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_家庭成就孩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家庭成就孩子 > 这个世界会好吗?
cici 家庭成就孩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7-09 15:07:49

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

       会好的,只要家长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而不是将自己的未尽事业强加在孩子身上。
       会好的,只要家长能像《美丽心灵》里面的爸爸一样,让孩子能在苦难中积极成长。世界需要这样的家长,需要这样的孩子。
       会好的,只要家长从小就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可爱的。而不是考了双百分才可爱,而不是考了钢琴十级才可爱,而不是有条件的爱。
      会好的,只要家长不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不把自己在社会上、公司里受的窝囊气引爆到孩子身上。
      会好的,只要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慢慢长大,再成长一次,三分教,七分等。再次发掘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一次打破所谓的条条框框。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完全取决于家长的行动和孩子的互动。
      这个世界会好吗?
      对于那些愿意走向美好的人来说,会好的!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庭,做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做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世界就会因为这家人,这个人,这件事,好一点点。


【书摘】

P028
       不要在孩子7岁以前过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鼓励孩子说话,但是不一定要鼓励他认字。孩子什么时候接触文字呢?在7岁以后。
      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每个人都喜欢模型,喜欢推理,孩子学数学、物理变得非常轻松。如果一个孩子只呆在家里或者一个相对狭小的生活环境里,学习物理就会更困难。要让孩子在中学阶段能够愉悦地学习,关键就是在15岁以前让他能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能在自己的兴趣引导下做一些工作。
      小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和喜好。
     中学其实也不是获取知识的阶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整个6年中学,孩子都要在现存的、一致性、简单的教育方式中发展一套自我适应和获益的独立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终生受益,读不读大学孩子都会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
      大学才是孩子真正获取知识系统的时候,有了学习的愉悦感,有了独有的有效学习方法,在大学,孩子会迅速成为一个知识性的人才。
      16岁以后,高中生多半显现出自己的学习特色,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能进入好的高中,也只有能在学习中感觉良好的孩子才可能会学习。家长要这样思考:如果你不是一个在知识获取上成功的人,那么你越起劲地教育孩子结果越糟,他只会越来越像你。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长最聪明的做法。

P091
      孩子小的时候要求他们犯他们年龄允许犯的错误,犯过错的孩子比不犯错的孩子聪明,因为他有力量去冒险和尝试,我们要彻底改变儿童成长的观念,让孩子更自在,以他自在的方式长大,而不是按教育通约的方式长大。

P157
      聪明的治疗师不去为难父母,相反,在孩子的面前表示出对父母足够的尊敬与肯定。我们会和家庭一块儿重新来描述家庭的“情景”,并改变家庭呈现给我们的“股市脚本”,让家庭得到一种新视觉和新感觉。我们要给孩子的“症状”或家庭的冲突一个意料之外的赋义,使这些引发矛盾的信息产生积极互动的作用。
       家庭治疗师鼓励父母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尊重和无条件接纳,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P191
      家庭治疗师根据家谱图提供的恶线索去解释孩子的症状行为,目的是要给家庭一种暗示:孩子的问题只是成长中的问题,对孩子的治疗与期待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很多心理困扰都易于陷入一种悖论情景:越想解决问题越是陷入麻烦,解决问题的行为构成问题本身。

P218
      儿童发展心理的专家认为,孩子自我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完整的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能力,这比孩子的其他能力要重要十倍百倍。大多数的父母表面上渴望孩子成长成熟,但内心深处仍旧害怕孩子有一天会不再温顺听话,但孩子向父母对抗叫板的那一天或迟或早总会到来。
      我们的文化较多关注父母为子女奉献多少,绝口不提父母从子女身上的诸多获益。首先是关系获益,不少的父母无意识地通过孩子实现权力欲、控制欲、自我中心;然后是心理获益,牺牲孩子满足道德需求,从孩子身上寻求价值感,或逼迫孩子实现自己早年的未竟事业。

P223
     心理治疗中喜欢对症状作阳性赋义,一般的家庭总是看到问题不利的一面,看不到问题有益的一面。父母亲总会说,如果家庭中没有这个或那个问题,一切都会好起来,其实,任何一种家庭都会存在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表达方式是被家庭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心理治疗师不太关心问题是什么,而关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谁认为是问题,谁参与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一个部分。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揭示和化解问题构成的系统,消除对问题的负性赋义,让问题回到它本身的样子。
      心理学在处理孩子问题时常有一种习惯的问法:
     “有这个问题和没有这个问题之前有什么不同?”
     "哪些变化你喜欢,哪些变化你不喜欢?"
     “如果问题还有一个好处,好处是什么?”
     “如果有一天问题会自然消失,你猜会是几天、几月、或几年?”
     这样的提问是旨在破除问题对家庭的催眠,让家人对问题有新的感觉。


P225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在治疗心理学中,心理疾病与功能障碍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诉求,要改变不良的现实,如果我们主动去迎合这些改变,疾病就成了多余的东西。

P236
     我个人不主张孩子有一点行为问题就跑去找医生。我讨厌医学对孩子的心理、行为、精神状态、智力、个性作生硬的分类,原因是孩子的生命形式原初是以生物学的动力为主导的,儿童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是非常自然的。

P237
      不要对孩子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深感恼怒,对孩子的愤怒是大人的无知。心理学喜欢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归纳为个别化使然,或者是对关系特定性的反应方式,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孩子与父母关系。关系良好的家庭,情感沟通和行为有效互动易于形成,孩子的问题也会被定义为成长的问题,家长也乐于等待孩子慢慢长大。容忍慢,是父母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素质,我们不需要孩子急切地去证明什么,慢,我们才不会错过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时光。

P238
     家长在社会适应中出现欲求不满或内心不平的时候,容易发现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试图改变“问题行为”时,同时也在发泄自己内心的负性情绪。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