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牛”当成人_放牛班的奇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放牛班的奇迹 > 把“牛”当成人
shouzhong 放牛班的奇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5-05 15:05:21

把“牛”当成人

      “放牛班”是哪个国家的学校里都有的。“放牛班”就是差生班,只要不出事、不闯祸,把那些调皮蛋太太平平送出校门,老师就大功告成了;至于出了学校成妖还是成鬼,就不是学校的事了。可是偏偏有些老师不信这个邪,立志要拯救这些“差生”的灵魂,让他们同样成为社会的栋梁。看过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很感动。有位老教师通过组织合唱队,让音乐慢慢融入孩子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差生”就渐渐变成了“好生”,还有日后成为著名音乐家的。电影很好,但我觉得理想主义的色彩浓了一些,那些音符真的能成为改造灵魂的“天兵神将”吗?日前我看了本《放牛班的奇迹》,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写的,这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他们又是靠什么创造了改造“放牛班”的奇迹呢?

      刚毕业的菜鸟老师格鲁维尔接受的高一班,学生有的来自贫民窟的破碎家庭、刚出少年监狱,有的曾加入过黑帮、吸毒贩毒。他们已经不是什么“调皮鬼”、“淘气包”,而可以被称为“人渣”了。他们自幼就被贴上“无法管教”的标签,恨学校,恨老师,恨社会,也痛恨彼此。他们很可能就是最近我们在报上常常看到的那些“冷血杀手”的“前世今生”哟。一个负责任的学校、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怎么可能把他们往外一推,一了百了呢?格鲁维尔就用稚嫩的肩膀负起了改造他们的重任。那么她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呢?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她推荐的是我曾经在博客里介绍过的《安妮日记》和另一本由波斯尼亚少女莎拉塔在科索沃战争里写的《围城日记:一个孩子在萨拉热窝的生活》,当然还有其他名著。读书的目的是要学生消除偏见,学会容忍,驱除仇恨,像安娜和莎拉塔那样度过生命的难关。写作就是记日记,拿起笔真诚记录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于是这些封闭的心灵次第打开,他们渐渐相信自己,开始梦想,开始仰望蓝天……这本书就是由老师和同学们的真实日记汇集而成。这是发生在美国长岛威尔逊高中的事,现在那些曾经的“人渣”却在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被培养成“精英”。

       我们也曾说过“音乐改变人生”、“阅读改变人生”、“写作改变人生”一类话,但那多半是在很高的层面里说的,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的。不知我们那些“放牛”的老师们可曾尝试过这几招?

其实,我这样问,也是很“理想主义”的。艺术的熏陶可不像棍棒那么立竿见影,老师们有没有“十年磨一剑”那样的抱负和毅力呢?再说,不是我悲观,老师自身深度爱好音乐(并非K歌)、读书(经典名著)和写作(并非手机段子)的,还有多少呢?

      再其实,手段并不最主要,问题是我们的灵魂工程师对拯救那些“问题学生”还有没有兴趣呢?说俗点,还有没有一颗爱心呢?学生的眼睛是非常犀利的。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语文老师老是骂我,但我从他眼睛里看到的是希望和爱,是“恨铁不成钢”的严要求;而另一位老师常跟我谈话,表情不可谓不耐心,内容也不乏肯定和鼓励,可我从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敷衍、冷漠以及骨子里的厌恶。于是知道他不喜欢我,是在例行公事;于是——我也很讨厌他。把“牛”当成人,宽容和爱结合起来,什么样的增加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上进心的办法也就出来了。不过这个社会把“实惠”放在了首位,又怎么能独独批评我们那些被升学率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师缺乏爱心呢?

      中国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放牛班”,农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在城市里借读了初中却被迫回乡“中考”的孩子,他们是让人怎么都放心不下的亿万大军呀;专家已经在忧虑,二十年后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Zf得拿出办法来呀。

      可喜的是我们也有一些年轻人,怀抱着理想主义去边疆、去山区、去贫困地区支教。还有外国人参与。这才是我们的希望,这才是国家应该大力扶持、表彰的事。当我们的教师也像格鲁维尔老师那样对“差生”充满热情和爱心,当我们的“放牛班”也能出现一个个类似美国长岛威尔逊高中的“奇迹”,那么这会是比一切“奇迹”更“奇”的“迹”哟。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