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到了坦诚的开复老师
2009-11-01
《世界因你不同》一本李开复的自传,一本励志书籍,一本我读过之后会不由感叹自己的努力相比之下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全书坦诚的展现了李开复调皮捣蛋的童年、初到美国的初高中经历、“贫穷”而快乐的大学生活、定位在语音识别的博士生涯、以及后来在苹果、SGI、微软、google的工作经历。让我看到一个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这么一个李开复老师。
如果将这本书作为指引人生方向的“航海图”是不明智的,因为人的经历无法复制。他一步步走到今天,不得不说存在着许多的机遇与偶然。当然,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们,我想李开复就是这样,在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上都做好了准备。
下面想说几点读后的感受:
1.人生的方向
人生的方向是什么?有时我也会问自己,我的人生方向是什么。但不是每次都能得到一致的答案。那李开复呢?在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语音识别”并立志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当然,他并没有这么说,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尼科·海博曼这么说过“读博士,就是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做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世界一流的毕业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里世界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领域的时候,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26岁的李开复已经成为了卡耐基·梅隆最年轻的副教授。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安逸、稳定的生活,选择苹果公司呢?因为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好iyao来真正地改变世界?”就是从那时起李开复有了“make a difference”的愿景。后续几次工作变迁也围绕这个愿景展开,在父亲的遗愿及对中国的多次接触后这个愿景得到了升华“帮助飞速成长中的中国、中国学生”。
2.中美教育上的差异
通过李开复对自己初中、高中、大学及博士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不难看出中美在教育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这样的差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有各自的特点。西方国家重视实践、重视兴趣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大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这点相信让不少的读者为之羡慕。如果说西方培养出来的是专才,那中国培养的就是通才。我对中国现在教育体制的总结是:学了没用,不学又不行。学了没用是因为学的东西不能用;不学又不行是因为越是大的公司越不可能招收没用学历的员工。往往学历成了入职的通行证,成了证明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参考。由衷希望我国教育体制早日实现学以致用。
3.微软VS谷歌(企业文化PK)
电脑时代的巨人微软有着独裁、专职、强势的管理风格,这样的管理风格在现今的很多企业都能看到。但在注重团队精神,注重合作意识的今天,这样的管理方法很难管理好那么多聪明的脑袋。
而“新诞生”的google那种快乐、放权、自由、宽容、平等、追求卓越的文化正好适合一群聪明人在一起工作。让工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从文中的员工调查报告可见一斑。
4.对李开复离开google创办创新工厂的随想
如文中所说创办创新工厂是为了追随我心,我想可以理解为是因为google提升了他的管辖范围,延续下去只是让他再次变成一个“光鲜的零件”。我愿意相信他的离开是不愿偏离墓志铭中的理想“热爱教育者,通过写作、网络、演讲,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呼唤他‘开复老师’”
他的经历有很多的机遇与巧合,但他自创我学网帮助无数的大学生,上百次的到中国大学做演讲,为了中国的教育献计献策,对中国IT、互联网行业的推动作业让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make a different--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