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驱逐市场经济,驱逐不了人的贪念_经济学基础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经济学基础 > 你能驱逐市场经济,驱逐不了人的贪念
Freda蕾 经济学基础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6-09 20:06:51

你能驱逐市场经济,驱逐不了人的贪念

      这几天恰逢高考,各大小媒体上有关高考的消息铺天盖地,昨天深夜我就跟室友在卧谈会上回忆我们当年。因为大三临近毕业找工作,虽然我们的整个大学一直依赖自学,但是“学校的优劣”这个问题突然又被提到了眼前。

    我高考没考好,本来期望挺高的结果分数才擦重点线,所以我现在就读的这个大学不是985或211.但我当时的心态是宁愿读二本也不要回去复读了,一心只想“早点解脱”。跟我同一个学校的同学应该差不多都是这心态吧?当年或许有希望考上重点院校,可是没考好,但也不至于太差,又不想复读。

    过去这三年再回头看如今的考试,比如XX市为了高考全城大动员,XX学校的家长为了保证环境安静把大马路上骑摩托车的青年扒拉下车,XX市某考生迟到两分钟,母亲为其求情下跪……当年我的理解和疼惜,如今全都改换成惊讶和叹息。平日里各不相干的市民在这几天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严阵以待就为了……一场学生考试,简直是全民疯狂。其实如果实在没考好的话,回去再复读一年又能怎样呢?我的同学XX和XXX都是复读成功的例子。就算你侥幸考得好,或者回去复读后考上了——老实说,你的人生并不会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对高考的无比重视暴露出来的,无疑是一种全民的焦虑与紧张。如果我们把“好大学”看作稀缺资源,把考生看成“需求者”,在市场的调节下,高利润的行业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优质资源,一所好大学要求的“好师资”、“好设备”会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增加,这样教育市场的供求最终会达致平衡;同时,那些盲目扩招而教学资源又没有跟上的学校,学生到了之后就会发现被坑了,以后不再选择它们,最终这样的学校就会被淘汰掉——这不是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应有之义么?经过竞争和比较,最后留下来的大学就算不是个个都是精英院校,但至少都会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比如你想读大学但是又不想付出多少努力,可以去社区大学。稀缺资源会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每个人都能得到合意的结果,你还“焦虑”什么、“紧张”什么呢?

    问题是,现实的教育资源压根儿不是按市场需求配置的。就像一批“仁人志士”倡导的“教育又不是商业,怎么能依靠市场来分配资源呢?丫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我看市场经济的好处是什么,那帮人还是没能弄明白。反正既然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的话,当然只能让伟大的政府来安排咯,美其名曰“公共教育”。于是每个高校的教育方针、教育资源和招生政策都是由政策来统一规定的。当然有高档的大学,比如985、211工程,但那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人为划定的。

    高考与其说是“选拔人才”,不如说是图省事儿的淘汰机制。如果真要选拔人才,应该像美国的大学那样:学分+平时表现+综合能力+面试等等一罗串地考查,而不是一刀切出个分数线。据说全国每年有900万考生,最后能上985、211的不过8%左右,当然你要是拼命努力读书做题目最后是有可能上那拨最好的学校,可是亲,你再怎么努力也就8%的可能性哦。这就好比,政府指定了几个卖家,能提供的货物就这么点儿,你们买家先打架去吧!你能把同类先干掉咯,也就能赢得体制的青睐了——你打不赢同类,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里说,交易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好。这是因为,“无私”的品质虽然可贵,但唯有“自私”才能持续长久,“有利可图”才是驱使社会长久进步的动力。但是我们是有特色的国家,我们才不信这些。我们驱逐了市场经济,保持了教育的纯洁性。然后你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想像中那么美好,这二十年来的努力似乎有点不值得。但这一切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人们的贪念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需要讨好的对象不再是你罢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你能驱逐市场经济,驱逐不了人的贪念”的回应

dx微分 2014-09-03 20:42:57

“学分+平时表现+综合能力等的整体考查”这些东西在国内太好暗箱操作了,还是高考公平点,要不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Freda蕾 2012-07-22 21:02:30

回楼上的亲:我指的“美国式的”是学分+平时表现+综合能力等的整体考查,前提当然是建立平等的机制,不能搞暗箱操作。现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就是采用这种自主招生的方式。
如果你说的“美国那样”是指没有公平标准的考试,那自然是不可取的~

dx微分 2012-07-22 20:07:48

如果选拔人才像美国那样,那么情况会比现在更早。穷人连最后一根翻身的稻草都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