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学则未必_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 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学则未必
Stanley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5-09 15:05:46

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学则未必

1968年,在冷战的高潮期,瑞典中央银行突然宣布:设立一个经济学奖。设个奖本来也很正常的,但问题是,这个奖不一般,他的颁发日期放在和著名的诺贝尔奖同一天,而且过程与仪式也刻意类同。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叫它诺贝尔经济学奖,搞得不知道的,还以为诺贝尔奖里真有个经济学奖,其实应该叫瑞典中央银行经济学奖才对。其实诺贝尔家族对此也很不满,认为这个奖不过是某些经济学家的公关策略而已,这些年来,他们曾经几次提出要把这个经济学奖移出诺贝尔奖项中,单独颁发,不要和正常的诺贝尔奖混在一起,但都未能如愿。

其实我也有点奇怪,西方人不是最重知识产权的么,既然诺贝尔家族都有意愿,为啥不尊重他们的想法。我这人原本是不大愿意相信什么阴谋论的,然而这事确实有点蹊跷,让人不奇怪都不行。其实阴不阴谋什么的倒真不好说,然而从事实来看,或许这个奖最大的效应就是让美国人主导的主流经济学从此在天下大行其道。人们终于明白了,经济学也和物理化学一样是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而且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此物一出,从此什么马克思主义、奥地利学派、弗莱堡学派、政治经济学等等统统都得滚蛋,打入冷宫,就像物理化学只能有一种那样,你看苏联人也不曾搞过什么马克思主义物理学或苏维埃化学嘛。

这种大一统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出现,也并非一无是处,让全世界的人更加重视经济学研究,它也有一份功劳。不过问题也有另一面,既然经济学都已经是科学了,只能用唯一的“科学方法”来研究,所以从此经济学家就独霸了对经济的发言权。反过来,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作家都失去了对经济问题的发言权,因为他们被认为不够专业!而掌握了科学的经济学模式的呢,只有以美国为中心的少数发达国家,他们那儿来的经济学家也因此被认为是权威,既然是权威,也就可以像医学权威一样给别人到处开药方。

但令人尴尬的是,被视为的权威的主流经济学家所开出的药方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曾任世行副行长的林毅夫先生是在主流经济学大本营芝加哥大学拿的博士,可是根据他的总结:过去几十年里,凡是遵循了这些专家意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无不搞得一塌糊涂;相反,今天公认比较成功的日本与四小龙,除了香港这个殖民地城市经济体比较特殊,其它的发展路径全都与主流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甚至当时被普遍认为是错误的,可是最后却反而成功了。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咱们中国大陆,从改革开放一开始的双轨制起,就一直被批得一塌糊涂,崩溃论都喊了好几茬了,可是却总不见崩溃,反倒活得好好的。

社会科学是经验科学,如果面对客观事实,还要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视而不见,那也实在说不过去。中国的崛起是谁都无法抹杀的现实,尽管她确实也存在着一大堆问题,但正如张五常先生所指出的:我可以在一星期内写成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而,在那么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那么久,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情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那是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就是这样一本试图对此思考的著作,被林毅夫推许为“剧力万钧的磅礴巨著”,而它的副标题“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又清楚地表明,这是一本与主流经济学原理格格不入的著作。和林先生一样,作者文一教授也是在美国接受了主流经济学的熏陶的,曾在康奈尔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任教并获得终身教职,但有趣的是,文先生在国内时学的却不是经济学而是与此全无关系的医学,但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他没有被主流经济学彻底洗脑,还有独立思考的可能。

本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经济发展的“胚胎发育”理论,要先有市场,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而市场其实一个代价高昂的公共品,特别对于后发国家,更是离不开政府的精心培育。可是如今很多主流理论、以及很多国家在实践中都把这搞反了,才会引来一大堆灾难。作者一反主流经济学的数量模型进路(所谓“黑板经济学”),而是采取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进路来研究问题,他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包括当代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些新研究都指出了,当初西方、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都完全不是像主流理论所概括的那样。也正因为作者的研究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尊重上,所以也才显得有说服力,即便他的看法不全对,但相信任何看过全书的人也还是会认可这点的。

当然这本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是宏观的抽象反思,至于解决现实问题,那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不得不说,作者很多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和所提解决方案未免过于空想。比如他对中国教育的看法(p.264)就是如此,他对中国学校衙门化、官僚化的批评很对,但是他的意见之一就是让管教育的官员要勤下基层、为学术杂志撰文,这实在让人笑掉大牙,任何对中国国情有了解的人都明白其不可行性。难道我们的领导现在不下基层么?但下了又怎样,就算你是真心考察基层,在现行的体制下,你以为下面的人就会真的让你了解实情?至于写论文更是搞笑,凡是坐在领导岗位上的,凭着他们掌握的资源与人脉,你还担心他们找不到地方发论文?再说实在不行,还可以请下属代写嘛,放心,想给领导擦鞋的永远大把。

作者在理论上的卓越,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无能为力,恐怕再次证明了前面说的道理:经济学并不是什么科学,也绝不是经济学家才有资格谈的专利,伟大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等在其洞察社会经济现实的眼光上,也完全可能超越经济学家本身。顺便说下,英国《泰晤士报》当年曾经称道作家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代表作《印度三部曲》:“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异曲同工之理。一句话,没人否认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但经济学则未必,更遑论经济学家!

但瑕不掩瑜,这本书总的还是值得推荐,也值得一读的,就如作者自己书中几次推介的《这个国家会好起来吗》一书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深刻的错误胜过肤浅的正确。能让人独立思考好过鹦鹉学舌。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