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在中国_彼得潘综合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彼得潘综合征 > 小飞侠在中国
风君 彼得潘综合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5-19 18:05:37

小飞侠在中国

《彼得潘综合征》是一本心理学著作,由美国心理医师丹·凯利所著。书中描述了一种以男性为危害对象的心理疾病“彼得潘综合征”。作者借用巴里著名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小飞侠”彼得潘,来指代现实中那些内心长不大的男人。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爱好者,我对此书自然有点兴趣。

在书里,作者丹基于大量心理诊疗案例,发现了他称为“彼得潘综合征”的这种心理现象,归纳了此类患者情感麻木、拖拉延误、社交无能、魔幻思维等心理特征,并指出这种问题的主要症状:不负责任、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大男子主义以及自恋。丹通过对各种症状的分析,试图从儿童成长及家庭塑造等方面给出“彼得潘”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父母、妻子、亲友、患者自己等不同角色,给出走出这种症状的途径。应该说,本书作为一本心理学读物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也难怪其能登上畅销书榜,并使“彼得潘综合征”成为一个大众流行的心理学词汇。不过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有问题在萦绕着我。

首先是“彼得潘综合征”的名字是否恰当呢?从童话或神话传说中寻找人格原型的做法自荣格以来在精神分析界颇为流行。本书以“彼得潘”喻指长不大的男人,也属因循。可惜的是本人未读过巴里的原著,对彼得潘的唯一印象即来自迪士尼的动画片中那个绿帽小飞侠。其与心理患者似乎不怎么沾边。当然,也可能是迪士尼曲解了原著,过度美化了角色(这在迪斯尼的动画中也是常见现象)。而如何解读作品,本就是各花各眼的事。有人在彼得潘身上看到了永不消失的生命活力,有人则看到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世故对比,还有人看到逃避与责任的冲突,不一而足。本书作者看到了心理疾病,倒也不算无当。不过,事物总有两面。正如彼得潘其实也可以代表一颗永远年轻的赤子之心一样,作者自己也承认心中有一把永无乡的仙尘并非一定是坏事,关键看你能否控制。

其次,这种征候为何只光顾男性?需知作为一个男性读者,这一点多少让我有些别扭,以至于书一上来先对着测试表自测一番。确认自己不属此列,也着实松了口气……对此,作者给出的解释,主要是针对“性别角色冲突”这一点,即他认为男性的性别角色在他所探讨的时代(80年代的美国)是明显的,而女性相对没那么纠结。但是在现代,女性的性别角色是否真不必担心什么?我看也未必。“我不想不想长大”的歌词,不就是出自SHE之口?“卖萌”“装可爱”的风潮,不也在女性间流行?也许不同之处只在于,现在的人们对女性的幼稚心态抱有更多的容忍和不以为意,却对男性抱有更高要求,也因此使男性面临更大的压力之故吧。如此说来,男性更容易显现症状,而女性也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至少当代中国女性的性别脚本还远谈不上掌控自如。

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对于一本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著作,书中描述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今时代,尤其是中国社会,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小飞侠的身影,能否在中国见到?也不知是凑巧还是阅读的心理暗示,就在读完本书后,我就在身边发现了一个“彼得潘”的典型。他几乎符合书中描述的各项特征:开起车来蛮横粗暴,把公路当成自己的;对别人的违规愤愤不平,动辄口头强暴,其实自己的违规也不少;玩牌时视反悔为常态,唱歌时霸占麦克风不放;为人自命不凡,任何事都要表现自己的高明;社交方面,即使是经常玩在一起的哥们也在背地里对他多有不满……通过丹凯利的叙述,我似乎已经能够透过他外表的自大和傲慢看到内心的愤怒与绝望。我不得不承认,彼得潘的身影也一样可以在如今的中国看到。而且,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和家庭血缘传承的执着,与美国无论如何要求个人独立的风格迥然不同,使得彼得潘的表现与美国颇有差异。至少在美国,绝少见到“啃老族”的身影。而在一个女性为讨得男人欢心不惜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的戏码仍能广受追捧的国度,比起关心长不大的男人,也许更该关心一下那些苦苦挣扎的女人吧。

那么,彼得潘综合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遗憾的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阐释不那么令人满意。他虽然提到了家庭和父母的因素,但“没有长大的父母”本身又是何原因造成?因为他们的父母吗?那这只能陷入循环论证。他也提到了社会的压力造成了男孩的恐惧,但对于这一点却始终缺乏展开。彼得潘不能适应社会,全是他的问题,他家庭的问题,还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其实,从其害怕孤独、逃避责任、寻找母亲替代者而非真爱等种种表现,不难看出其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所说的现代人的不安全感和为此寻求母亲脐带般联系的冲动颇有神似。“长不大的男人”和“爱太多的女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施虐-受虐倒错,一方一味要求爱以弥补安全感,一方一味给出爱以获得存在感。要改变这种关系,也许心理学家的建言也只是治标之策而已。如果不是因为现实太残酷,谁愿意生活在永无乡呢?

本文刊于2012年6月3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展开全文
有用 1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小飞侠在中国”的回应

FindmyownYX 2016-11-19 13:08:45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问题。

FindmyownYX 2016-11-19 13:06:51

另,想起知友----shualy7在采铜的那篇文章《开放的智力 - 这封时隔一年的再次求助私信,竟让我无言以对》评论区提到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想说,为什么这些非常实际的东西比方就业、结婚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人生方向的困惑,这么多人会拿到网上来问呢?现实中我们的长辈,老师,同学,师哥师姐,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帮到这些人呢?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

FindmyownYX 2016-11-19 13:02:57

1,对于一本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著作,书中描述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今时代,尤其是中国社会,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小飞侠的身影,能否在中国见到?
2,彼得潘综合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遗憾的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阐释不那么令人满意。他虽然提到了家庭和父母的因素,但“没有长大的父母”本身又是何原因造成?

---- 好问题!问得好!现在来看,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非单一因素造成的。需要“系统分析”

林间的猴子 2012-05-21 10:36:23

嗯,嗯?什么好书,书评猫来写,书猴子要!

猫娘 2012-05-20 20:36:09

戳倒中猫卷起蹄子就跑,要命可以,给书不行

李小丢 2012-05-20 20:31:04

小小猫,给我打包寄过来,哼哼

颜墨微垣 2012-05-20 20:25:27

写的挺好,对于爱情来说,女人老是付出,不太好。。“长不大的男人”和“爱太多的女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折磨,他们都不太合适。

风君 2012-05-19 22:11:38

时代变了,人心依旧没能进步啊……

猫娘 2012-05-19 20:35:19

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对于一本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著作,书中描述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今时代,尤其是中国社会,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
老实承认,读书总是不及丞相细致,80年代这个真没注意到,这点确实很重要

猫娘 2012-05-19 20:33:57

楼上都没看这个系列的另一本《爱得太多的女人》么?比这本好得多

李小丢 2012-05-19 19:54:07

我表弟就是一个典型的长不大的男孩,感觉家庭因素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个形成原因,特别是8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中的男孩尤其受到不辨是非的溺爱,所以形成了自私偏狭的性格。

还真想好好看看这本书。

林间的猴子 2012-05-19 19:12:07

而在一个女性为讨得男人欢心不惜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的戏码仍能广受追捧的国度,比起关心长不大的男人,也许更该关心一下那些苦苦挣扎的女人吧。
  
===============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