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学的方式怎样“解读”? 如何“打开”?_打开文学的方式怎样“解读”? 如何“打开”?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文学 > 打开文学的方式 > 怎样“解读”? 如何“打开”?

打开文学的方式——怎样“解读”? 如何“打开”?

“文学名著看不进去,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希望这本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本什么书?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关于文学的“打开方式”的书,由文学研究专业人士,写给社会上对文学有不同程度的爱好、好奇和钻研的读者。如同书稿原标题“文学解读讲义”——它是建立在笔者多年来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授课的基础上的。 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是有“时限”的,一般来说,青春期最敏感,印象最深,受用终身;错过这个阶段,就永远错过了。此年龄阶段不“打开”文学,还待何时?学会“打开”文学,是一件正经事。 这本书,就是从我们普通读者的角度,来告诉你——你本人,一个普通人,如何来打开文学,与文学发生关系,从文学中获取收益。放下了专业面孔的我,脑子里更多地想要考虑非专业读者及本科低年级的中文专业读者的感受。同时,这本书也是写给有一定中文专业基础的朋友们的——你们会敏感地发觉出这书和一般专业书的差别来。我尽量努力想去做的是,不论面对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读者,都不在已有的理论套话里面打转,而是掰开了揉碎了,深入浅出地把解读之事,说得全面且清楚。我认为,文学专业话语如果与日常语言脱节,拒人于千里之外,是一种失败。不管有多少困难,也不应该逃避。 正标题中的“打开”两字,何解?通俗地讲,就是剽悍地“搞定”、“玩转”、“得以享用”之意。 打个比方:当一只狮子扑倒一只羚羊后,它该如何“打开”——“搞定”、“玩转”、“得以享用”——之?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应该剽悍果断地咬断羚羊的颈动脉,然后该从后腿内侧咬开表皮,尽情享用之,才是正经事。舍此之外,都是瞎忙活,都是添乱。 “打开”文学当果断如此,并尽情享用。 这,是一个技巧活儿,实践活儿。本书就是教你这个技巧活儿、实践活儿,不是“专家”、“学者”的坐而论道,不是教你“屠龙之术”。——屠龙在我们现实世界里是派不上用场的。 一只鸡都屠不了,谈何屠龙?“打开”一本小说,“打开”一首诗,就如同“屠”一只鸡,一只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以见龙的屠龙之术则无异于“耍流氓”。与空谈屠龙比起来,坐而解剖一只麻雀才是正经事。唯此,才有可能切实触摸文学的“任督二脉”。 可见,这本书不是把文学捧在胸口放在心尖儿,来顶礼膜拜的。——我们是务实的人。我们要的,不是“自己陶醉于文学的样子”,或自己虔诚地匍匐于文学大神教父的脚趾前的幻影。我们要的,是用自己的脑力,为自己“打开”文学,自己真正地享用之。 所以,我们要用柳叶刀、显微镜、核磁共振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洞悉文艺作品之魅力之所在。 是的,这本书里不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样的话。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同自闭模式下的樱桃小丸子一般,太私人化,“脑电”并无交流。再比如,无论金庸大侠把玄妙的武功描绘得多么五迷三道让你心有戚戚,但其实无法教会你哪怕最基础的武功。同理,若想亲手真正打开文学,就要真正去学打开文学的路数、技巧,而不是去“想象”。 这样一本教人打开文学的书,就是要“言传”、“身教”、操练。它的公式是:言传+打开方式的实际操练=学会打开文学。说到底,我们是要用理性认知加上实践操练,来打开文学里面的堂奥。 当然,我们不是不需要私下的脑电体验。文艺自然需要情感和生活体验的带入。你的感性,是你打开文学的思维底层。我们只是不专门跑题去说它罢了——众口难调,感动你的不一定能感动他或她,若去追究和讨论“什么”让我感动,势必会忽略我是“怎样”被感动,以及“为什么”我被感动了——对这后两者的分析,才是“解读”,才能有助于打开我们所遭受的感动,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所以说,煽情和感动,不等于文学“解读”本身。 否则,设想一下,如果只是确认或想象自己被文学作品感动了,却不会打开之,无能力去解读之,那将会是个什么状况?……那将会是这样的一段对话: 你:“天哪,这小说写得太好了,太让我感动了,你们也都去看看吧!” 别人:“是吗,写得怎么好?” 你:“就是好,我也说不出来,就是really good, really really good, really really really good, really really really really……” 别人:“感动你的是哪儿?” 你:“就是被感动了,我也说不出来是哪儿,太感动了!我really被感动了,really really really really……” 你,肯定也不想这样,或者说,早已厌倦了这样的没有存在感的被动尴尬了吧?——千百遍的“really”,也比不上一句话言传出“how”(怎样好)和“why”(为什么好)的问题,更给你带来成就感的干货。而且,在别人的眼里,也不是你的情迷“意会”,而是你的清晰“言传”,印证了你的思维素养和深度。 你的感动,需要“言说”。你的“言说”,就是你的“解读”,就是你对文学的“打开”。 别人根据你的“解读”,来鉴定你的思考深度、感受程度,以及人文素养。 所以在这本书的解读路数里,我们不是来乱感动的。我们是来分析,“为什么”,我们就被感动了,以及我们是“怎样”被感动的。 总之,不是关于“what”的问题,而是关于“why”和“how”的问题。 至于“What”——是“什么”感动了你,是你的私人事务,是我们每个人的私人事务,比如说因人而异的“三观”培养、精神寄托、人生的“避难所”、精神上的“希腊小庙”、“民国范儿”等等,这些,都各有其符号化的来由,各有当下的针对性。但对于我们培养打开文学的能力的“解读”操练来说,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不必强求一致,也不必灌输任何一种。 这本书,不会“推销”任何一种“范儿”,而是尊重你自己的选择。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渡边淳一或喜欢林徽因,都无对错,都无所谓谁更有“范儿”。这就不再赘述了。让我们直奔主题,再次强调:打开文学的方式为何? 答曰:“意会”之处,努力“言传”,即解读出“why”和“how”。 若无清晰“言传”,从逻辑上讲,别人无法推知,你是否真的已经“意会”了。实现这一点,需要一件解读的利器——“文本细读”,或曰“close reading”。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示范和言传此物。无此物,则“打开”文学的努力,大打折扣。 你想了解并尝试一下吗? 那就放马过来吧。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打开文学的方式》其他试读目录

• 怎样“解读”? 如何“打开”?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