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攻略
2010-02-18
借以本文回答苏小妹同学的问题:用行动去增加经验,那么如果自卑的人在经验中更受打击,如何才能积累自信?
前文:
要想不痛苦,唯有带着痛苦生活。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77929/
-------------------
前文里提到自卑的人会更自卑、自闭,原因就是自卑的人更容易在经历中受打击,但是真正的自信又只能经由经历获得,所以似乎自卑的人只能怪罪命该如此。
但文章中我也提到,性格定型之后我们能自由的左右成就感的多少,这种成就感其实是由一个人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正如本书中所述的那样,“你解释你成功和失败的方式能影响你的动机、心情,甚至是你完成任务的能力。”所以片面的、静态的、不适合自己真实的内在和外在环境的解释,都会形成恶性的循环,影响下一次经历。
虽然定势的思维很顽固,但是又并非无懈可击。比如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哲学知识就能帮助你更全面的去解释你的经历。自卑的人觉得某事无望,其实真正使其觉得此事无望的恰恰是他对待此事的态度。我们生来就是在不同的环境、观念、背景还有文化之下长大,对待某事的态度形成了惯性,自然在固定的环境下,内心不会生起多少波澜。但是一个人又不得不面对其他文化、观念的冲击,自卑就是形成于这种分裂的文化,当一个人内心有了极其渴望实现的理想的自我时,他就往往更加在意他本来真实的面目,甚至以之为耻,竭力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比如一个沉默少言的人羡慕能言善道的人,他就一直关注能言善道带来的好处,而忘了沉默少言其实更能显出成熟稳重和清新脱俗的气质。
分裂的文化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上普遍对沉默少言的人定性为内向型,而文化观念之中的内向又往往含有自卑之意,这种价值导向,让原本并非自卑的人也以为自己属于自卑的范畴,并竭力要改变自己自卑的性格。而一旦这种改变受挫,就越觉得自己自卑。而且这里的受挫,是站在自己理想的自我的立场上而言的,而非真实的自我。如果要求超过了自己所能改变的范畴,受挫定是必然。比如费德勒如果非要觉得自己也能像老虎伍兹那样打高尔夫的话,可能他也会觉得自卑,但他要是觉得他的优势是网球的话,那他打高尔夫打的再烂,也丝毫不会有受挫的感觉。
可以看到,一个自卑的人,还有很多良好的品质,他们往往会忽略,自卑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自尊,他们很要强,并且做事谨慎,这是好的品质,只是用错了对象。在打量那个真实的自己时,往往会被理想的自我冲昏了头,而不能全面的去认识自己。
还有需要提到的是,分裂的文化还包括一些“显而易见”的心理学知识。一些人感到自己有自卑的苗头,投身心理学发现儿时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把自己的自卑或者痛苦归罪为儿时的创伤,并大声对过去嚷嚷:我变成这样,都是你们的错!其实他们是固步自封,不愿接受过去的事实,给自己的自卑和停滞不前找一个推脱的借口,好让自己心里好受,也可以顺便获得同情和安慰。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甚至到今天,很多心理咨询节目里,那些所谓的“心理专家”还在一个劲的挖掘着那些问题男女的儿时经历,认为现在的糟糕情况和那时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带有先入为主观念的诱导性的心理咨询很容易就变成了人生的误导,在“心理专家”的预先期望下,可能那些本是平常的事件,比如父亲的一次棍棒相加,也被人们当成了创伤。
以前觉得那些痛苦是源自内心的恐惧,现在发现,这些恐惧,其实是源自一个人解释问题的方式。这个世界是没有“一定”的说法的,相关的事也不一定就有因果逻辑,同时理解和考察这个世界的角度也有很多,如果执着于一个不确定对错的观念,将之奉为圭臬,心理肯定会受到一定的扭曲,而且越探究,越痛苦。与其执着于这些没有定论的想法,不如把精力多多投向于眼前的生活。
谨记:行动是思想的敌人,经历是自信的基石。
----------------------
总结如上所说,自卑的人(而且是真的自卑而非是自以为自卑的人)要能在经历中获得成就感,可能要做到如下所述:
1.先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即一个无法实现或者暂时难以实现的理想的自我形象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重压,是一个人愈发自卑的始作俑者。
2.接受真实的自己,接受原先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自己的性格,去全面的评判自己性格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
3.重要的还是经历,就像那些自我暗示语一样,仅仅意识到这些对于你的自信的形成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一开始尽量做符合自己性格要求的事,慢慢积累成就感,然后再不断提高要求。你会发现,诸如能言善道这样的品性你也慢慢获得了,因为大凡自信的人,都会有类似的品质。
4.遇到受挫的经历,一是没必要太关注受挫的感受,那样的感觉只会越来越糟;二是考察自己解释问题的角度,也就是归因的方式(本书第12章)。尽量让自己逐渐形成长期的、动态的、多角度的归因方式,得失要兼顾。当然前提是让自己平静下来,一个陷入悲恸、愤怒、失望的人,认识问题一定是片面而偏激的。三是恰当的归因之后只能减少部分受挫的感受,痛苦依旧会有,那么就请带着这些痛苦继续生活,关注眼前的事,受挫感才会渐渐消亡。
5.如果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性格的改变同样也需要长期的努力。不切实际、急于求成、一帆风顺的想法往往导致更多受挫的感受。人生路漫漫,同时做好会再次受打击的准备。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打击,打击之后才能有自我超越。要从心底意识到这一点,而不仅仅是事后的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