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有个你认可的参照系来作为职场的指导_创能量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创能量 > 总要有个你认可的参照系来作为职场的指导
PD_Dog 创能量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23 18:04:39

总要有个你认可的参照系来作为职场的指导

刚入职场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从学校跳入到职场,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后面的发展。记得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可以有个可以依据的东西,哪怕是个参考书,或者有个人可以告诉你改如何做。但是基本上是没有的。爸妈是当年大型国企的下岗职工,似乎没有太多的参考;身边的学长们也联系少,而且也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也在摸索中;想要找个靠谱的讲职场的书,发现都是“厚黑学”为主,很少有接地气的。所幸,当时能摸到的就是一本《杜拉拉升职记》,然后自己很认真的从头看到尾,对于其中爱情故事片段,直接pass,最多的还是杜拉拉找个职场小白,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但是到了杜拉拉升职称HRD后,就没有更深入的讲解了。我估摸着,作者估计也就混到了HR经理,HRD那个段子纯属情节需要,杜纂出来的。

但是杜拉拉的经历,适合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10年,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90后的价值观异军突起,总之,环境变了,方式方法,甚至于整体的价值观,都要发生变化了。这么一个情境下,如何能够在职场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能够打好地基,让自己走得更远更好,就显得很重要的。

说实话,这些年,看到身边很多人的成长还是很迅速的,而且很多都是年级相仿的人。不过跟这些人讨教的时候,总觉得得到的是一招半式,因为这些成长迅速的人,可能已经把这些方法论给“内化”了,却没有很好的“外显”出来,因此片段很多,适合特定情境的更多,并没有体系化的内容可以作为参考。加之这些人通常都比较忙,工作的优先级更高,很难体系化的输出这些内容。

当我看到这本《创能量》的时候,本来还是充满了怀疑的,不过当我翻开第一章的时候,发现停不下来了,而且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兴奋的给一个刚入职场的小弟弟推荐这本书了。上面扯了这么多,下面就说说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算是个读书笔记了。

先用一句话开头:懂得很多道理,也未必可以过好这一生。

价值观先行

职业经理人,作为“知识工作者”,秉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到了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组织越来越扁平化,每个人承担的职权越来越大,一个好的价值观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了。对自己而言,一个好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帮助自己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团队而言,可以让有共同的价值观的人更加团结,效率更高。

书中的几个大观点,虽然是大白话,但确实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东西。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是最深刻的道理:

1、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矛盾是因为价值观不同,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点而引致的。

当你发现你与某些人、某些事情一直都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是却找不到原因的时候,那就可以看看是不是你跟这个“人”或者“事情”的出发点(价值观)有本质的区别。然后发现原因后,你就释然了,很多问题就想明白了,或许之前的纠结,也会迎刃而解。

2、每个人的价值观是绝对会成长的。

有句老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儿。有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人跟上次见到的时候,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其实就是他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了。其实这个地方,对于我们日常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的价值观判断,什么是不利的,价值观这种东西太重要了,对于一些调整和改变确实要慎之又慎。

最后,关于书中讲的8个点,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最好可以多看看,消化一下,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这些都是内功。

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但还是那句话,最简单的道理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却是最正确的。这个态度和价值观,很容易被混淆。我自己的理解是,价值观是内功,是底线,是最稳固的部分,而态度,往往是招式,是变通,是时时需要使用的方法。

牛X的人,都是通过给自己洗脑,来成就自己的。同样,你也需要不断的在一些“可左可右”,“可好可坏”之间,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那个判断,同时自己的心态上也是要认可这个判断的,然后就一切“顺利”了。

什么是正确的心态,书中的8条,已经说的够明白了。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

意识到心态的存在和作用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所谓“念起即觉,觉而不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

“跟你这个人沟通怎么这么困难”,“你们俩好好沟通一下”。这些话,我们在职场中没少用,以至于有段时间,我因为看“沟通”,说“沟通”这两个字太多了,乍一下子,看到他们不认识了,觉得这是个什么,怎么这么陌生。

总觉得,语言是个很好玩的东西,你需要说,别人需要理解,如此看来,你的想法就已经被翻译过两次了。第一次是想法->语言,第二次是别人听到你的语言,从语言->理解。这么一来,就特别容易出问题。因为你第一个翻译,我们俗称表达,就将就一个水平高低,同样的东西,有些人说起来就特别容易懂,但是反之的情况也不少。第二个翻译,我们俗称理解,又是个问题了,听话的人,水平如何,是否有同理心等等,都决定了这次沟通是否有效。因此,“他人即地狱”,说的太对了!

此处不由自主的插入一段刘慈欣的《三体》中的三体人,想法直接互传,沟通完全无障碍,这个想法简直机智!但是,也就无法藏住东西了,所以我判断三体人的人性应该特别简单,要不然你心里骂了别人藏都藏不住,赶上一个记仇的人,事情就大了。

因此,关于沟通的技巧,就需要好好的训练自己。但是同样,所有的技巧都是有心法和内功的,几个基本的内容,我觉得说的很对:同理心,听懂为主,要有反馈,要直言有讳。更多的内容,不多说了,书中的8个招式(为什么总是8)讲的很清楚了,整体上都是赞同的。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跟boss的沟通。很多人羞于跟boss沟通,总觉得会被骂,或者会被挑错。其实这点上,我也是做的很差,夸张起来,一个礼拜,都不怎么跟boss说一句靠谱的工作内容,这其实是个很不好的事情。保持几天一次的小聊,一个月一次的大聊,一个季度一次的总结碰撞,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为啥有些人不愿意跟boss沟通,其实是有些心理学背景的(这个是我老板说的,我认同一部分):觉得自己还没有想的特备完整,事情没做的很完美,因此就怕被批评——心理上的基础是“不自信”。这个我还是赞同的。人人都有“完美主义”的一面,因此就想要到最后一课给老板一个“惊喜”,但是请相信,到了最后,大多数不是“惊喜”,要么你给老板一个“惊吓”,要么老板给你个“惊吓”。

知识是要有框架的

书中的“企业运营框架”,我觉得是一个体系,可以去领略一下。如果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商业模式的人,可以仔细研究下,有能力的话,也需要去深入的挖掘下为什么策略、计划、执行要如此排布,为什么是这三者,其他的东西呢?

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关于知识的个人理解。对于知识,一直有些比较片面的理论和说法,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其实都少了些东西,那就是“思考”。我觉得这次作者很慎重的说这个新的框架,也是他多年总结下来的,其实就是这个“总结”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是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真正用的时候,信手拈来。

但是现在其实很多情况下,大家都是在刷数量,尤其是看到自己那一柜子买来的书,就更是忧心忡忡的觉得啥时候才能读完,因此就加快看书的速度。其实这么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读书”,而是“翻书”,似乎你刷了很多书,但是其实都没有学会什么东西。与其这样一本书“从头翻到尾”,还不如看看目录,找到真正自己感兴趣的那一章,好好的读读,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多反思反思,多多总结总结,多多碰撞碰撞,才能来的更靠谱。而且,这么一来,虽然只是读了一章,我觉得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将这本书划入到“已读”的行列了。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关于读书,建议可以参考《拆书帮》的做法,一个很好的方法。觉得比什么《如何阅读一本书》要好一些,更接地气,更实用。

管理和职场那些事情

实话实说,这两章是我读起来最没有感觉的两章了,首先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多当领导的经历,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专家类型的,而且大部分的项目都是无领导授权的临时项目组织,至于职场部分,也是偏管理者角度的讲述,因此不容易得到太多的体会,从职场新人角度,甚至不如《杜拉拉》。只说说自己觉得有体会的几个点吧,比较零散,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1、有个好领导简直太重要了。教练式的领导,比领导式的领导更能促进下属的进步。

2、所谓领导力的源头,就是影响力,而建立影响力,靠的就是“利他”和大多数时候的“身先士卒”。

3、无论多么的“计划赶不上变化”,都要制定计划。其实有个案例,人的计划(目标)越明确,做成事情的可能性就越大。

结语:请套公式

作者总结的公式:能力 = 心态 x 沟通 x 知识

大部分是认同的。尤其认同的是相互之间是乘数关系。也就是说,当你有任何一个方面得到提升,所带来的的能力提升是成倍数的,但是另外一个可怕的是,当其中某一个参数是0的时候,你的能力也是0。

职场,或者说人生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从学校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标准的多元化,成长的多元化,对错的灰色化,都让刚入职场的新人头痛不已。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有了这本书,我觉得算是有了一个值得认可的参照系。

书中的内容虽然不能涵盖职场的方方面面,但是搭起来的架子,已经可以应付大多数的情况,而且最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学习方面。比如,所谓的知识,纵深来看,到底是专一门合适还是做个通才合适,也或者两个方面都有沉淀都有成长才是对的?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观自身,观天地,观众生。路漫漫,与各位共勉。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