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三之后,寝室卧谈会的内容似乎已经全面革新了,从前暗恋过的“白马王子”学长,从前花痴过的影星歌星,从前梦想过的“周游世界”的浪漫旅程,从前讨论过的以后要每天踩着小高跟穿着职业套装出现在写字楼的小白领生活,从前幻想过的要是以后有钱了就去开家像《好想好想谈恋爱》里谭艾琳那样的书吧……这些话题都渐渐地被毕业即将失业的焦虑,究竟是花一年时间考研还是出去实习的纠结,隔壁班的谁谁雅思托福GRE都考了多少多少分,要不要去考教师资格证考驾照考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这些话题所取代。
经常一觉醒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晓得未来会是什么形状的,一整天都充满了焦虑。周围的人似乎都变得很忙,从前三天两头去下馆子的朋友如今都在忙着寻找毕业后各自的出路,别说聚餐就是见面也许也只是路上匆匆的一个招呼,内容都近似于:“好久不见啊,最近在忙什么呢?”寒暄两句就匆匆离开。
在埋首奋斗的时候仍旧会有迷茫,看完此书才发现原来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有着和我近乎相同的困惑,对于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出路,对于毕业后考研出国公务员还是就业的选择,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于面包与爱情的抉择……他们说的很多问题同样也是我在困惑着迷茫着或者手足无措的问题,很现实也很贴切。
年轻人总是急着想去知道明天世界会变成怎样,明天我又会在哪里,但是正如未来是由无数个现在组成的,而现在又正是过去的将来时,把握好现在才能把握好将来。而“青年导师”们则表现出另一种人生态度,他们不急不缓,告诉着我们人生哲理。比如,年轻人总是会走入眼高手低的胡同,于是袁岳说:“我向往高山之巅,但我永远关注我脚踩的那块转头……去做一个找转同的人”;比如年轻人会因为焦虑而抱怨,吴晓波说:“抱怨是一种青春病……等哪一天你开始不再抱怨的时候,你就跟青春告别了”;比如面对选择总是充满了纠结,严旭说:“尊重内心的选择,要有随心所向的勇”……
尽管书中的很多提问看来有一种对“成功学”急功近利地渴求,如何“成功”是很多人提问的核心,但是不得不说,“青年导师”们的答复却往往剔除或者淡化了“成功学”的回答,慢慢看这些用来仰望的人睿智而又风趣的回复,是一味很好的“心灵鸡汤”。
看完全书,我想有一点不能忽视,我的同龄人似乎都在很“现实”地思考问题,几乎没见到浪漫主义或者理想主义的懊恼。我个人认为年轻的时候,“奋斗”与“成功”固然重要,但是来点儿“乌托邦”式的理想与梦想也未尝不可,毕竟生活比电视剧要精彩得多了,而且试图简单粗暴复制别人的“成功”并不是挑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