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香港这些年2013_我们香港这些年2013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张小娴 > 我们香港这些年 > 2013

我们香港这些年——2013

这一年的3月,香港政府针对奶粉被内地游客抢光,宣布“限奶令”。从香港出境,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内地游客,最多只能带两罐婴儿奶粉,违例者可被监禁两年。 内地居民抢购进口奶粉的原因,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是三鹿奶粉事件。由于香港家长买不到奶粉,于是游行示威,还举着“爹亲娘亲,不及三鹿强身”、“爱祖国、用国货”、“中国婴儿就应该饮国产奶粉”、“买三鹿蒙牛,不做汉奸”等标语,讽刺内地游客抢奶粉之余,也有瞧不起内地人的意味。 “限奶令”下达之后,内地家长也开始指责香港人“既无良心,更属猪脑”,更有网民诅咒“不给中国妈妈买奶粉的人,绝子绝孙”。一时间双方在网络上口诛笔伐,不可开交。 随着时间推移,陆港矛盾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同年10月,“香港人优先”组织的三个成员冲击了解放军驻港军营,挥动1997年前的香港旗,因此被警方逮捕。 这面港英旗帜,在香港殖民地历史中曾多次被修改。最后一个版本是在1959年颁布的,一直用到1997年香港回归为止。这面旗本应送去博物馆了,但一些香港人,大部分是愤青吧,近年来却常常举起这面旗帜游行。内地朋友看到了,会解读成那是“港独”的象征,但我觉得“港独”在香港没有号召力,举旗只是本土意识抬头的象征。 这面旗在以前的场合也被人挥动过。前文中提过,在自由行购物热点——广东道的D&G服装店,有保安员驱赶在店门外拍照的香港人,却容许内地游客摄影。那时候,就有人举着港英旗帜游行。表面上,这些活动表达了香港人对D&G处事手法的不满,但深究下来不难发现,其实是有些香港市民不忿本地购物区被内地游客攻陷,甚至造成物价上涨。 有怨气的香港人觉得,既然一些地方“沦陷”了,就得“光复”它们。2012年9月,就有不少人响应社交网络号召,要“光复上水”——上水在香港北区,有个火车站,下一站就是通往深圳方向的罗湖口岸。由于邻近内地,当地走私活动猖獗,水货携带者充斥火车站,跟居民的冲突时有发生。于是,有年轻网民拿着“放任自由行,香港快陆沉”、“上水我做主,水货客过主”的标语,在火车站与水货客对峙。这次事件中,也不难发现港英旗帜的踪影。 香港人的不满,不仅在于奶粉被抢和购物时被店员歧视。整体来说,就是觉得香港资源被内地人抢占,不公平。其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双非孕妇”。在1979年的篇章里也有介绍过,“双非”就是父母双方均非香港居民,“双非”孕妇来港产子,既可避开内地的生育政策,又可为小孩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但随着赴港生小孩的人越来越多,占用了公共资源,香港市民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不过到了2013年,随着香港推行“零双非”政策,要求香港所有公私营医院停止接受双非孕妇的预约分娩,情况已大幅改善。而且, 内地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也有助于降低在香港产子的吸引力。 有些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政策改变,但人的素质却不是仅仅下一道指令就能改的。在2014年,“旺角街头便溺”事件又将两地矛盾炒热。事情背景不少人都知道了:内地游客一家在旺角旅游,小儿子嚷着要上厕所,却找不到,于是便在街头解决。有个香港人看不过眼,用相机拍了下来。家长不满,先是口角,继而动武。警察被惊动,内地家长被拘捕。 小小的新闻,引来两大官媒《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关注,批评香港人小题大做,要求香港人包容内地游客。冲突持续发酵,内地网民呼吁在五一黄金周带小孩去香港街头小便;香港网民反击,要发起“五一内地人随地便溺摄影大赛”。 我觉得,那对让小孩在路边便溺、被拍后打人的家长不对,那个不选择好言相告、却拍摄人家小便的香港人也不对。但相比之下,还是家长不对的地方较多吧。我得出这个结论前,曾尽量放下香港人的身份,并尝试假设这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大城市,结论是否会不同。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刚好和一对内地夫妇朋友在吃饭,于是便问他们的意见。平时我们的想法比较接近,所以我还以为他们也会认为家长不对在先。可是这次出乎意料,他们觉得香港人大惊小怪、不够包容。我细问下去,他们便说我这种还没带过孩子的人,是不能够体会父母之苦的,如果你的孩子嚷着要去厕所,你不解决他的问题,万一他尿裤子了,情况更失控啊。 “但也不用打人吧?”我说。“但他们只是爱子心切,要保护孩子的隐私权啊。”——这个观点我也在网络上看到过,不过还是接受不了。读法律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让我不禁想:在带着小孩大小便之前,家长有没有尽力地寻找过附近的厕所?遇到别人拍照,除了打人,他们有没有寻求其他解决方案?在没有更多理据说服我之前,我还是觉得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让孩子便溺,是世界上大部分城市的居民都不能接受的事情。 不过,再想深一层,当我把这件事和人们的价值观做出对比时,我发现自己是在运用“普世价值观”来分析事情,但普世价值观碰上内地,也可能会得出很意外的结果。比如,在内地,大家一般觉得自家小孩的需求有些时候也可以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大家也见怪不怪。在这里,重点词是“见怪不怪”,也就是说,内地的潜规则是:我容忍你家孩子随地便溺,你也别管我家孩子随地便溺。但在香港,大家的不明文共识是:我宁愿孩子尿裤子都不会让他当众便溺,同时,我也不容忍别人这样做。所谓的两地矛盾,都 是起源于两地价值观的差异吧。 俗话说入乡随俗,虽然两地有差异,但既然客随主便,游客来到香港,理应尊重香港的风俗习惯啊。当我愤愤不平,想找人认同我的观点的时候,我又问了另一个朋友。 “就是你们香港人不够包容嘛!”我那朋友短而精地回答了我,让我瞬间觉得找错询问对象了。但为了伪装成冷静客观的形象,我忍一忍,细问下去。 “难道你没有在街上遇见过很缺德很缺德,缺德到你很想上前揍他的人吗?”我问。 他想了想,然后说平时坐北京地铁二号线,到了北京站时,总有一些几天没洗澡的农民工,提着大包小包,列车一到就不排队地挤上去,还大声喧哗,弄脏车厢。他见到那种不文明的行为时,也想大骂他们,叫他们别弄脏自己的城市。但再想一想,他们压根儿就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而且大老远过来打工,怪不容易的,所以就包容过去了。 “你这不叫包容,叫无奈。”我不服气地说。 “随你怎么说吧,我只是觉得你们香港人太身娇肉贵,生怕别人骚扰自己既有的生活模式,或者被人抢走你们的利益。” 他这么一说,我虽然不尽认同,却觉得说到点子上了:我们国家大,城乡差异大,民族多,方言多,人口流动性强,尤其是在北上广深,人口来自五湖四海。我所接触的北京人也会嫌弃外地人捣乱,但不会偏激到要把人家赶走。要是因为人家骚扰了自己的生活模式就生气的话,早就可以气死了。但香港人就不一样,虽说香港人也来自中国其他的省市,但在过去,他们一旦来到香港,都会“学做香港人”,接受香港的价值观,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来消弭两地的矛盾。 可是到了现在,游客多了,他们又不是要留在香港,难道要人家申请港澳通行证时,先上课学习怎么做香港人吗? 不必不必。大家一人让一步,游客文明点,香港人体谅点,不就可以了吗? “小孩撒泡尿有什么大不了的啊,这就不文明了吗?你们香港人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我们供水供食物,你们早饿死了。” 这种论调,我听过不止几千遍了。先不说我们是真金白银买水买食物的,怎么一讲到两地矛盾,就老会扯到“大家都是中国人,你是不是看不起我”,或者“大家都是中国人,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争论上?也许那个把小孩便溺拍下来的香港男,骨子里的确看不起内地人,但那又如何?人必先自重而后人重之。走到外面,大家守礼守法,不丢中国人的脸,人家自然就不敢瞧不起。我这人在香港同龄人中,算比较有民族认同感的,觉得大家在自己家门口丢脸还好,到了外国就更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别动不动就挑衅人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 近年来,中国游客去国外旅游多了,在当地所发生的矛盾也印证了我的观点:泰国的庙宇因为中国游客如厕不文明而拒绝接待,中国乘客在飞机上向空姐动粗,中国观光客在国外插队、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这些行为,起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但断不能以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作结。 说着说着,我又牵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动不动就觉得人家看不起我们呢?历史学家会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给你说起;社会学家会从人类族群互相排斥给你解释;心理学家会分析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复杂心理。我的解释则比较简单,人家就是歧视你嘛。我在外国读书工作的时候,也隐隐觉得被歧视过。但歧视我的那个人,也许曾经被黄种人欺负过,也许曾经见过中国人的某些劣行,也许以为我在抢他的饭碗、拿他的福利,但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他就是歧视你,又咋样? 解决歧视,可以立法禁止不公平待遇,可以宣传教育。但其实歧视的心理人皆有之。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把人家的歧视转化成自己的动力。其他人怎么看,随他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我们香港这些年》其他试读目录

• 2013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