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_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 > 小波
++++马尔代夫的椰子、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4-07 18:04:21

小波

       疑惑是不是即使是好的东西也要努力想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名字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诚然在选这本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被书的名字给吸引了---《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这听上去多酷啊!囫囵吞枣的看完这本书后,百度搜了一下它的背景和书评,慢慢的在看完一部觉得还行的电影或一本书后,都会去搜一些书评来看,几乎每次都能从别人的评价和理解中发现自己忽略和未曾注意的东西。百度上说,此书开始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书名为《小波》。但这本书当时在美国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而是后来在法国出版的时候,取名为《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时反响十分的大。在法国被列为与其他两部经典当代作品《小王子》和《麦田的守望者》一样值得阅读的书。
        可能是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看散文和随笔类的东西会比较多一点,这种整本书从头到尾讲一个故事的一开始还真没有太看进去,而且本书的叙事手法也比较特别,它引领我们进入到一个小男孩所看到的,认为的世界。通篇都是小男孩的自诉,以此故事没有我们认为紧凑的情节,条理清晰的脉络,一开始你会觉得它有一搭没一搭的扯东扯西让你完全进入不了状态,看到后面你会渐渐习惯它这种叙事手法,因为一个8岁小男孩的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逻辑和条理可言,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天马行空无所顾忌的。看到一篇书评,用“距离、怀旧&共鸣”来形容整本书,可对于我来说“距离、细节&共鸣”可能会更确切一点。一开始让你觉得乱七八糟毫无线索的距离,到后来在这故事发生的地方、时间和人物的距离中隐约发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某些细节那么细微却把你和这个故事连接起来了,最后的就是共鸣了,共鸣我们以前有过的同样的情绪,这种情绪有疑惑、不被理解、委屈、愤怒......
       这本书应该可以算是一个悲剧,如同《小王子》一样最后还是没有回到他的星球,本书小男孩也还是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我们到底要教育出怎么样的小孩?我们又能教育出怎么样的小孩?我们到底要相信和坚持哪种狗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基本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当代中国青年一代来说,我们所秉持的科学的世界观当我们的内心遭受波动的时候为什么却总是那么束手无策和冷酷。好吧。。。话题无聊严肃了点,就此stop。最后附上本书一些精彩的段落作为ending。(PS:本书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再看。看完后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记住,然后就闲着也是闲着得扯了一段这种无营养的东西,包涵包涵。)
      1“你做过孩子么,先生?”

      2.书就如同小婴儿一般。它是从你心底生出来的,一旦出生後,你会希望有人将它捧在手裏。不一定要爱它,只要将它捧在手中就好。(第15页)

      3.我最喜欢的一个谜语是:「为什麼那个笨蛋要把时钟往窗户外面丢?」他想看到时间飞逝。(67-68页)

      4.感恩节假期过後的星期一早上,我起床,所有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了。外面下著毛毛细雨,我看著雨心里想,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我看著我的牛仔台灯,其中一个牛仔正在吹口琴,我知道他吹的是葬礼的音乐。(第198页)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