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技术至上/技术万恶的死循环_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 > 走出技术至上/技术万恶的死循环
Tony Yet 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7-12 21:07:44

走出技术至上/技术万恶的死循环

今天早上读了本书作者之一的Allan Collins的一篇论文,觉得写得特别棒,然后去了解他到底何方神圣,然后就找到了他的网站,进而找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就有了这篇书摘。

首先,假如你是学校老师,你只想知道怎么在课堂上用上一些电脑科技,你不需要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讲的不是操作层面的东西,它讲的更多是理念乃至哲学层面的东西。但假如你对教育或学习本身有兴趣,或者有计划在这方面进行创业,那这本书说不定会给你带来一些意外的启发。

这里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就是「教育」和「学习」。教育是别人教你东西,你是被动接受的。而学习则是你自己去获取某种知识或者技能,是你自己的主动行为。

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是强调后者。并且特别强调终身学习之重要性。以下我主要是简要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假如对这本书感兴趣,看完目录后,重点看第六、第七和第十章就可以了。



---



### 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之起源


在美国来讲,数百年前,那时候只有学徒教育,小孩子要学东西基本上只能去模仿大人(主要是他们的家长)。后来随着印刷术之盛行(课本可以以较为廉价的价钱印刷)以及美国自身政治格局之变化,才有了:

- 义务教育
- 学生按照年龄分年级
- 测验与考试
- 教科书
- 学分制(carnegie units)
- 综合高中(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pping mall high school

这套东西对于推行国民基础教育(universial schooling)的头一百年非常管用,而且它使得来自不同大洲的移民都可以把美国当作自己的家。但随着这套东西逐渐固化,它也越来越难以产生创新,也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 异军突起的另类教育


学校教育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工业社会所需的人才,但随着后工业社会之来临,市场对人才之期待以及人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的理解,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各种学校教育以外的另类教育。书中有提到的就包括:

- homeschooling 亦即在家教育。作者指出,在家教育在美国很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是基督教团体(传教的必要!),因为不同宗教或者种族背景家庭做在家教育都会带有其目的,从而有机会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分裂,因为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会缺乏对他者文化的基本认识(第68页)。非常有趣的是,在美国,在家教育运动主要是由不是那么富裕的家长在推动。这一点与台湾香港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


- workplace learning,职场进修。这个主要在大公司里发生,包括 Accenture, Xerox,IBM 等公司都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以上的资源来开发员工培训课程。另外作者还提到,在不久的将来,医生的学习、司机的学习、旅游经纪的学习等都会通过互联网进行。

- distance education,即远超教育。作者举了 University of Pheonix 的例子。不过这本书写于2009年,那时候还没有MOOC这玩意。估计假如有再版的话一定不会漏掉这个吧。

- adult education 主要是指退休人士,退而不休,坚持学习和探索。

- learning centers,作者举例提及 Princeton Review, Sylvan, Kaplan,听上去有点像我们平时说的类似新东方那类的培训机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除了有营利性质的培训机构以外,也有很多像 Media Bridges 那样的非牟利培训机构,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技能培训。

- educational television & videos,这里作者特别提到电视剧《芝麻街》。不过我想假如这本书是2015年出版的话,作者一定不会漏掉 TEDTalks 和 TED Ed :) 另外作者还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著名教育学家 Seymour Papert 在他写的 The Children's Machine 那本书里曾介绍过一个设想中的 Knowledge Machine,任何一个小孩都可以透过这个machine去了解和认识他感兴趣的任何知识。嗯,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机器。

- technical certifications,比如思科网络工程师认证就属于这一类。

- internet cafe,作者特别提到韩国的网吧以及网游,并且提到说玩网游可以使得人们能愿意与他人进行互动合作。

- lifelong learning,就是终身学习。作者甚至坦言,整本书其实就是围绕 lifelong learning 展开的。而作者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柯林斯老先生最初学的是会计,在华尔街工作几年之后,他回到大学读计算机科学,10年后拿了认知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他到一家私人公司从事研究工作,他们的客户主要是政府,研究内容是计算机怎么影响社会。在研究过程中,他慢慢的从心理学研究转向开发一些适用于教育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做了20年研究之后,他加入西北大学,成为教育学系的教授,虽然他从没有读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学课程。其后18年里,他在西北大学任教期间任教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课程。


### 教育个人化/市场化之隐忧

柯林斯指出,过去数百年,教育经历了三个大时代,从最初的师徒制,到后面的国家主导教育,再到最近几十年慢慢兴起的个人主导学习。

上面提到了多种「另类教育」的形态,它们的出现一来是受到大环境之影响(就是政府逐渐放手,让民间来主导教育),二来也是市场确实有这个需求。

但这一轮的教育演化会有什么问题?作者提到以下几点担忧:

0. 政府是否应当适度干预,从而避免教育上的贫富不均?
1. 个人化的学习是否还能让大家看得懂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
2. 人们是否会选择一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教育,而不只是为了混工作而学习?(Will people seek out the kind of education that broadens them as people?)
3. 人们会否因为网络学习而变得更加孤独?


### 终身学习,心态逆转乃关键

> 那些一辈子都是当汽车修理员或者演员的人,在未来会成为少数。当人们认为他自己一生只能干一件事情或者从事一种工作的时候,他们高中毕业之后就不会想到继续学习了。而这样的心态会使得他们在遇到需要换工作的时候更难以适应。

作为政府,就需要推出一些政策,支持人们在不同的职业之间进行切换,因为毕竟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本身也在不断的变。

柯林斯特别指出,人们最终会意识到,人生就是由多个不同的事业(career)组成的,而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之重要性。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走出技术至上/技术万恶的死循环”的回应

SunDPenelope 2015-07-20 23:03:16

mindset真的太难改变了,在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为生存作挣扎的社会环境下,光靠不掌权的拥有先进思想的自由人士的自发性提倡和现今制度和方式未彻底改变的教育的力量,需要起码一个世纪吧

黄捶捶 2015-07-13 10:33:31

这样的lifelong learning是近乎违背很多人的人性的,除了基因改造,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类型的产品可以达成这种目标。
在这之前,看到比较有效的政策方法,除了提供免费转行培训以外。很遗憾,不是“促进”终生学习,而是让人“不得不”去学习。即给予失业者最低程度的福利。

Tony Yet 2015-07-13 08:41:46

@黄捶树 所以假如有人能够开发出一个可以促进 lifelong learning 而且还能够赚钱的产品,那就真的是功德无量了 :)

黄捶捶 2015-07-13 03:56:27

作者因为圈子的原因可能对大众的期望有点高,计算机科学领域因为职业的需求,不得不聚集一批有终生学习特质的人, 我疑心lifelong learner总是少数人。大部分人的天性还是智性懒惰的。
面对结构性失业的时候,我们常见的人们的反应总是罢工,抗议,一哭二闹三上吊等等。我们几乎从未见过人们对此作出正确的反应:主动去学别的东西。而且越是没有lifelong learner特质的人,往往越容易处在将要被科技淘汰的工种上。而且所处的文化往往越反智。
文化和天性共同作用,政府怎么插手才能改变这些人的mindset?

黄捶捶 2015-07-13 03:50:00

我的想法:
0. 政府是否应当适度干预,从而避免教育上的贫富不均?
我好乐观,因为高质量教育免费,企业界有动力投资免费教育。增加教育花费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小,到最后会趋近于没有。到那时候政府插不插手都不重要了,只要不打压这类教育就行,至少美国政府应该不会干这种事。
1. 个人化的学习是否还能让大家看得懂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
不如实体, 但现在为diversity付的钱也太多了。
个人化学习所接触到的多元化和大学校园里的多元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难比较好坏。在网上的discussion group能和其他族群更深入地精神交流,感受到其他族群的共性和不同。大学只是简单地把不同族群放在一起,学生是否选择去理解别人完全没有保证,等于浪费。(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上了大学以后依然恐同等等)
2. 人们是否会选择一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教育,而不只是为了混工作而学习?
我认为liberal art教育理应免费。如果做不到免费,就不该强制 :/
然而现在的大学恰恰相反,liberal art最贵。受欢迎的课,真心感兴趣的课容易选不上就算了(因为要迁就专业课的时间表就算了)。大家选课很大程度上看是否容易得A。
虽然上下来收获颇大但还是挺讨厌的。
3. 人们会否因为网络学习而变得更加孤独?
更不孤独。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生活在中部农村的无神论学生,会因为身边的社区信仰强烈而感到孤独痛苦。却能在不用搬家的情况下在网上找到同道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