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产品会是什么样?这个主题既适合科幻作品,也可以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去写。
如果是科幻作品,《星战》里的人形机器人 C-3PO 和修理机器人 R2-D2 是两个典型的代表。3PO 具有和人类相近的外形和复杂的情感,胆小,喜欢抱怨,各个方面都很像一个真正的人。D2 几乎没有什么情感,话也不会说,必须依靠人类的指令行事,但是无所畏惧,绝对忠诚、可靠。
如果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就必须考虑科技水平和成本的限制。这些限制往往使得产品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不同。
机器需要智能吗?是的。因为人类很懒。机器能够帮助人类动手,很好;要是还能代替人类动脑,就更好了。想像居住在智能之家的便利之处吧。星期天的早晨,你刚从被窝里爬起来。房子感应到光线不足,自动亮起电灯。咖啡机感应到主人已经起床,马上为你煮好热腾腾的咖啡。厨房则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准备好既营养又美味的早餐。吃完早餐,房子提醒你今天跟小丽有个约会。你坐上汽车,汽车自动播放你喜欢的音乐,并自动驾驶着驶向约会地点。房子感应到你离开之后,自动关闭电灯,清洁机器人打扫屋子,厨房清洗碗碟。
但是这个故事也可能是另一个样子。星期天的早晨 4 点,你被一泡尿憋醒,起来上厕所。房子以为你起床了,亮起刺眼的电灯,咖啡机开始轰隆隆地磨咖啡豆。“我还不想起床呢!”你用拳头猛砸墙壁。“误会!误会!”房子心不甘情不愿地道歉着,关闭了电灯,但是咖啡机一旦启动不能立刻停止,你只能在隆隆声中憋着一肚子气躺下……由于最近体重爆增,早餐你只能嚼着厨房特地为你准备的没味的粗粮面包,喝着不加糖的低脂牛奶。这时,门铃叮咚,你的另一个女友小芳突然造访(脚踏两只船确实是你的不对)。“拿一个奶油蛋糕来”,你想起小芳爱吃奶油蛋糕,于是向女仆机器人这么命令着。但是冰箱拒绝输出奶油蛋糕,并且解释道:“主人,你的体重已经超过180斤,不能再吃高热量食物了。”。“我是拿给小芳的!”,你不得不红着脸跟冰箱解释。“那也不行,我刚刚跟小芳的房子连线,小芳的体重最近也超过了160斤,同样不能吃奶油蛋糕。”。“……不用了,我正减肥呢。”小芳一脸尴尬地说。这时,好像故意似的,房子突然说道:“主人,10 点钟你跟小丽有个约会,现在就应该出发了。”“小丽?小丽是谁?!”这是一个房子和你都难以回答的问题。
缺乏“共同立场”,是人机交互的根本问题。由于科技水平和成本的限制,机器和人类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传感器十分昂贵,使得机器只能拥有数量很少的简单的传感器。机器几乎不能学习。机器几乎没有常识。机器不知道人在想什么。机器没有复杂的情感系统。未来的几十年内,像 3PO 那样的机器人难以实现。目前自动化机器的智能,其实是存在于设计师的脑子里——设计师预先设想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一旦出了设计师没有想到的情况,就会出现差错,这时就需要人来干预机器的行为。这里的问题是,机器能够自动长时间无差错运行反而有危险——在飞机自动驾驶状态下,飞行员居然会睡觉!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差错,机器如何能够及时、自然地通知人类,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与想要推断人类意图的智能自治设备不同,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系统强化设备”。例如《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里面的能以自然的方式增强人类力量、速度、跳跃能力的骨骼装。《百货战警》里面的只要向前方或左右稍稍偏移重心就能前进和转弯的摄位车(Segway Personal Transporter)。以及工厂里的协作机,工人只要先用协作机上的链条将发动机钩好,之后就可以随意摆弄发动机了。协作机可以感知到人手抬起的动作,进而提供抬起发动机所需的力。如果想让发动机转动方向、移动、或者放低位置,工人只需要施加一点转动、推动或者压低的力量,协作机就可以感知到,并且适当放大这个方向的力量。
本书的核心是“智能”机器的人类设计者所遵循的 6 条设计原则:
1. 提供丰富、全面、自然的信号。
2. 要可被预测。
3. 提供良好的概念模型。
4. 输出要能够被人理解。
5. 提供无骚扰的持续知晓。
6. 运用自然对应关系,让交互可被理解,让交互更加有效。
本书延续了《情感化设计》的精湛文笔。Norman 真的是特别会讲故事。每一章节都有有趣的小故事,而且简明扼要,读起来一点都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