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好决定》书评BY刘安娜
[本文2887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很多人做决定时都会犹豫不决,迟迟难以下定决心,不知道哪个方案更好,美其名曰选择困难症。有些选择可能很重大,例如工作还是考研,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北上广还是“退居二线”,这些决定确实需要深思熟虑。但有些小事情,也令人难以抉择,比如中午吃什么,公交车还是地铁,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玫瑰还是百合,我们每天至少要做几十个决定,如果每个决定都花费大量时间,那也就不用做其他事情了。所以,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是一项极为重要却一直缺乏训练的技能,《做出好决定》就是传授如何提高这种技能。
《做出好决定》是2016年5月引入国内的新作,作者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是美国知名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权威,相比较罗宾斯教授另一本组织行为学大部头,这本书的易阅读度很高,共计158页,分为五部分42章,平均每章不到4页,正符合《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采铜)里讲到的“设立小目标,加快完成,增加成就感”的自我提升思想,因此即便是非常忙碌的人,也完全可以每天挤出15分钟来读个几章。
看书前,我也担心,如果读完了书发现以前的一些决定没有那么好怎么办(这大约是一定的),但我深吸一口气,决定直面自己的不足,每个人都有不足,面对它们,做出改变,是自我提升非常重要的步骤。罗宾斯教授也说,纠结于过去的决定只会浪费你的时间(第37章),俗语说What'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
一
一位小伙子,肖恩,决定去哪所大学时(我国许多青少年前几天恰好也需要做同一个决定)也是选择困难,面对众多选项无法抉择,于是他采用了理性决策的六个标准步骤(如下图所示)

理性决策六步骤
-
掌握12项工作基本能力,成为职场的金子
2016-10-23
BY刘安娜20161022
-
从行动开始;一用就有效的自我管理术
2016-07-31
BY刘安娜160731
作为一个专注减肥的女战士,我太知道人类的意志力有多薄弱这件事了,相信但凡曾经减肥过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或者想要坚持早起的、坚持学英语的、坚持读书的等等。所以人们都说“小心减肥成功的人,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因为大家都认为能够减肥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强大的人。我以前也一直这样想,,直到最近我发现可以绕开意志力这个坑,采用具体、可执行的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6-06-09
前言:
我先是从鼹鼠的土豆(豆瓣)推荐书单那里看到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又在微信读书APP里看到了同是知乎采铜写就的《深度学习的艺术(知乎盐系列)》,作为《精进》一书的阅读准备,就此开读,却没想到,这本短小(APP中共131页手机页面)的书却引发了我泉涌般的思考,如同脑洞大开一般给我如此多的启发。
正文:
根据采铜所言,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他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王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而现在很多年轻人读书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而这阅读惰性,无论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懒”,还是原始人基因中的趋利避害(显然,深度阅读需要的深入思考也许意味着痛苦),都将导致了阅读中的囫囵吞枣,当然某些类型的书籍正适合一目十行(详见《如何阅读一本书》),但如果对待任何书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笑而过,那么难免会陷入“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讲什么的?”“呃……”这种窘境。总有一些书籍(或其他学习材料),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认真对待。
而有些时候,为了体现认真,过犹不及的,阅读又成了咬文嚼字,我们不停地在笔记上摘抄作者的每一句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到最后得到了写得满满的笔记本,却忘了书中的前因后果,成了这本书(或其他学习资料)的搬运工。作者同样认为是不可取的,符合深度学习的方法应该是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折旧需要阅读时的联想和思考,书中的内容不再是一行行的孤句,而是在整本书的池子中,被读者在读的时候匹配到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库里。
正如我最近读的另一本书《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讲到的,要产生有价值的工作,首先要确定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也就是确定需要解决的议题是什么,这也正是《深度学习的艺术》中提出的观点,要想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必须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无论是“如何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是“如何在6个月内学会一门外语”,或者“如何在2个月内减掉6公斤”,都需要提前明确一个问题/议题,从问题出发确定我们的学习路径。
为了追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更合理的模式是建构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新学习的知识将成为旧知识体系中新的组成部分,它们拓宽了现有的认知边界。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个固定存储量的硬盘,它更像是一个可以持续编织的网,随着渐进的学习过程,在网上增加新内容或者在网的边界接着编出一块新的。
在作者看来,所学信息的掌握程度体现在两点,第一是否对学习内容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不同的学习者的解读角度也会不同,只有通过解读并表达,所学习的内容才不会成为过眼云烟,而成为了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构成点;第二是能否调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只有可以应用的知识才是掌握了的知识,正如只有我们能表达出来的英语才是掌握了的英语,而不在于背过多少单词或者新概念教材。只有实现了这两点,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实现知识体系边界的拓展。
而为了实现以上这两点,就必须认识到反复练习的价值,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中的重点并不是一万小时,而是刻意练习)。无论是知识分解后的表达,还是知识掌握后的实践,都需要反复练习输出。反复练习将使某些认知活动自动化,从而为其他深度思考腾出宝贵空间,就像是在英语对话中的脱口而出,在羽毛球比赛中的面对高速来球的瞬息应对。
2013年,一份针对400余份学习方法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的元分析研究(元分析指的是对某一领域内分析成果的分析)发现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有效性最高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背单词是英语学习中效率最低的方法,这只是一种记忆,但我们平时说话并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蹦的,而是短语或者句子,那根据实际交流的需要,直接学习短语和句子,并在虚拟或现实情境中反复的、刻意的练习才是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作者由此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要把知识当做一种技能来学习。将任何领域的知识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思考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与思想的关联。把知识当做一种游戏来操练,提高学习中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型,并摆脱现实规则的制约。由于现代各学科的细分,很多人仅掌握了自己所学细分学科的部分知识,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完全不了解,这样一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受到种种的限制。正如夏洛克•福尔摩斯因为掌握了各种领域的精细知识(包括拥有一大批在他没有掌握的知识领域的智囊团)才能够对犯罪现场的任何细节都能做出准确的推理,而巴菲特的好伙伴查理也是因为掌握了除了金融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够在广义的思想环境里做出对财富管理的更好的判断。
因此,学习高手应有意识的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最大程度的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隘,在有需要的时候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当然这种领域拓展也应该是有目的性的,而不是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输入。在不同领域的知识背后寻找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正如《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说的那样,采用新结构理解所见所闻的四种类型包括1)找到共通点;2)找到相关性;3)找到群组;4)找到规则。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思考,寻找旧知识和新知识可能存在的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结束语:
欲罢不能地读完了这本小书,我忍不住感慨,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仿佛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学习,但好消息是,只要不停止学习的尝试,每一天总会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
信息过剩的时代,信息匮乏的我们需要深入阅读
2016-09-01
BY刘安娜20160901
-
我从《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中学到的
2016-07-18
——关键是读过书你学到了什么,是否30分钟读完不重要
BY刘安娜160718
有小伙伴在群里问为什么要做笔记,说读过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就好了啊,且不说古话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觉得只有极少数的人类有着这样的记忆力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东西都记住,例如美剧记忆神探里的Carrie(我最佩服她的除了超凡记忆力还有撩汉力max,大力推荐这部剧)能说出某天发生的所有事,或者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谢耳朵能准确复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与某人的对话,像我等普通人,断然做不到,只好乖乖地记下来。
-
读《少的力量》,学会越简单越厉害的工作生活双赢法则
2016-07-29
BY刘安娜160728
前面的话:
前几天一直在应用王者速读法读书,也有小伙伴说,这是不是读的太快了,能不能读到内容。于是昨天我决定放慢节奏来读这本《少的力量》,从早上开始慢慢的体会书中的思想,断断续续一直读到晚上六点才读完。因此,我领悟到,30分钟的重点不是30分钟,而是设定了deadline(截止时间),迫于deadline的压力,读书时会精神高度集中,而不像是时间充裕的读书,越读精神越涣散,越来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