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智慧的心回家_初学者的冥想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初学者的冥想书 > 带智慧的心回家
野兽爱智慧 初学者的冥想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4-25 22:04:54

带智慧的心回家

野兽爱智慧/文  

《智慧的心》是康菲尔德继《踏上心灵幽径》之后,有系统地整理出一套佛教心理学,里头每章都附有练习,也可以说是自助式的佛法心理保健之道。它内容生动易懂,读者保持着轻松和探索的心跟随作者进入内文,不要太在意佛教的专有术语或概念,只要记得常常和自己的内心相连,则必有斩获。  

许多人以为:将佛法化成某种抚慰技术,就可以做为佛法的入世关怀。这是个错误观念。真正的佛法是透过澈念而产生的心法,佛法本身没有文字、仪式或影像,只有慈悲。真正的佛法是让慈悲得以实现的种种心法,而非长篇大论,亦非神秘仪式。  

佛法的慈悲不在于是否心生慈悲心,而是“自我”这个难题。佛法的基础就在万物彼此缔结,而缔结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他人形成自我”,这并非简单的镜像逻辑,其复杂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亦即,并非我父母如何待我,我就会变成怎样。例如本书作者即在个性不合的父母争吵下成长,他的自我是在厌恶争吵之下不断地峰回路转。一方面自我由他人制约,一方面自我又是个感应机制,有反抗也有顺应。可是无论怎么纠缠,许多佛法的实践者都采用当机立断的“持敬”工夫。佛法的尊贵在于它比任何人类知识或思想更明白地显露慈悲的必要。  

人的自我遗忘使得人与生态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则彻底要人类认识万物的相互缔结,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无自性。我们的自我主张其实犹如“滴水入水”,庞大的水分子彼此关联着时空、能量、键结与分裂。  

人的傲慢与自我里的“被瞧不起”密切关联着,人的谦虚与自我被善待的部分相关联。我们自私是因为感觉到被掠夺着的自我,我们自利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匮乏、他人的不给予。真正佛法是:当你感到穷困时,你反而应当努力义助他人,而获得自我的丰盈。这道理很简单,穷困让人贪得,一心一意想从他人口中夺下面包,但此掠夺性的获得只是让拥有物增加,自我因为掠夺他人而感到空虚,因此,增加拥有物并不能使自我感到充实。但是给予他人却反转成自我的充实。奥妙在于:在万物缔结的世界里,自我的充实带来世界的欢迎,缔结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来保护穷困者,此时,穷困者将受世界的福报,穷凶者则造成恶极。  

最有益的修为是“安住”。这“安住”指的是让意识尽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频率,让意识如见云烟的过去,一般简单的清闲静坐就可以做到,无须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与万物疏离,而是体会到与万物一起流转,范仲淹在岳阳楼看湖的心情、李后主独上小西楼的心情,杜甫的“城春草木深”的感慨都可以体会安住之一二。  

人能安住是因为随时觉照。许多人觉得觉照很难,其实是心猿意马。人随时都可以觉照:走路轻缓慢,睡觉轻缓躺,吃饭静心,说话声细,工作专心都属觉照。  

正念并非根据某些正确信念来行使的,正念是一种心态,是自己跟自己最真实的部分相处的态度。例如,当我们因为某事而心头烦乱,会出现“乱念”,整个看事情的心态全都乱了套。此时的“正念”是把自己重新摆正,如呼吸一下、放松一下身体、暂时放掉“乱念”,在草地走走,等安静下来,重新看事情,这过程就是“正念”。许多人吃饭狼吞虎咽,但若能瞬间放下食物,仔细体会自己身体的感觉,如果饱就离开,如果饿就继续进食,能慢条斯理欣赏食物的滋味,以悠闲的感觉进食,这就是“正念”。所以“正念”不是指什么“正确的念头”,而是“察觉己身,自我导正”。  

从最简单的情况来看,正念是很好的保健之道。我们的身体必须被我们察觉之后,如发现有问题就需要调整正念过程,刚好就是最佳的调整。许多人宁可听信话语,把身体交给外物,如服用保健食品、各种保健药丸。我们把这些东西吞入而不理会身体讯号,立刻会出问题。身体的调整往往可以透过正念过程,将微细得身体信号体会出来,依照感觉来调整。  

正念的精神领域是专注。当我们静下来体察身体,我们首先会越过知识的障碍,把知识性的影像、观念排除,以比较赤裸的直觉梭巡于自身的存在感,一旦赤裸地接触到存在感,专注就会发生,所以无论是阅读、静坐、行走、做事,都会有同样的专注。这个层次的正念是善知识的正念。  

佛法的现代诠释  

《智慧的心》承载了作者个人心灵成长的缩影,字里行间常能让读者感到作者对所处时代人心苦难的反省之外,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与案例。这些案例多半来自作者个人或受助者心灵转化的历程,或是作者在推动禅法过程中的探索、困顿和超越。  

现代佛教不同于传统之处,在于现代个人主义重视并尊重个人生命经验的独特事实。佛法本身的内涵在于透过个人的亲自试验、检验“法”的定义之一“亲身体验”。个人的经验是第一手的资料,是真正能够引导个人离苦的线索,更是教法的真正目的。概念或理论都属于地图的功能,上路永远靠自己。佛法就在这身心当中,不用向外求助。因此,康菲尔德大量叙述个案生命过程中遭逢种种困难与转化历程,蕴含佛法的亲自体证的精神:以关爱的心觉知所有的烦恼、喜悦、直视种种的心理状态,不压抑也不畏缩,从亲自观察心理的运作、生起和消失,转而观空,放下。  

佛法训练的神奇经历之一,是让心灵平静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并能以崭新眼光去感受此身与世界。习禅的诗人因飘落小径的冬雪声、覆盖其身的落英缤纷、松林间风儿低吟、在秋雾中行走,或孩子们银铃般笑声而欢庆生命。在亚洲的森林寺院、美国的禅修中心,修行者从容沉静地进食。他们专心地品尝梨子、干酪、橘子,还有刚出炉面包的真味。他们重新感受缓步慢行的滋味,去察觉柳风微拂肌肤的触感,蚂蚁的造访,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事也让生命趣味盎然。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科技社会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忽视身体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身体成为谋生工具,是刻意受照顾的对象,是注射类固醇与整形手术的主角。我们置身在拥挤的车潮里,窝在狭窄的空间中,坐着学校僵硬的桌椅,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平日生活也被速食食品与电脑游戏所占据。有太多小孩已被电视俘虏,他们不再受到人类千百年来的说故事传统滋养。我们跟自身自然的、本能的生命失去联结。不幸的是,当我们忽略身体,它便会透过各种征兆让自己被注意。我们会感觉活力丧失,一些慢性病痛及与压力有关的疾病也会缠身,同时可能出现溃疡、结肠炎、高血压,以及中风等健康问题。我们会产生厌食、过度肥胖、沮丧、焦虑,开车时发飙,以及各种上瘾症。  

佛教心理学提供许多训练方法,让我们能从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身体。有些禅修方式让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犹如波动的能量场,或是一整组的脉轮与能量中心。有的禅修方式目的在让人看清身体只是由血肉、神经、骨头及体液等组成的东西。 佛教心理学认为人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基础元素组合而成。身体的基本元素可以成为一个入口,以窥探内心背负的隐藏故事与潜意识模式。当我们穿越此门槛,就能在更广大、更普遍性的脉络中察觉到肉身体现的游戏。我们能感觉组成生命的四大元素在体内运作。我们的步履是沉重或轻盈,涉及体内地元素的运作方式;伤心悲泣是水的作用;打哈欠与唱歌是空气的八度音频。“你曾经是一座山,是一片云,”一行禅师写道,“这并不是诗,而是科学。”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带智慧的心回家”的回应

somebady40234 2016-01-27 12:30:17

楼主的文笔和思想境界甩很多灵性老师几条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