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寻的何止是野味_野味难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野味难寻 > 难寻的何止是野味
西门小桥 野味难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2-12 17:02:39

难寻的何止是野味

                       难寻的何止是“野味”?
中国人算是一种把吃当做信仰的族群。煎炖焖炸煮,川湘淮粤鲁。天上飞翔的,地上溜哒的,只有想不到的物种,没有烹不出食材。要是有外星人光临地球,要么被我族人煮了,要么坐哈来一起吃个饭成为好盆友。反正就是这样子~~
这种强大的对吃的执着,来自于遥远的农耕文明,经过苏轼袁枚曹雪芹等一票文人士大夫的书写升级、无数个饥饿年代的发酵强化,已经超越了吃喝和食物本身的意义范畴。可以说所谓莼鲈之思早已潜伏在国人的基因序列里,每当风起云变漂泊异乡时,它作为一种情感和文化上的暗语,让久别的人找到了认同和归属。所以说舌尖上的,是诱惑,更是温情。
手头这本《野味难寻》的作者王西平是诗人。作为只看得懂席慕蓉舒婷和余秀华的文艺妇女,我虽然不太看得懂他的诗,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非著名诗人。他写诗的同时,把数年间为专栏写成的文字聚拢一处,充实加工成为了这本朴素而丰美的谈吃的集子。文章所列食物是他所生活的宁夏固原西吉县一个叫毛家湾的村庄乡野所产出的,他在那里长大,然后出走,来到城市娶妻生女读书写作。
看看留在一个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吃食都是什么,苜蓿、地软、菊芋(洋姜)艾蒿、玉米秆秆、还有一种叫“驴奶头”的山间野果。你要说这些东西有多好吃,也未见得。只是在物资极度贫乏和身体疯狂拔节的互相抵牾中,食物被赋予了美妙的意义,它们茁壮的茎秆、鲜鲜的嫩叶、甘甜的汁水、可怜的果实是土地给一方人的最丰厚的馈赠。如今,隔着略显漫长的时光回望童年,粗陋变成了质朴,艰难点缀了纯真。促成这种改变的,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口腹之欲的无限透支,还有更要命的是——那片诞生了最简单的满足和幸福的土地已经永远荒芜,每个离开乡土的孩子自此永远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柔软的躯体,回不去的贫瘠的土地,回不去的简单的幸福,以上所有全都难以寻回。
《野味难寻》的阅读的过程是一场记忆的漫溯,味蕾的寻觅,情感的摸索。当城市中的人们的口腹和精神双重钝化,当自然的节律被无情地弃置一旁,好吃的食物和有趣的人一样势必会越来越少。李安在电影《饮食男女》中早都做了总结:“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没什么意思。”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