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经济学》:社会性的世界,经济学的“透镜”_大众经济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大众经济学 > 《大众经济学》:社会性的世界,经济学的“透镜”
吴情 大众经济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25 15:04:31

《大众经济学》:社会性的世界,经济学的“透镜”

文/吴情

现代世界,每个人都要跟经济打交道。小到一日三餐的食材购买决定,大到贷款购买房产、汽车。可是,如要追问“什么是经济?”,很多人想必一时语塞,难以回答。我们熟知的,或许是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学院被教授的“经济学”(economics),而不是“经济”本身。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行为如此之多,如何用一门经济学理论来统摄?对普通人而言,经济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大众经济学》(Econom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首位经济学出身的会员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著,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经济学导论。与一般的经济学导论不同,达斯古普塔在《大众经济学》中并未追溯经济学理论诸流派,而是设置了一组对照情境,展开复杂世界的经济之维;他也没有使用太多高深的术语,而是尽可能将概念进行通俗易懂的阐释,同时采用常见的例子,加深读者对经济学问题的理解,但是其数学建模的思想,反思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都让人印象深刻,备受启发。

在“引言”中,达斯古普塔虚构出一组对照情境。一个名为贝基的小女孩,生活在西方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家庭生活富足,另一个女孩则叫德丝塔,生活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农村,生活困苦,一家人辛苦劳作,无非果腹而已。是什么导致这两个小女孩的生活(现在,未来)差异如此悬殊?这个例子并不孤立,我们自己也能感知到周边类似的情形。达斯古普塔认为,“人们的生活之所以是现在这样,是因为受到了一些进程的影响。而经济学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要力图揭示这些进程:这门学科还要试图去找出那些影响这些进程的因素,以此来改善那些在能作能为方面正在受到严重限制的人们的前途。”

《大众经济学》一书里,达斯古普塔使用了学界常用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开始,到家庭、村镇、地区、州郡、国家,直到整个世界。”现在一般使用GDP(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体的财富多寡,尽管这一指标存在不少局限(“GDP是一个流量,而财富则是一个存量”,GDP衡量的财富,“是产品的市场价格”,无法衡量非市场化制度下的的国民财富,因此需要“巧妙地建构一个名义价格”,即“影子价格”以衡量非市场化制度下的国民财富)。通过使用GDP这一概念,国家财富的多少之分,可以定量地衡量。而美国和埃塞俄比亚,正好处在两极,前者富裕,后者贫困。但是,为什么是这两个国家处在财富的两极呢?

达斯古普塔认为,可能的原因包括制造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新理念(“人们将新理念用于新产品的生产,而且也在成功地运用这些理念,以更低廉的成本生产传统产品”)等的差异,但这些因素,是如何参与到经济增长、经济迟缓、甚至经济衰退的叙事之中并发挥(单独、或交互)作用的呢?“没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声称,在经济增长背后,只有一种驱动力。”不过,“找出在经济增长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却又不甚容易。即便可以将这些相对重要性进行表述,但很多时候,还有一部分经济增长,并非由这些因素加总得到,这可能涉及到“制度运行方面的改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经济生活,约定无处不在。人们为何遵守约定,却有很多解释。“相互的信任的合作的基础”,而合作,是经济生活,广义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所能运行的基础。信任的达成或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通过法治,以外部的力量保证(对违反契约的行为的)强制执行,其二,通过社会规范,以社区内部的舆论保证强制执行。经济学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互相信任可以被解释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乍看之下,我们可能对此感到莫名奇妙,但细细思之,如果一个社会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社会,弥漫着普遍而广泛的不信任,这个社会,能够欣欣向荣吗?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言说者众,但是在政策层面似乎并无太大影响力。我们目前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未来的后代,他们又该如何生存?现在讨论暂不存在的后代,真的没有意义吗?通过经济建模,达斯古普塔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使用的衡量国家财富的方法,应该改进,“不仅自然资本被包括在资产的清单中,而且在评估这些资产的时候,外部性也被考虑进去”,尤其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

经济学有关公平和正义吗?“公平”和“正义”,经常是伦理学、法哲学领域的重要话题,似乎与经济学无关,尤其是数学化后的经济学。但效率和公平,确实在经济学的讨论范围中。如何保证效率和公平兼顾,是困扰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的难题,因为高速的经济增长,往往会扩大贫富差距,而一刀切的公平(或者是再分配中向穷人严重倾斜),恐怕会挫伤最有热情致力于、也最有潜能着实提高效率的那群人。如何在提高国家财富的同时,提高民众福祉,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任务。以中国为例,最先通过“改革开放”东风富裕起来的一批人,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够大方地带后来人一同走上富裕之路呢?当前的中国,社会流动日趋减弱,阶层渐渐固化,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如何打破这一局面,改善制度环境,让寒门也能出贵人(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是考验改革派的又一大难题。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