脆!多爽快!也因此看得出两人的交情与率性。画作中没有対酌的人,只见石桌上两壶酒一只杯,一壶还倒了,所幸已经喝尽,才没把摊在案上的手卷弄脏。这情、这景、这意境,惹人无尽遐想。

作者还提到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说的,有一天他在家读书,有个朋友来,往对面一坐,梁去拿壶茶,那朋友就径自从架上取下一本书。各看各的书,各饮各的茶,一句话也没说。天晚了,朋友起身,把书放下,连个谢都没讲,转身,走了!读到这里,我不沉思,有多久没有手捧一本书,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沉浸在书的世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两个人,两本书,两杯咖啡,依偎而坐,或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或低声谈论书中的内容。

(四)童趣——筷人筷语

吃是文化,用刀叉的礼貌是文化,用筷子的技巧也是文化。对比刀叉和筷子,刀切是破坏,叉插也是破坏。用刀叉的人,连送进嘴巴的最后一刻都在对食物做凌迟。筷子则不同,它不是破坏而是“和同”,既完成了传递的任务,又没做”穿刺“的酷刑。这不正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吗?西方人搞征服,中国人讲同化;西方用刚烈的”人定胜天“,中国以包容的”天人合一“。筷子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承,我们却常常忽视它。就像文中写道,凭什么洋人上中餐馆喊着要用刀叉,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咱中国人上洋餐馆就不能喊”我要筷子“?凭什么洋人的飞机上只给刀叉不给筷子,咱老中的航班也有样学样?难道连咱们自己人都认为刀叉比筷子文明吗?如果连这点自信都建立不起来,连在中国的西餐厅都耻笑“用筷子的人”,咱们能指望有一天当老大、有一天话语成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吗?

他说,您别笑吃西餐用筷子有点不伦不类,这叫“西餐为体,筷子为用”,咱大中华包容化育的新体现!

能够找个温暖的午后,放下手机,捧一杯清茶,静静地翻看这本书,或者阅读其中的文字,或者欣赏其中感兴趣的画作,又或者根据作者的提示,也画中找找藏着的小猫头鹰、小熊、猫打架、狗撒尿、小童便溺、男女偷情等等,然后自己勾勒画中的情景,让印在纸上的画作瞬间活起来,同样的画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