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薛涌 尴尬的高等华人_一岁就上常青藤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矛盾的薛涌 尴尬的高等华人
小白小白不要慌 一岁就上常青藤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9-19 17:09:40

矛盾的薛涌 尴尬的高等华人

作为一个热心得有点过头的读者,我在网上看到心仪的好文出于同一位作者之手,经常留言建议作者“结集出版”,不消说回应一般是礼貌性的婉拒。读了《一岁就上常青藤》,忽然理解了这些作者为什么宁愿做博客、平面媒体专栏作家也不寻求出书。在一千字的博文内保持前后逻辑一致,与在十万字的文集中同样令人信服,难度是完全不同的。这本书中薛涌的重要立论是:
——中国的教育方法,从早期教育到大学教育,都压抑了受教育的创造力,使他们不易成功。
但薛涌同时又强调指出:
——移民是一个过滤过程,中国到美国的移民是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千军万马冲杀出来的,水平高于美国人,改善了美国人口的智商。

类似自相矛盾的论点在书中还有不少,再举一例:
——在美国,同样的成绩,白人能上常青藤名校,华人连门都摸不着,需要加倍努力;
——在美国,对少数族裔的刻意照顾,降低某些族裔的分数线,其实对他们的进步不利。

薛涌的矛盾,无意中透露出了高等华人处境的尴尬。一方面,他们是中国教育的产物,对这个体系的弱点很了解,痛定思痛,急切地想借他山之石,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是中国教育的产物,对其总是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难以割舍,下意识要以千军万马胜者的姿态奠定自尊。族裔议题上也是一样,高等华人自知永远是美国社会的他者,需要种族平等的左翼政策以策万全,可是又自恃“高等”,生怕其他少数族裔获得照顾分走大饼。薛涌在左右之间的为难、分裂,最是典型。高等华人平时讳言、回避的尴尬,被薛涌把平时的专栏文字结集一出版,自拍、剧透了。

作者不怕自相矛盾,书就有趣,尽管有些灌水(特别是后半本严重重复),力荐的原因依旧存在,以下是一些要点:

——0到6岁的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市场上所谓的开发智力产品一无是处,中美皆然;
——电视、视频对儿童有害无益,讲故事、阅读才是王道;
——对孩子的态度是阶级现象:贫困家庭的家长是威权型,以命令为主,小康以上家庭的家长是协商型,以说服为主(嗯,很容易联想到别处去)
——穷人喜欢将孩子送去本科就读工商管理、金融会计(今天还要加上电脑),富人则送孩子本科去读文史哲抽象数理。
——最后再次强调:没有什么教育比得上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哝哝絮语,词汇量大些更好。

延伸阅读: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Bell_Curve

http://www.indiana.edu/~intell/bellcurve.shtml

http://www.amazon.com/Framework-Understanding-Poverty-Ruby-Payne/product-reviews/1929229488/ref=cm_cr_dp_all_helpful?ie=UTF8&coliid=&showViewpoints=1&colid=&sortBy=bySubmissionDateDescending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矛盾的薛涌 尴尬的高等华人”的回应

语欣在路上 2016-09-13 11:47:21

还没看书,也不了解书的作者。但看评论中举的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觉得书评有些偏颇,应该是对美国教育制度不太了解吧。这两个举出的例子并不矛盾,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熟悉美国留学申请及美国教育的人大多会有这感受。因为没看书,所以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作者没有说清楚这里的原因。

站开|浅尝辄止 2014-07-02 15:33:35

@夸父 我在一本心理学教科书上看到电视和视频对儿童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
不知道是哪本心理学里提到的,我所接触到的育儿书和一个大脑研究专家录制的视频里都明确地说电视不可以过早(貌似是2岁内)接触,不但损伤视力,对大脑发育也有害处。而对儿童而言,电视在教育方面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包括针对儿童设计的教育类节目,收效也很小。对成人而言,过长时间不加选择地看电视还可能降低智商

小狐狸在读书 2012-05-03 16:55:36

lsssss推荐的书叫《为何家会伤人》

蓝调共和 2010-11-20 04:30:44

薛涌是哪个领域都想伸一脚,哪个领域都是1/3瓶醋。
——赞同,很多写社会话题的人都有这个毛病,什么都敢谈。

gemini 2010-07-01 19:49:24

  ——在美国,同样的成绩,白人能上常青藤名校,华人连门都摸不着,需要加倍努力;
  ——在美国,对少数族裔的刻意照顾,降低某些族裔的分数线,其实对他们的进步不利。
——————————
这个更没有矛盾,华人<>少数族裔,黑人<>少数族裔,薛原书中获得刻意照顾的主要是黑人。
亚裔录取标准更苛刻,黑人录取标准被降低,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出发点是一致的。
如果lz不是理解力有限,那只能是故意歪曲了(对美国华人心态的非善意揣测同理)

ps:不用攻击我的动机了,我和我的近亲好友都没有登陆过美国

gemini 2010-07-01 19:39:13

 ——中国的教育方法,从早期教育到大学教育,都压抑了受教育的创造力,使他们不易成功。
  但薛涌同时又强调指出:
  ——移民是一个过滤过程,中国到美国的移民是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千军万马冲杀出来的,水平高于美国人,改善了美国人口的智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矛盾在何处呢?
智商这东西,即不是后天可以随便培养的,也不是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随便破坏的。更何况再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不是把高智商的孩子找出来枪毙。中国移民在国内也许是最好的10%,也许在不好的教育方法下只发挥出了80%的能力,但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还是有富余的,怎么就改善不了美国人的智商水平?

夸父 2009-11-23 21:28:22

电视、视频对儿童有害无益,讲故事、阅读才是王道;
...........................................................................................
这个论点很可疑,我在一本心理学教科书上看到电视和视频对儿童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穷人喜欢将孩子送去本科就读工商管理、金融会计(今天还要加上电脑),富人则送孩子本科去读文史哲抽象数理。
..............................................................................................................
这也是薛精英意识的一个体现,因为他本人就是读中文和历史的,所以刻意有所偏颇。

小白小白不要慌 2009-10-12 12:57:18

顶一下楼上~~薛涌的只好拿来抛砖引玉,能引出楼上也算有收获了

2009-10-11 21:19:38

看他的书,真不如看一些相对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写的如何对待孩子,0-6岁的重要阶段,情感支持大于独立性培养等,这些是心理学领域里育儿的基本忠告。

我不是做广告,有一本书叫《家为什么会伤人》。我总结里面的一个观点,很多父母的自身性格是残缺的。他们的自我都是备受伤害的,怎么能正确的对待孩子呢。里面有句话我非常赞同,“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是最大的谎言。可以说非常精准的概括了为父母者的问题。

当然这本书也是淘得了外国心理学pop化的成果,但是专业人士的总比薛涌这种半吊子强。薛涌是哪个领域都想伸一脚,哪个领域都是1/3瓶醋。

流星雨 2009-09-20 20:54:33

很好啊,很有道理

xxixx 2009-09-20 20:30:48

讲得很有道理~~~~

邮筒 2009-09-20 20:30:05

我妈妈在我小时候每天晚上都讲故事给我听,现在我妹妹8岁,还是要睡觉前听故事。

窗边小豆豆 2009-09-20 20:06:51

看不出矛盾,也和高等华人无关

ご遗忘グ飘絮 2009-09-20 20:00:38

不 错

kunjin 2009-09-20 19:38:23

第一次飘过.....

绵薄 2009-09-20 19:37:59

学学发展心理学对小孩教育应该是有帮助的……

九六玄 2009-09-20 19:32:22

额 不错

小白小白不要慌 2009-09-20 16:15:11

2009-09-20 16:07:45 白木兰丹
  整本书的前半部分写得还是不错地,集中阐述了作者关于“一岁就上常青藤”的基本理念,并以自己女儿的例子为佐证。但后半部分就有凑字数之嫌了,且有不少前后矛盾的观点。

+1 严重同意 基本看到钟形曲线(160页)后面就不用看了,都是博文的堆砌,有灌水之嫌。

至于美国已经建成“智本社会”云云,嘿嘿,听过就好。

小白小白不要慌 2009-09-20 16:12:10

嘿嘿,漏了一个要点,根据作者,教育中P2P是王道。
所以,幼儿园、小学一路到大学,最好是小班,老师循循善诱的那种。
太理想了,不可能啊。

疏影横斜 2009-09-20 16:07:45

整本书的前半部分写得还是不错地,集中阐述了作者关于“一岁就上常青藤”的基本理念,并以自己女儿的例子为佐证。但后半部分就有凑字数之嫌了,且有不少前后矛盾的观点。
严重同意的是作者认为将语言的学习纳入早期教育的范围符合人类生长发育规律的要求,婴幼儿时期的多种语言刺激(包括方言和外语)有利于大脑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此相反,过早地开发文字认知能力(尤其在婴幼儿阶段)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弊多于利;幼儿园教育不应是小学教育的提前,而应有其独立的内容——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

丁丁养的猫 2009-09-20 13:44:06

嘿嘿,看了评论就不用看书了……

Bella 2009-09-20 00:13:04

知道了。学习了一下。
有时间就去看看。

傻不啦叽/tx 2009-09-19 23:52:09

不错,我也想去看看了!

I belive 2009-09-19 21:07:16

很有道理 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