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_家庭成就孩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家庭成就孩子 > 书摘
garfieldke 家庭成就孩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11 17:05:48

书摘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灵。在儿童未曾被语言羁绊以前,自然在儿童的眼中是以自在的方式呈现的,这远比成人看世界更加美妙,自然且丰富多彩。自然是不需要儿童努力去适应的,因为它和孩子是一个整体。需要孩子适应的是人类科学与文明建立的社会与环境,尤其是城市生活与人际环境。每位家长都要认清这个事实,我们教导孩子的全部努力都旨在把孩子推向人类社会。每一个儿童嗯可能被教育成为未来科技疯子,也可以被父母塑造成为与自然和谐,懂得享受生命幸福的人。

我个人主张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帮助孩子接受各种知识信息的刺激,尤其是艺术方面,例如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的启蒙,发展孩子对自然形体,色彩,质感的感知。不管孩子是否是天才,在恰当的年龄提供足够的信息最终会让孩子的心灵受益。没有条件的家庭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免费资源帮助孩子补这样的课。西方社会整体人群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比较好,正是因为从小让孩子浸染在艺术的氛围里。混沌理论认为,在合适的年龄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如果孩子具有某类天赋,那么他会打下基础。当孩子成长到某个年龄时段,这样的优势会被凸显起来。初始条件(接受信息与环境)不同,孩子今后的社会竞争力差别很大。具体做法是,只要孩子有某种兴趣,就去鼓励他,欣赏他。当他兴趣转移的时候,说明这种刺激已经完成,跟随孩子去体验新的兴趣,并与之共情。这样做上兴趣班就不再是孩子的压力,并且有一天,你和孩子都会感到,这些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的犯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父母需要像老师解题一样帮助孩子去分析。首先是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先表扬他,以降低孩子的焦虑;再看方法对不对,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肯定他,让他知道部分行为还是被认同的;最后看结果如何,错误怎样形成。孩子也许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父母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需要自己的满足,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事的规则。

5岁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没达到做事可以善始善终。5岁孩子是感觉引导的,而非理性或规则可以引导的。
5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刚刚开始萌芽,他什么都好奇,却小心翼翼,对什么事浅尝即止,兴趣的转移也如三伏天气。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像我们在观光,他会被一种新鲜的活动吸引,会有一段时间的痴迷和兴奋。但很快,新的兴趣吸引了他,旧的行为被他厌倦。如果孩子可以自行其是般自然地交替这些好奇和兴趣,转移自己的兴奋点,他对这个世界的接触,感知,喜欢就很快得以完成。这些游戏,兴趣与爱好不会被孩子遗忘,也许看起来他什么都忘了,不过,这些活动带来的鲜活的内心快乐体验会永远储存在孩子的心理记忆中。等到孩子10岁以后,像老牛反刍似的这些心理体验会再现,儿时接受的不同的培养和训练会活化,帮助他选定某种兴趣,可能发展为一种职业,也可能作为一种爱好伴随终身。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心理体验是孩子情商发现的基础,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人类,对自我的基本感觉,所以也是孩子会选定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感觉基础。客观地说,孩子不愿意执著于某种活动正如他要继续前行一样,潜在内心的那种超然理性在保护他的成长。
当然,5岁孩子也是开始建立规则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既保护孩子的自然选择,也帮助孩子学习到规则和责任呢?
1.规则应该是孩子可以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给孩子定不能完成的规则,不仅不能帮助他学习规则,反倒破坏他对规则的喜欢,得不偿失。比如约定每周2课时,5岁孩子最好不要超过4周。
2.5岁孩子需要在游戏中学习规则。

不要固化孩子的兴趣。大多数普通孩子需要一种游戏心态和快乐原则去订立规则。当然,孩子群体里的确有这样的特制儿童,他们比较容易在很小的时候固化一种兴趣,并持续发展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儿童。不过,可以假定,即便是天才儿童,在他到某种年龄阶段的时候,他还会把儿时缺少的玩耍补偿回来,就像他还会把成长的风景看完,不然成熟永远不能实现。

孩子的行为规则是从2岁时的教育开始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个时候要让孩子在吃,喝,拉,撒,睡,玩中建立一种秩序,并对孩子按照规则行事给予及时鼓励,以强化他的自控能力,使他在遵守规则的行为中得到快乐并获得欲望满足。这样的教育一直要持续到孩子青春前期11岁左右。

孩子的欲求不满,遭到拒绝怒不可遏,激发撕,打,破坏的行为最好要预防为主,惩罚为辅。预防的方法是回避可能激发类似行为的场景,或采用拖延战术,例如用“好孩子,等妈妈办完事就……”类似的话岔开。或采用讲条件:“可以啊,不过今天回去你得做……”让孩子感觉获得一些满足要相应地承担一些责任。他慢慢就不那么随意提要求了。当然,开始让他回报一些容易做到的事,让他习惯这种模式后,慢慢提高行为代价。必须警惕的是让孩子的冲动行为升级,比如发展到破坏东西,此时父母宁肯暂时退让,因为很多行为一旦升级就会反复出现,甚至步步升级。孩子损坏了什么东西一定要他承担责任,比如一个月不给零用钱,不给玩具零食等,在一段时间要让他活得不舒服。这个时候,心疼孩子可能害了他。

当孩子批评你,骂你的时候,你要装得没听见而走开,你不要把走开当成说脏话的惩罚,你不要承认这一点,你的行为本身和他说脏话或者暴力行为匹配起来。每当孩子自然地觉得他干了什么事情妈妈就走开了,不会理他,至少要等一阵妈妈才会回来理他。但不要告诉孩子是你说脏话我来惩罚你,这是一个负强化,他会觉得他可以操纵你。这样慢慢地孩子会被这样的行为迷惑,他不知道他一说什么妈妈就走掉了,他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不管小孩子干了什么,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过于使用价值观去判断。3岁半的儿童有攻击性,不一定是坏事。攻击性是生命发现的动力,动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发展也好一些。很早就发现,如果孩子到7-8岁一直很乖,很好还,在心理学上来说也许是动力弱的体现,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类似一种培养“吏”的教育,遵守规则,服从,按老师安排的去做,这些教育的结构是不太认同孩子的创造力和动力的。家长内心渴望孩子是“官”,不希望孩子只是一个随从。如果一个孩子是人就可以管着他,这样的乖孩子反倒让心理学家着急。我们说,生命的能量最初都是躯体层面来表达的,如果攻击性比较弱,孩子在今后成长中竞争力也相对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儿童行为中的一些麻烦是真的麻烦,还是爸爸妈妈认为的麻烦?爸爸妈妈觉得麻烦不是从家系孩子的成长类型里去看的,而是从书本通约的观念去判断。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从这方面来讲,适合你的才是好的,通约的知识不见得是好的,所以有时候要记住,孩子在青春期干了什么糟糕的事情,只要错误不是太大,都不是大事情。我的观念是,孩子小的时候要求他们犯他们年龄允许犯的错误,犯过错的孩子比不犯错的孩子聪明,因为他有力量去冒险和尝试,我们要彻底改变儿童成长的观念,让孩子更自在,以他自在的方式长大,而不是按教育通约的方式长大。

5岁孩子正好是需要发脾气的时候。不仅如此,在体验安全,快乐,满足,友情,信赖,亲密与依恋的同时,他还需要体验愤怒,敌意,悲伤,抑郁,挫败,不诚实,破坏,执拗,疼痛,饥渴寒冷等等情绪。5岁孩子正面临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父母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比如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识别,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促进孩子自我疏导和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最终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以自如地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表达合适的情绪。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