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的少年往事
2011-04-10
http://gcontent.oeeee.com/2/bd/2bdc625250f89f62/Blog/893/2cb99f.html
“门达科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美国军方居然入侵自己的计算机系统。这个发现引发了另一个更令人担忧的想法,如果美国军方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做入侵演习,那么他们打算对其他国家的计算机做什么呢?”
门达科斯,就是震惊全球的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他从1987年16岁开始进入黑客界,用的就是这个网名。1997年出版的由赛利特·德累福斯和朱利安·阿桑奇合写的《地下:黑客、疯狂和沉溺于电子阵线的传奇》一书,第一次将这个名字带入公众视野。那时候阿桑奇只是一个刚从黑客官司中解脱出来默默无闻的26岁网络工程师,也与中国千千万万的IT男青年并没有什么不同。该书曾于2001年再版,阿桑奇作为调研作者,与赛利特·德累福斯密切合作,经过长达两年的与黑客组织成员的近距离接触,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本书第一次全面揭露了澳大利亚等地的黑客精英们的隐蔽世界。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将这本书引入中国,推出了中文版的《维基大战前传I:阿桑奇和他的黑客战友》。自从阿桑奇和他的“维基解密”引起巨大争议后,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传奇人生,这些报道中关于他过往的生活细节,都引自此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书可以被看成是朱利安·阿桑奇的半部自传。
迷女孩,还是迷技术?
1988年的墨尔本,是技术天才的理想国,这一年也是澳大利亚电子社区的黄金时期。众多的低成本搭建起来的BBS,成为年轻的技术天才们讨论黑客技术的大本营。他们是第一代黑客,那时候,他们对网络抱有纯真的好奇,并享受探险的乐趣。这一年澳大利亚网络速度,如同1996年第一代中国家用互联网用户经历过的一样,这些黑客少年往往要连续拨号45分钟才能接入BBS系统,只为了浏览半个小时的版面讨论。
23岁的鲍文在自己充满孩子气的房间里控制着两大黑客圣地:“太平洋之岛”和“禅宗”BBS。年轻时候的阿桑奇也曾是这两个BBS的崇拜者,为了获得“太平洋之岛”的高端论坛“圣域”的通行证,阿桑奇曾机智地攻破澳大利亚政府海外电信委员会的M inerva系统。
17岁的帕尔还沉浸在和希尔伦姆甜蜜亲吻的回味中,看着宠物鱼,喝着可乐,他的电脑屏幕带着他进入了美国军方的秘密后门,他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 有关杀人间谍卫星的信息,从此他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逃亡生涯。3年后,在赖克斯岛的牢房里,这个来自加利福利亚的20岁黑客天才,正在和一个珠宝大盗、一个同性恋杀手以及一个疯狂的连环杀手一起玩“龙与地下城”,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现实景观。
新技术给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玩具,更是他们人生的起点。BBS、蠕虫病毒、黑客软件,夹杂着青春期荷尔蒙的味道,给这些年轻人带来的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生命旅程。
至于另一个问题——— 女孩,还是技术?对于他们来说,这并不是鱼和熊掌的两难选择,因为对技术的痴迷远远胜过青春期男孩对女孩的萌动和憧憬。
Skimo,是来自欧洲的电信黑客大王。他害羞、内向,不喜欢参加团队运动,对于女孩没有自信心,只有过一个真正意义的女朋友。他经常连续工作36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追求女孩。虽然交往的女孩很少,但他对女孩有自己的看法:“找女孩和做黑客不同,你不能因为所有努力都失败了而使用蛮力。”
“头号疑犯”,阿桑奇的“国际颠覆组织”的主要成员,他觉得女孩对黑客行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打扰。有时候,即便他在聚会上认识一个女孩,他也总是做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他宁愿回家和电脑打交道。
17岁的阿桑奇则在一个天才少年项目中认识了他16岁的内向妻子。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20岁那年,妻子离家出走,直到他28岁,才争取到儿子的抚养权。
从技术顽童到网络侠盗
很难相信,敢跟美国五角大楼叫板的阿桑奇和他的黑客战友们一样,都曾是少年技术狂。虽然他们“入侵”美国宇航局、美国国防部以及加拿大的北电网络,只不过是在网络迷宫里的一次次探险,但他们有着自己朴素的黑客伦理。从黑客精英成长为网络侠盗,虽只有一步之遥,但并非一日之功。
早年在“太平洋之岛”和“禅宗”BBS上的技术分享活动,激发了黑客们反对权威的态度,除旧立新带来的技术权力自由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喜悦,也在同伴间建立了战友般的深厚感情。
阿桑奇们痛恨技术权威,这些地下计算机世界的孩子,曾将澳大利亚的国家电话运营商Telecom称为“骗钱电信”,他们经常联手对付Telecom的保护者——— 电子警察,于是盗用电话线路、拨打免费长途电话的黑客“飞客”应运而生。
这种盗打电话的行为逐渐转变为盗卡行为。“蓝色闪电”就是这样的信用卡大盗。但是资深的黑客们将这种盗用信用卡的黑客视为“害群之马”。不仅仅是因为盗卡行为不具有技术含量,更主要的是这种偷盗做派,挑战了澳大利亚黑客界的黄金法则:不要破坏你侵入的计算机系统(包括使系统崩溃);不要改变那些系统中的信息(除非要修改日志信息以掩饰你的踪迹);不要分享信息。
盗亦有道,黑客界也同样适用。
正是在这样的黑客伦理的感召下,早在1993年,22岁的阿桑奇就利用他的黑客技术调查维多利亚州的腐败官员,并卷入1993年至1994年反对州政府的一系列案件中,最后为国家议会的反腐调查组提供重要证据。
英雄末路
10多年过去了,阿桑奇在2006年创建了“维基解密”网站,揭露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机要内幕。在被瑞士政府指控强奸两名女性,保释出狱后,现被软禁在英国家中。可是阿桑奇的那些伙伴们,现在又身在何方呢?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等国联手对地下计算机世界的进行整治、追捕之后,这些天才黑客们也都沉寂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永远放弃了黑客行为,但他们大多并没有对黑客行为感到后悔,也不认为黑客行为是错误的。
逃亡的帕尔定居在了亚利桑那的图森市,与祖父母生活中一起。他那空白4年的履历说明,逃亡生涯远比计算机犯罪指控对他人生的影响来得巨大。
“头号疑犯”,当年和阿桑奇一起侵入加拿大电信公司“北方电信”。但却因为在法庭上作为控方证人指证阿桑奇,他俩的友谊再也回不去了。他也不再做黑客,但这份经历让他在互联网行业找了份高薪的工作,他玩起了高空跳伞,也对女性萌生了兴趣。
“电子”在接受审判后,多次由于吸食毒品导致精神病复发,直到1996年他才战胜心理疾病,不再依赖任何药品,并在另外一所大学学习哲学。
合上书,那些技术天才们在年少轻狂时代的辉煌故事,历历在目。1988年的墨尔本作为一个较高青年失业率的地区,为这些天才少年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土壤,但他们的青涩和叛逆也让他们为自己的黑客行为付出了代价。
虽然他们触犯了澳大利亚联邦计算机法,也没有人真正被判入狱,但是法庭的审判结果却因人而异。相对于职业的间谍黑客来说,阿桑奇和他的伙伴们更多的是善意黑客,他们侵入某个大学的主机,不删除任何文件,只是将文件从原来的位置挪到主机的另一个隐蔽的角落。可他们一旦被抓就要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而间谍黑客入侵国防部电脑偷窃机密文件,却只不过最高2年监禁,只因为间谍黑客并未删除或插入任何数据。(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技术的发展往往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孕育了这批少年黑客,但他们的政府和法律,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些年轻的技术控,也没有给这些技术天才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提供足够的参与社会的机会,并战栗于他们所具有的撼动世界的能力。(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不仅仅是澳大利亚,整个世界都没有对这些黑客天才们做好准备,阿桑奇和他的维基解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