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_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 (三)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
酷嗜部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11-22 18:11:08

(三)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之 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

身份认同并非奠基于核心自我,而是“生活协会”。
在重塑对话这里,第一个提出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生活协会”是个什么东西呢?书中说,这个协会里面的会员是“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的话对这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你的重要他人的合集。
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所以再怎样独立或所谓场独立型的人,还是免不了要受到一个乃至许多个重要他人的影响。每个人的“自我”,并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意愿形成的,而是在许多“舆论”影响下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在交互作用分析里面,想要改写脚本从而终结坏循环,前提是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游戏”,而在这之前的第一步是要意识到“心理游戏”的存在。而这里,想要重塑对话,想要分辨哪些影响不再合时宜、阻碍,也得先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协会”里面有哪些成员,从而分辨自己被哪些成员的哪些话困住了。也因此发现,自己对哪些“话”产生了偏见,给自己造了桎梏。
这些重要他人不限于普通亲朋好友,喜爱的玩偶也可以对认同产生影响。

被动回忆过去,并不是重塑对话。将一些重要关系重塑,从而重塑积极的身份认同。
书中的杰西卡拥有一个“被虐”主题的脚本,在治疗师引导她说出一些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时,她胆怯而好奇。那是因为,有时候,自己都忘了自己的有点,而相信了一些重要他人的消极指责。你认为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再清楚不过的谬误,对于他人或许是灾难性的。那些显而易见的评价,或许是颠覆性的。故而夸奖若是及时,甚至能拯救绝望。一经懂得,那个瞬间足以让人永生不忘。
要重塑,得先破。若已破,理之。


提供了平台让人们修改“生活协会”里的会员资格,这让重塑身份认同成为可能。而这里也发现了一件事情,对于“丧失”,是否人们的心理障碍就是由于不愿接受失去而造就的呢?逼迫承认失去真的比较好吗?还是让人重新梳理与所失之物的关系,会让人更懂得如何处置情感?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