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_解放孩子的潜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解放孩子的潜能 > 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
阿啃1919 解放孩子的潜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10-07 08:10:00

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

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

读到《读写月报新教育》第8期的时候,我仰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做牵引。看着看着,两颗不争气的泪水从眼角流下来,流进耳朵里。我不知道旁边的病友有没有看见,赶紧擦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一期的封面标题叫做《这是好的教育吗?——走近华德福学校》。我想这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吗?如果这不是好的教育,哪里还有什么好的教育呢?或者说,这是我盼望多年,而从来不曾梦想到过的教育境界。又或者,我本身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绝不敢奢望居然会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存在,这是超出我这样一个主流体制内部的教师的全部想象力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也尝试做一些和当前的教育模式格格不入的事情,主要意图是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意志。主要的方式,就是看一些蕴含了普世价值的,培养人的爱与同情的电影和书籍。可是一傅众咻,我个人的努力的并不能改变多数孩子们的追求和价值观,我不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幸福,让他们生长出追求自由的力量。多数时候我觉得很无力。
尤其是,当我自己的孩子来到世界,当他茁壮成长,而终有一天要进入社会主义幼儿园的时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可是我不曾梦想到,确实有这么一种教育,有这么一群人,能抱着无限的善意,来看待人的成长。所以,当我看到华德福的课堂实例,看到他们的教育理念,看到郁宁远、黄晓星他们筚路蓝缕的建设华德福第一所学校,内心的感慨无以明之。于是,我被华德福老师那种真诚的善意,那种将人作为人的敬畏,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被教育所感动。在此之前,你或许可以想像,我们也曾经可能在课堂上做蛋糕,但是你不能想像,华德福学校的做蛋糕,是一件蓄意为之的教育事件,里面包含了全部的华德福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全部的词汇不足以我用来形容这种成人对孩童世界的细心呵护,以及华德福对孩童世界本身逻辑的尊重。
在我看来,之所以华德福不诞生在中国而诞生在基督教国家,乃是因为他们的宗教情怀里,有一种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之情。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恩宠。所以我了解为什么他们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因为这个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他是属于上帝的,最终他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宗教背景,我猜是华德福教育理念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根源。跟西方的政治制度一样,宗教是一切基石的基石。
而我从吴蓓身上也看到这样一种东西。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但我看到她对教育确实有一种近乎宗教情怀的虔诚。之前,我喜欢吴蓓翻译的甘地,《圣雄箴言录》和《圣雄修身录》,一段时间我一直放在床头,我知道,我现在还没有愿力成为这样的人,但甘地、特雷沙修女,乃至史怀泽,让我晓得,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之上,尚有超越的可能,尚有彼岸世界的存在。所以,即便我不能投身到华德福,即便我的孩子不能进入华德福学习,我也感到幸福,因为,我有了一个可以眺望的参照。

并且,华德福乃是在一个有着民主传统的国度里才能诞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因为,华德福追求的是每个个体的平等,都享有上帝赋予的发展的权利。因此,华德福才这样以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为重,才这样注重发挥他们的潜能。也就是说,受教育,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均等的发展的机会,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发挥他们各自的能力。因此,在华德福里,才没有我们习见的好生和差生的区别。当一个孩子富于攻击性而喜欢去攻击别人时,老师会抱着他,知道那只是心里面起了一阵狂风。所以,华德福里面你看不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诅咒,你也看不到牺牲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虚拟的幸福的许诺,因为,在华德福里,每一天,都是充满了欢乐和进步的一天。
这里我想回应一下某些对华德福教育的质疑,有一些不了解华德福的朋友,认为华德福是一个世外桃源,可是,孩子们,中国的孩子们,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这个社会,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华德福出来的孩子,还能适应这个中国式的生存环境吗?我想说的是,首先,如果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请你把你的孩子送进社会主义小学,让他学会在告密中慢慢长大。当然,也有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了异类的。其次,华德福当然不是世外桃源,华德福用爱的方式,用游戏的方式,最终将培养出更富有创造力的人类。这已经有足够的数据可以证明。

因为,华德福也是对之前的教育模式不断反思的一种结果。吴蓓翻译的《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一文中所说,那种将人作为工具的教育模式,恰好在事实上不能发挥人的潜能。所以,就像哈耶克对于社会主义的谬误的批判一样,哈耶克认为他批判社会主义不单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基于一种事实判断。华德福也一样,华德福之所以将人的创造性看得重于一切,之所以要让孩子们的童年漫长起来,一方面固然基于一种对孩子的属灵的神圣属性的敬畏,另一方面,也基于这样一种事实的科研结果,即,过早的开发孩童的智力,甚至是一种对孩子本身的伤害。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中小学疯狂的在做的,7岁的时候,逼着他去理解10岁才能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戕害又是什么?

感谢李玉龙、小狐、吴文冰,让我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是这本杂志今年以来最好的一个专题。也感谢黄晓星和吴蓓,以及所有华德福的老师,他们是爱的思想传播者,是爱的教育的实践者,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他们叫我知道尚有教育的星空可以仰望。
感谢首次向我推荐《解放孩子的潜能》的网友shukehebeita。

《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8期
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吴蓓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的回应

胡语 2009-01-07 18:40:55

也是前几天才听小组内的网友说起华德福的。
    
  之前对教育都不存奢望了,虽然在据说是周礼部们钦定的部属师范院校--或可称党校--呆了三年半,但真正有益的东西都是来自书籍和网络,学校里的一切多让人不齿,有让人高兴的,但亦廖廖。不齿的成分,也包括了我自身的尘垢。转而难过,身边本还年轻的人们逐渐世故,这可算是最最难容忍的,而这转变同样也裹夹了我曾经的死党。
  没想过真的会去做教师,大一大二读了心理学的书籍,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当然当然,教育可以是一门艺术,睁眼看看,复又只能叹息。
    
    
  在天涯看了老范的总结陈词,好像是一个叫做珞珈山人的网友转的,于是惊奇,转贴到学校内网,观者谈及,无非不现实不现实之调。
    
  终于轮到去实习,在据说是省重点的中学,当然还是那一套,平时学生基本无自由活动空间,很多同学中午就在教室里眯了一会,周末还有许多作业。这且不说,对教师也管得死死的,开会也是打喷嚏。于是初来的那一点兴致也消失殆尽,拒绝了授课见习,从始至终,只跟一两个同学稍稍交流一下,未讲过一节课,然后就此结束实习。
    
  同学里有签去深圳的,也有东莞,广州,佛山的,回老家的也不乏其人。女孩子还一再体验了什么叫做性别歧视,而男生同时却欣喜这一‘优势’。最后还一起沾沾自喜于教行就业受危机影响较小。而我,至今只投了2份简历,投学校的那份,也是那天觉得,不能再把那纸张捏回宿舍,才留给了工作人员。当然,要继续寻觅。
    
   老范引发国人脑震荡之后,曾想去光亚学校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园地,问及成都网友,说没去过的,也就没具体感受。
   前天竟在QQ上遇上初中班主任,原来同学告知他签名事件,然后劝我慎重,当然是好心,但是,往往就是这样的好心,最能消解激情,虽然我更多的是沉重。然后就师生间论拖拉机广场散步,论wenge,说教师罢课事件,顺便推介一下‘读写月报’和教育在线论坛,然后道别。也不知我那曾经的老师是否会一睡醒就忘掉这书这网。
    
  下线,想,如果能把教育在线做成全国老师们--我是说不至于亵渎这个称呼的可称为人的国民--交流心得的园子,并最终形成一个类似于全国协会的组织,虽然这是权棍们绝计会加以阻挠的,但只要大家有那样一个潜在的共识和坚韧的联结,那么或许可以慢慢打破散沙化孤立化的状态,并为各个行业树一个先例。如不成,那就权当行动就是意义。可以没有明显的章程,也可以采取规避办法而结成一体。没有团体,那么最终只能为机器碾碎。这也是与个人的独立不群相悖的,然而现在只能如此,将来民主化若争取到来了,也只能如此。这也是我在豆瓣加小组原因之一。政治,现在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开的了。你不找他,他必来惹你---率土之滨,率土之滨。这里的奴役,每个人都有一份。毕竟,我们就是构成这土壤的一粒沙。
    
  身边的同学多不能相谈,倒是于争论中从激动淡漠而至于平和--我也说不出这算怎样的平和。
    
  08岁末,有了请喝茶的‘运动会’,于是学会翻墙,见识了宝宝们的神出鬼没。09年,必然有新开始,不管那是怎样的,不管是从华德福还是其他哪里的开始。有些人虽未以手相握,隔网相看,也足以感受其暖。
    
   那么,在我们都还未真的被逼至去填充监狱之前,代问范老师好。
    
     另, 可否告知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