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第四章 清醒的自我_清醒地活第四章 清醒的自我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清醒地活 > 第四章 清醒的自我

清醒地活——第四章 清醒的自我

  有一种梦,叫清醒的梦。当你做梦时,你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如果你在梦中飞翔,你知道这是在梦中。你会想:“嘿,看啦!我正梦到自己在飞翔。我要飞过那里。”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梦中飞翔,而此刻自己正在做着这样的梦。这和普通的梦非常不同。在普通的梦中,你意识不到自己在做梦,完全沉浸于梦中。这种区别恰好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状态相似。一种状态是有意识,另一种状态是无意识。当你有意识时,你全然不会迷失于发生在你周围的事情;相反,你的内心能够意识到你正在体验这些事情,以及你对这些事情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当一种想法产生于有意识状态时,你不但不会迷失其中,而且会了解自己正是产生这个想法的人。你是清醒的。   这样就产生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是内心中那个体验到所有这一切的个体,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不同的感觉层次存在呢?当你身处在意识到自我的状态时,你是清醒的。那么如果你没有足够深入到自我的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感受自己所有的感受时,你又身处何处呢?   首先,意识能够做到我们所说的“专注”的状态。这正是意识本质的一部分。意识的本质就是感知,感知就是对某些事物意识的多一些,而对另一些事物意识的少一些。换句话说,意识能够将其专注于某些物体之上。老师们会说:“注意我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你集中注意力听讲。老师们认为你应该知道怎样集中注意力。谁教过你该怎么做吗?高中阶段有没有什么课程教过你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转移到什么地方,好专注在某件事情上?没有人这么教过你,这是种本能,自然而然就发生了。你一直都知道该如何去做。   现在我们知道意识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正式谈论过它。你可能从小学、高中,一直上到大学,都没有和任何人讨论过意识的本质。但幸运的是,意识的本质一直以来都在一些深刻的教义中得到详尽研究,比如瑜伽。事实上,古老的瑜伽教义都是关于意识的。   了解意识的最佳方式就是亲身体验。比如,你非常清楚自己的意识能够感知到非常广泛的事物,或者是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物而对其他别的东西浑然不觉。这样的情形在陷入沉思时就会出现。你可能正在阅读,然后突然之间就怎么也读不进去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你会想到其他别的事情。外部的事物或是精神上的思考都可能会在任何时间转移你的注意力。但不管意识是专注于外部的事物上还是你自己的思考中,它还是同样的意识。   关键在于意识能够专注在不同的事物之上。意识作为主体,能够有选择性地将感知集中在特定的客体上。如果你退后一点,就会很清晰地看见客体总是在三个层面上不断地从你面前经过:精神上的,情绪上的,以及身体上的。当注意力不够集中时,你的意识不可避免地就会被这些客体中的一个或几个所分散。如果注意力够集中,你的意识就会完全沉浸于该客体之中。不会意识到意识正在感知这个客体:这就变成了客体——意识。你有没有注意到当自己深深地沉浸到电视节目中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坐在什么地方,或是房间里在发生的其他事情?   看电视的这个类比非常完美地说明了,我们意识的中心是如何从对自我的感知中转移到所关注的客体,然后迷失其中。不过所不同的是没有坐在起居室里,沉浸在电视节目中,而是坐在自己思维的中心,陷入到精神、情绪,以及外部形象的屏幕中。如果你专注于身体感觉的世界,那你会迷失在其中。接着你的情绪和精神上的反应会让你迷失得更远。在这样的时候,你就不再身处自我的中心;而是陷入到了自己所观看的内心表演之中。   让我们来看看你的内心表演吧。一直以来你都围绕着你的潜在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总是大同小异。面对自己通常的思维模式,你既熟悉又感觉无比舒适,就像面对自己家里的空间一样。你同样也有自己的那一套情感:一定的恐惧,一定的爱,一定的不安全感。你知道如果发生了某些事情,一种或是几种情感会油然而生,从而控制自己的感知。然后,最终这些情绪又会回归到常态。你对此了如指掌,所以内心里总是忙于确定不要出什么状况才好。事实上,你太过沉迷于控制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身体感知到的世界,甚至压根儿没有意识到自己就身处其中。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当你身处这样的迷茫状态时,你就完全陷入到了思想、情感、感觉的客体中,忘记了主体。现在,你就坐在意识的中心,看着自己的个人电视表演。有这么多有趣的客体,分散了你的意识,所以你也就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这是势不可挡的,还是立体的。你所有的感觉都将你拖入其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触觉——还有你的情感和想法。其实你可以安静地坐在内心世界里,看着所有的客体。正如太阳从来没有离开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却仍然用光芒照亮了其他物体一样,意识也不会离开自己的中心而将感知投射到形式、想法以及情感等客体之上。如果你想要重新找回意识中心,只需要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嗨,你好”即可。然后留意自己正意识到这样的状态。而不要去思考意识到了什么;这不过是个想法而已。只需要放松,意识到自己能够听到内心里“嗨,你好”这样的回音即可。这正是你的意识中心所在。   现在我们从小屏幕移到大屏幕。用电影的例子来研究意识。当你看电影时,会让自己沉浸于其中。这正是看电影的部分体验。在观看时你使用了两种感觉:视觉和听觉。而这些感觉的同步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感觉不是同步发生的话,你就无法享受电影了。假设你正在观看“007”的影片,而电影配音和画面无法同步。你就无法沉浸到电影的魔力世界中去,而是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正坐在电影院,而且有什么不对劲。正因为通常情况下配音和画面是完美契合的,所以电影才抓住了你的注意力,让你忘记自己是坐在电影院里。你忘记了自己的个人思维和各种情感,你的意识沉浸在影片中。这样的不同在下面的情形里也是显而易见的。想想自己一个人坐在阴冷黑暗的电影院里,旁边是陌生人的感觉,再想一想自己沉浸在影片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周围状况的感受。事实上,影片如果够吸引人的话,你可能会在两个小时里浑然忘我。因此,如果你的意识沉浸在影片中的话,视觉和声音的同步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你的两种感官。   如果你对电影的体验还包含了嗅觉和味觉,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假设你正在观看一部影片,片中的人正在吃东西,而你能品尝到他们正在品尝的东西,闻到他们闻到的香味。你一定会被深深地吸引住。感官的输入增多了,因此吸引你意识关注的客体数目也变多了。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以及我们还没有提及到的另一个重要感觉——你有没有去过让你有触觉的电影院?要是所有的五官都一起发挥效用,你将无法逃避。如果所有的感官都同步有感受,你会完全沉浸到这样的体验之中。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是,但仍然会再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假设你就坐在这样的电影院中,虽然拥有这样无法抗拒的感官体验,但你还是会对影片感到厌倦。电影无法再吸引你的注意力,因此你的思绪开始漂浮。开始想自己回家后会做什么。开始想以前曾发生过的事情。过了一会儿,你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了,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看电影。尽管你的五官仍然在向你传输所有关于电影的信息,走神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样的情形会出现,仅仅是因为你的思维能够独立于电影之外。你能够让你的意识去关注别的东西。   现在假想有这样的电影,它不仅能调动你五官的感觉,还能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让你的思维和情绪同步进行。在这样的体验下,你能听,能看,能品,并且能突然开始感受到角色的情绪,思考角色的想法。当角色说到“我好紧张。该不该向她求婚?”的时候,突然之间你的内心里也涌现出了不安全感。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全方位的体验:五官感受,加上思维和情绪。假想自己在看这样的电影并沉浸其中。注意,这将终止你对自己的了解。独立于这样的体验之外的意识客体将不复存在。意识的每个着陆点都将是电影的某个部分。一旦电影控制了你的思想,思想也就结束了。不会再有“你”发表意见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想退场了。”说这样的话需要独立思考,但你的思维已经被电影占据了。你现在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要怎样才能试着逃脱呢?   尽管这听起来挺吓人,但这就是你人生的困境。因为你意识到的所有客体都是同步的,你深陷其中,从来没有意识到要将自己从中独立出来。思考和情绪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改变。于是你的意识就完全陷入其中了。除非你能够身处见证自己意识的位置,不然就无法做到退后一步,发现自己正是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的个体。这样的情形就是通常所说的迷失。   迷失的灵魂就是指意识坠入了这样的状态,人类的思维、情感,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完全同步的状态。所有的信息都归结到一点上。然后使得本来能够对任何事物都能感知的意识,犯下了错误,过于近距离地专注于这一点。当意识深陷其中时,它也就浑然忘我了。它将自己看成是自己正在体验的客体。换句话说,你也将自己看作了这些客体。你认为自己就是这些体验的总和。   这就是你在看这些高级影片时的想法。在这样的电影里,你首先要确定自己希望成为哪个角色。假设你决定说,“我要做007。”好,一旦你按下了按钮,就无法回头了。按钮最好是连接在一个定时器上!你现在了解的自己将不复存在了。既然你现在所有的思维都是007的思维,那么你所有现存的自我概念就消失了。记住,你的自我概念不过是你对自己看法的综合。同样的,你的情绪是007的情绪,你正在通过他的视觉和听觉来观看这部电影。你唯一能保持一致存在的是能感知到这些客体的意识。同样意识中心过去意识到了你的思维,情感和感官输入的模式。现在有人关掉了电影。突然之间,007的思维和情感都被你过去的思维和情感模式取代了。你意识到自己是个四十几岁的女性。所有的想法还是那样。所有的情绪也是那样。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闻起来,尝起来和感觉起来都和之前一样。但这并不能否认,意识刚刚体验到的一切。这些正是意识的客体,并且你就是意识。   如何知道,从某个意识并不强烈的人头脑中产生出的意识不过就是其感知的专注点而已。从意识本身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同。所有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就好像从太阳里散发出来的光芒都是相同的,所有的感知也是一样的。意识谈不上是纯净的或是有杂质的,它没有属性。就是存在而已,感知到其感知。不同之处在于,当你的意识没有身处内心时,它就会变得完全专注于意识的客体。但如果你是内心专注的人,你的意识就总是能感知到意识的存在。你的感知独立于你恰好感知到的内心和外部事物之外。   要是你真想明白这样的不同,就必须得意识到,意识可以专注于任何事物之上。如果是这样的话,意识专注于自身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你就不会去感知自己的想法,而是意识到自己正在感知自己的想法。你就将意识的灯火照向自身了。你总是会对某些事情冥思苦想,但这次你思考的是意识的起源。这是真正的冥想。真正的冥想超越了简单的、单向的专注。在最深入的冥想中,你不仅能够将自己的意识完全专注于某一个客体之上,你还一定能够让感知本身成为客体。在最高级的层次上,意识的专注回归到了自我。   当你思考自我的本质时,就是在冥想。之所以冥想是最高境界。是因为它让你回归到你的本源,对感知的纯粹感知。一旦你意识到意识本身,就达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现在你意识到自己是谁,你就变成了一个清醒的人。这的确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我在,我一直都在。就像你一直以来在沙发上看电视,但由于完全沉浸在节目中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一样。有人晃了晃你,你才意识到自己正在沙发上看电视。什么都没变。不过是不再把自己的自我感受投射到意识中的某个特定物体上罢了。你总会清醒过来。这就是灵性,也就是自我的本质。也就是对你是谁的回答。   当你再回到意识中时,这个世界也就不再有什么问题了。不过是你观察的某个客体而已。这个客体会变化,但要把这看成问题实在是没什么意义。你越是愿意将这个世界看成是自己意识到的某个客体,这个世界也就越愿意让你知道自己是谁——是感知,是自我,是生命的本源,是灵魂。   你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之前认为的概念。你甚至不能称为人。你不过是正好看到了一个人的形象而已。你会开始在自己意识的中心拥有深刻的体验。这些是关于自我的真实本质的体验,这些体验深刻而本能。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伟大。当你开始探寻意识而不是形成意识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意识以非常微小和有限的形式出现,因为你关注的正是微小而有限的事物。这和你只专注在电视节目上的情形是完全一致的——在你的世界里再也别无他物。但如果你回过神来,就会看到除了电视以外,还有整间屋子。同样的,你只要不是仅仅过分关注个人的想法、情感和感官的世界,当你回过神来,你也会看到其他所有的一切。你也能够从有限到无限。这是否就是一直以来基督、佛祖,以及伟大的圣人和先贤们,以及所有的宗教想要告诉我们的一切?   其中一位伟大的圣人,拉马那·马哈希曾经问道,“我是谁?”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人们不停地、持续地提出这个问题。在提出这样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就是答案。没有什么理性的答案——你就是答案。作为答案本身,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清醒地活》其他试读目录

• 第一章 倾听头脑中的声音
• 第二章 你内心的室友
• 第三章 你是谁?
• 第四章 清醒的自我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