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走出去_东食西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东食西渐 > 我们怎么走出去
导爷 东食西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2-08 14:12:08

我们怎么走出去

最近读了两本有关于饮食的书,一本是沈宏非的《上流社会知识竞赛》,一本就是英国人J.A.G.罗伯茨的《东食西渐》。一个中国人,一个英国人,一个以生活的体验来写出诙谐生动饮食体验,而一个则以学者的严谨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餐在西方的演进的过程,二者当然各有所长,沈宏非先生的书在饮食之上对人生和社会娓娓道来,而罗伯茨这本书虽然在学术的创新上没有大的贡献,而他的严谨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使这本书尚可一读,当然尽管作者结合了众多的资料,但是综究不是中国人,对中国饮食在一些叙述上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吸引我读这本书的首先是它的名字,本书英文名为“China to Chinatown Chinese Food in the West”,译者将这个英文名翻译成了“东食西渐”,这个名字的巧妙之处在于化用了一个中国历史中的经典名词“西学东渐”,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个名词都不会陌生。除了化用之外,这本书激起人的兴趣(这里指我这样的中国人)还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都关注的是西方文化进入自己的国度,而很少关注自己民族的东西进入其他国家,更不要说中国的饮食了。同时对于国人来说,中餐绝对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东西,虽然有人说中国人太能吃太会吃了不是什么好事,奈何食色性也,我个人觉得会吃不是什么坏事嘛!当然本人来自一个好吃的省份——四川,对吃是情有独钟的。回到这本书上来,东食西渐这个标题不禁使我想到东学西渐,姑且捏造这个词来表达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启蒙运动中,东方文化在西方受到了推崇,当时的伏尔泰等人都大力推崇来自东方的古老文化,我敢说那个时候中国的软实力绝对比现在靠钱来赢取声望和软实力要来的给力得多。其实相比直接的文化传播,我们的饮食或许走的更远,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历史上外国人对中国的饮食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后来中国饮食走向世界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现在很有钱,于是急于将自己包装起来,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来增大自己的影响力,传播我中华之文化。孔子学院在外国陆续建立,然而问题是建了以后又怎么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之理解还不如对中国饮食的理解,至少中国的饮食已经可以融入外国社会。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中餐在外国逐渐被接纳的过程,虽然作者属于对中餐较为乐观的一排,但是他的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符合事实的,那就是中餐的确经过自我的改变逐渐适应了国外的环境,并取得了发展。也许在国人眼中走出去的中餐不是纯粹的中餐,但是正如作者所言在很大程度上中餐保持了它的文化独立性,没有为适应外国社会而发生质上的改变,它只是适当的调整了自己来适应外国人的口味,毕竟我们之间是存在不同的。来反观我们国家文化的输出,没有能够能被外国社会接受的方式,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红灯笼,京剧脸谱,孔子这些简单文化符号上,中国现在的文化传播用一种所谓具有中华特色的象征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坚持思想和形式的统一。于是好莱坞拍了《功夫熊猫》,人家可以用东方的事物来给我们讲一个美国大梦,我们一样欣然接受,为什么我们讲中国的文化言必孔孟,古装?我们不可以用西方更能接受的方式来讲一个东方故事吗?你认为外国人能看懂京剧咿咿哇哇的唱腔吗?他们就看一新鲜,看完以后管你的中国国粹,说不定在他们眼里与到马戏团看狗熊跳火圈的娱乐效果是一样的。我们给人家看符号,人家永远看到的都只是符号,改变是新时代走出去必须的。书中所说的中国饮食,为了适应外国人的口味可以改变,甚至创造出超炒杂碎这样的新菜,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为什么不可以?变化是必须的,形式是其次的,外国人吃中餐管他用筷子还是勺子啊,至少他吃的是本质未变的中餐,同样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管他看的是京剧还是摇滚啊,重要的是形式下的本质而不是不变的符号和形式。
写到这里,想到要是人是靠胃思考的动物多好啊,我们靠中餐征服世界吧,何必这么麻烦的走出去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