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就像办一个聚会_众包就像办一个聚会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众包 > 就像办一个聚会

众包——就像办一个聚会

我们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障碍是技术。需要设计出一个网页,让数量庞大的参与者登录并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我们使用的是开源发布系统Drupal,它是这类社区项目的主要平台之一。网页的结构设计直接反映出我们的乐观。首先设计了一些话题页面,(比如“众包小说”),每页最多包括10个独立任务(比如“在该主题的基础上采访一个专家”)。经过几个月的设计和测试,网站终于要问世了。 “这就像办一个聚会,”“零任务”的执行编辑劳伦·桑德勒在网站上线那天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设定好iPod里面的歌,准备好饮料,调暗灯光,八点钟左右人们相继到场,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和潮流一样,客人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计;和潮流一样,他们出现之后同样没人“接待”。我们没有提前招募话题管理人员,所以没人负责将任务分成小块,和“准参与者”保持联系,或者给他们一种友善的印象——我们一直拖延,直到聚会开始,这个重要的社区管理者阶层还没有成形——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潮水般涌入的客人让“零任务”的缺陷很快暴露。第一周后大概有500名潜在的参与者,他们被自动转到“零任务”的工作人员,前华盛顿邮报网站的编辑史蒂文·福克斯那里,而他却无法和这些人取得联系。 直接的效果就是——组织的责任都落到了志愿者身上。包罗万象的众包概念成了拦路虎,网页的设计让人迷惑,首批志愿者们无法直接和管理员或者组织者取得联系,渐渐的都走了。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我们安排了大概30名志愿者专门负责管理话题。但是出现了一些新障碍——这些编辑需要培训,否则无法使用Drupal系统。即使跟上了进度,他们也缺乏一种对与开源项目本质的理解。 “零任务”的编辑大卫·科恩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懂得网络管理的人。但这方面经验丰富的编辑太少了。” 众包既是我们调查的主题,也是我们完成调查所采用的方法论。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错误。我们的话题太偏,太含混不清,太超前,根本无法在给定的12周时间内,达到最终的目的。而且,项目的方向是模糊的。大众也许热情高涨,但他们可不会读心术。没有人告诉参与者报道应该是什么风格?美联社?博客?专栏?还是那种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长篇辩论文? 罗森说,“我们的教训是:无论让参与者做什么,都必须明确的为他们指明方向。因为他们出现一次,不代表以后还会来。你必须在第一次就吸引住他们。” 所有的志愿者项目——比如市民新闻,开源编程项目,或者仅仅是一次“艾滋行走”(AIDS Walk,呼吁人们关注艾滋病的一个公益行走活动,译者注。)——都必须唤起人们心底的激情。中东的冲突唤起了激情;帮助摄影师提高技术唤起了他们激情……利用大众调查众包的活动唤起的,只有迷茫。 大概6周后,“零任务”再也没法继续了。最初的志愿者大部分都走了,话题基本上无人问津,由于员工、志愿者编辑和仅剩的参与者之间交流不对等,经常出现误解。——该彻底改变了。 尽管大部分项目已经走形了,但我们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6周试运营辛苦得来的知识和错误。 头等大事是重新设计网页。为了提高大众参与度,我们采用了一个和潮流不谋而合的方法——引进类似Facebook或MySpac中的社交网络服务。将编辑的照片和邮件放在话题页面置顶的位置——最重要的是,网站有了论坛,参与者可以聚在一起讨论项目。我们也尝试和每一个参与者建立垂直关系;同样,我们当时也没有认识到大众不仅仅想和我们交流,他们更想和对方交流。 效果很快就体现出来了,参与者现在可以开放地和彼此合作,并对其他人的报道发表看法。《辛辛那提问询者报》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前辈——网站别想控制讨论,只要提供讨论的地方就可以了。 但是,志愿者对大部分话题仍然没有兴趣,因此人数还是不够。设计话题时,我们抱着一个信念:无论我们给出的任务是什么,大众都会开心的完成。然而,正如利文斯通和库伯斯坦曾认识到的,你不能给社区下指令,只能给出建议。如果人们听你的,太好了!如果不听,你就得听社区的。我们太需要认识到这点了。 项目还有不到六周时间,必须要放弃大部分话题,其中包括我认为最重要的(话题),删掉这些话题的过程很痛苦。接下来,我们要集中力量关注那些吸引大众的话题,包括众包小说——我从没想过会是这个分类。 但这并不是我们最后一次卑躬屈膝——人们也许想“再造新闻”,但并不代表他们愿意写作。作为回应,我们再次采取“大众优先”的原则,请参与者用Q&A;问答的方式采访众包业内人士,完成报道。这些改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并且立竿见影。 对于志愿者来说,“写一篇开源汽车设计的报道”,其吸引力等同于让他们重写一次大学学期研究报告。而如果让他们和自己敬仰的人交谈,反馈则让人欣慰的多。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被称为“采访周”的那5天,大家都觉得紧张不安,参与者要采访很多人,并将采访修改成50个问答式的报道。 社区的活力急速上涨,参与者们甚至发掘出另外的采访主题,Q&A;的主题很快增加到75个。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富有吸引力的任务,“零任务”的志愿者们很快就团结在一起。“众包引擎最终启动。”科恩说。 在项目的最后两周,“零任务”甚至开始有些像职业记者团队。编辑和参与者们讨论潜在的问题;预约,采访,誊录为Q&A;,存档,编辑,一切有条不紊。随着完成的采访越来越多,有一点逐渐清楚——许多成果超出我们的期待。据我粗略统计,80个采访中,至少有60个堪称专业水准,也就是说采访者知识渊博,提出的问题很有挑战性,并从主题中引出了有趣的(偶尔是令人着迷的)评论。 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都接纳了这种实验方式,并投入其中,这在所有采访中都能看到。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是互联网让这种集体合作成为现实。这种方式威力无穷,但它还在初始阶段。 “淘汰的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著名的政治博客苏珊·加德纳(Susan Gardner)对一名参与者说,“我们需要多做不同的尝试。尝试,然后评估,如果这种模式行不通,把它看成一种积极的信息。这又怎么了?这不是失败,是重要的信息。” 采访也让我们看清一件事:参与者自告奋勇去完成的话题,都是他们熟悉和热爱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他们的优势比职业记者大得多。职业记者为了完成采访,通常没有多少时间(或者意向)去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社区能够按功能分配智力资源,相比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分配法,这种方法更有效率。正是这种自我组织的奇迹,让众包在最好的情况下如此高效。 在最后的评估中,“零任务”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在研究众包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众包的所有优势。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众包》其他试读目录

• 新浪潮:“众包”力量
• 威客与沃客、众包
• 劳动力全球化借网络进快车道 发展中国家成热门
• 专家、媒体热评
• 序 言 群体智慧将大放异彩
• 目录
• 大众创造了什么
• 煤矿中的金丝雀
• 社区即公司
• 心灵桃花源
• 媒体民主化
• 大众中的一小部分
• 躲避喀秋莎火箭炮
• 淘汰的过程
• 就像办一个聚会 [当前]
• 耳朵和眼睛:网络时代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