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上的城堡_游戏性是什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交互设计 > 游戏性是什么 > 沙滩上的城堡
大猫咪F 游戏性是什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0-02 14:10:40

沙滩上的城堡

拿到这本书时,看到它的标题和它仅200余页的小身材,我的内心充满了惊喜:以如此短的篇幅解决如此大的问题--“游戏性是什么”可是整个游戏研究领域打来打去打得不可开交而仍没有定论的问题--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然而当我趁着假期一口气读完以后,对于自己之前的惊喜却不那么确定了。
这是不是一本下了功夫的书?是的。作者自身--我更倾向于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是渡边修司--确实对游戏性是什么有兴趣,也确实进行了长期的资料收集与积累。在这本小书里,你可以迅速见到各种游戏研究相关或者不相关的理论,符号学、Hand Regard,Caillois,马斯洛(这里有个翻译错误,译者可能是笔误给打成了马洛斯)都有涉及。作者试图为全书安排循序渐进的结构,通过案例来解释理论。然而很可惜,这些良好的企图并没有带来充实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因为作者很迷茫。
这本书,正如渡边修司自己所言,是一本“对诸多研究的整理与总结,以及对特定主题概念的尝试性探究”(P.222)。哪怕从这句话也能看出作者定位的不确定:这究竟是一部科研著作,以突破领域研究为目的,还是一部科普著作,以向公众整理和总结现有研究为目的?副标题“如何更好地创作与体验游戏”又引入了新的混乱维度,这本书究竟是写给游戏设计师的参考书,还是给玩家的指引性著作?
全书的结构也可见这种迷茫。作者加入的“游戏档案”(包括了提到的游戏的简介与一两张截图)是他很得意地说“购买此书,是因为翻阅时看到了大量的游戏截图,这样的读者应该不少吧”(P.219)占了全书篇幅近1/3,而这部分内容明显是为了科普准备的。作者在整理与总结现有研究的时候,也很贴心地加入了案例研究去解读具体的理论,更强化了这是一部科普著作的印象。可是,如果仔细读过全书,就会发现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其实是提出他总结的游戏性的最基本元素Ludo,整个书的结构,概括历史,引入理论,层层铺垫,也都是为了科研理论的目的。这样的目的决定了作者的文风和心中的目标读者:那些如同毕业论文一般晦涩而毫无必要的理论引用,其实是为了说服学术听众自己的理论建立于solid ground之上的证明。
但是这本书又并不是写给学术听众的,因为尽管它目标宏大,但它的体例和内容都是科普性的,而这些内容学术听众早已熟悉了。而对于普通读者-比如副标题暗示的游戏设计师和玩家--来说,这些理论的介绍既晦涩又没有必要,很难与设计游戏或游戏化产品的实践结合起来,也并不能让你更好地体验游戏。这本书里提到的理论也好,作者自身提出的LUDO概念也好,在读完书之后只让人有一种“哦,朕知道了”的感觉,而不能导向任何insight,也无法得到fruitful result。不太客气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读民科的著作:他旁征博引,提出自己的理论,做出世纪大发现;然而他的城堡搭在沙地上,他的独创性以及该发现的重大意义--他的沙堡,是潮水扑来之后就会被洗掉的;而由于他太把这事儿当真,他搭沙堡的过程和他的沙堡本身都变得枯燥无趣,使得旁观的读者既不能从他的作品里得到教益或启发,又得不到阅读的乐趣。
一句话:这本书对于研究者来说太浅了,对非研究者来说又太深了。除非你的目的是装逼--那这本书真是你的良伴,因为它以如此短小的篇幅杂烩了如此之多的内容,你会学到许多新名词来吓唬不懂行的其他人--否则这书你可以借来看看就算。不过,这书和业界奇葩之作《人本游戏》还是有差别的,这本书至少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没出低级错误,而且引用全都标明了出处。这本书失败的原因是作者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它仍然是一本完整的书,也仍然是一本对读者负责任的书。其他的不多说。

这个评价是否太严厉?让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和科普的角度来再仔细评估一下这本书吧(其实本文的结论已经说完了,接下来是具体论述的过程,没有耐心的读者可以跳过)。
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提出好问题。这本书的封面上巨大的标题与副标题提出的,确实是一个好问题。“游戏性是什么?如何更好地体验与创作游戏?(这个问号是笔者所加的)”是每个玩家、研究者、设计师都该问自己的。这个问题,也是许多游戏研究者不断探求的。作者铺垫了一本书,在第11章引出的结论是游戏性是为了让玩家进行“效率预估”而服务的机制,这种基本机制叫LUDO。作者另外还做了LUDO的结构图,它是这样的:

如果这是一本研究著作的话,作者就该缩减前面铺垫的篇幅,而把重点放在LUDO上。它如何起作用?为什么我们要使用这么一个模型来分析游戏?它与其他的模型相比有何益处?这些问题作者本应用半本书的篇幅来仔细解释的。然而他并没有;他只用几页纸就匆匆推出了LUDO的概念(更确切地说,P.164-179),匆匆放了几张智龙迷城的LUDO图,然后在对图本身都没仔细阐释的情况下就跳到了讲叙事和Narrreme(虽然全书的体例很容易引诱你去以为Narreme是作者提出来的,但其实它不是。这个概念是由Dorfman和Wittman提的)的下一章。我认同作者的目的,定义游戏性的基本单位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然而定义一个研究上的基本单位,不是靠科普其他人的理论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吸纳-批判-建构的基础上。要让人接受一套新的分析工具,至少要在工具的有效性上多下功夫。说真的,《游戏机制》、《通关:游戏设计之道》、《A Theory of Fun(游戏之道)》这些书使用的分析框架,我认为在分析游戏时仍然是有效的。神奇的是这些真的在分析游戏本质的书,渡边修司一本都没有引用,对于他们的分析框架也完全没有进行分析和批判。如果现行的理论work,为什么要提出一套新理论?新理论究竟在哪些地方优于现有的分析框架?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完全没有得到触及,而这严重削弱了LUDO这个概念的研究价值。说真的,至少就我个人来说,我并没有从这套理论中看到新鲜的-或者有启发性-的东西。
那么,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这是不是一本好书?
是的,如果作者对他科普的理论引用得正确,解释得也正确的话。有效科普的前提是1.所引用的理论有效 2.解读有效。作为一个仍在形成中的领域,游戏研究本身在理论框架上就有若干不完善之处。尽管如此,毕竟已经发展了廿余年,哪些理论有效,谁的理论值得参考这种事,还是有共识的。然而作者挑选并且引用的那些理论家,却似乎并没有经过缜密的考虑。比如p.49页提到的对玩耍(play)的研究,作者只引用Caillois而丝毫不提Huizinga--而赫伊津哈才是Play Theory的提出者和奠基人,Caillois只不过是在他的基础上加以细化而已。这就好像画一棵树,只画枝叶不画树干,难怪读者会一头雾水。此外,从研究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的,也不止Caillois一人,比如Bartle以及在Bartle基础上的其他衍生性研究。为什么这些研究都不引用,只用Caillois?作者完全没有回答。这种对学术史的忽略/无知,正是民科和专业学者之间最大的差距。忽略一个学者的研究,你实际上忽略的,可能是一整个新的--而且被实践证明完全有效的--视角。引用方面的问题,还有“废话般的理论”,即作者引用理论来长篇说明一些常识中我们都明白的事,而且该理论没有增进对常识的了解-LUDO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各种典范。这种状况遍布全书,不再赘述。
还有一些地方,书中引用的理论让读者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在此处需要对此事大书特书。比如对Hand Regard理论以及镜盒实验的详细介绍。我明白这是作者从身体-视角-世界对游戏进行论述的第一步,为了增强自己论述的科学性而想要引用其他人的理论。但是,要说明作用空间与非作用空间的转换可以带来视角变化的乐趣(身体-视角-世界的最后一步,游戏与世界关系的结论)这件事,真的需要用三章来铺垫吗?Hand Regard理论的那一章的主要结论之一,说玩家在游戏中进行的身体学习,其实是把游戏的要素当做自己身体的扩展的结论,与Hand Regard理论及镜盒实验的关联也没有明确地建立起来。此外,如果要说明玩家与游戏人物的关系,比起生硬地套用生物行为研究,非把屏幕中的人物当做玩家的幻肢来对待,从脑科学入手,用移情理论来解释不是更具效力吗?当然,移情理论在这本旁征博引的书里也完全没触及--作者东引西引,就是引不到点子上这一点,实在是让人着急。
此外,作者在科普时将理论融入案例的解读,有不少都令人疑窦重重。比如P.78页(仍然是问题众多的Hand Regard那一章)作者说俄罗斯方块的玩家“将方块当成了自己身体的扩展”,然后方块堆积起来以后,玩家“又失去了将这个方块当成自己身体扩展部分的认知,转而将这种认知切换到了接下来要落下的方块上去”。(如果你看到这两句话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鬼”,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把他的话翻译成人话,就是说俄罗斯方块的玩家认为只有在落的方块才是自己身体的扩展--但这完全不符合作者强调的我们生活中的认知啊。谁的手是像壁虎的尾巴一样,掉了又长长了又掉的?而且俄罗斯方块的目的是消除,把自己的手消了也符合玩家的常识吗?硬要从不存在拟人化的游戏机制中看出拟人因素来,硬要把不符合理论的游戏塞到理论中去--削足适履,以此为最。
这本书里还有些地方,作者的结论基于自身的臆断而非普遍的研究。比如p.130,谈到“设计中英考虑到玩家预测的因素”那一节,作者在一句很有道理的“玩家进行新游戏时,会借助以往的游戏经验”之后,在没有任何推理和证据的情况下,紧跟了一句令人醉倒的“也就是说,玩家会优先将自己的游戏经验当做最恰当的方案”。怎么就“最”恰当了?那他人玩游戏的经验呢?游戏杂志一直赖以为生的游戏攻略、秘籍、评测,以及现在兴盛的游戏直播,都是他人玩游戏的经验对玩家影响重大的表现啊。作者你怎么就知道,比起其他人经过游戏验证的方案,玩家就觉得自己的游戏经验“更恰当”呢?数据基础在哪里?经验基础又在哪里?

不过,尽管说了这么多,这本书仍然有它的价值所在。读到这里的读者可能也看出来了,本书最大的问题是作者的迷茫导致全书结构失措,而由于篇幅所限,许多重大问题不能一一展开,使它既不精,又不够博。不过,它的缺点也同样是它的优势。由于篇幅短小,这本书会比其他理论著作更容易读完,尽管作者遗漏了不少重要作者,但他提到的作者也很不少了。如果把这本书当做资料索引来读,特别是能通过读书整理出【作者知道的】游戏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并进而去直接读那些学者的文章(如果能分辨出作者误读了哪些学者则更好),对于初入门的研究者来说必定会有所裨益。此外,游戏档案的部分与理论的部分不同,确实具有可读性与读一读的价值,配的截图尤其有益,也可以当做是一个比较短的游戏史来读--不过说真的,为了这种目的,另一本小书《家用游戏机简史》可能还更有助益一些。
其实我很期待作者在再积累几年之后,能够以不同的体例重写这本书。作者提出的问题-游戏性是什么--真的非常重要;作者提出的解释框架LUDO,经过完善以后也许会被证明具有价值。也许,在路径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作者能做出目前的探索,已非常不易。但对于游戏研究领域有着长期关注与高度期待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著作目前还远不能算作满足期待。

展开全文
有用 1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沙滩上的城堡”的回应

大猫咪F 2015-10-02 17:03:53

是啊!!!!试了好多次都贴不到图,哭死。

陈灼 2015-10-02 14:28:39

书评不能贴图很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