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易,变现难_创新者的变现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创新者的变现力 > 创新易,变现难
黄延峰 创新者的变现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3-15 08:03:52

创新易,变现难

《创新者的变现力》这本书是从创新者的角度看问题的。作者马克·佩恩(Mark Payne)本人就是一位创新方面的咨询顾问,是一位帮助企业变现创新的高手,拥有20多年的创新工作经验,因此,作者才会先从自己如何帮助企业将创新性的技术变成一个摇钱树的产品开始讲起,比如三星的透明液晶显示技术,经过他们的集体头脑风暴,他们将该技术应用到了冷藏设备玻璃门和商店的智能橱窗上,从而避免了透明液晶显示技术成为独角兽。这契合了本书的英文名称How to Kill a Unicorn,什么是独角兽呢?根据作者的表述,那种创意很好,但实现这一创意的前提条件需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这种创意就是独角兽。意为无利可图的创新方案。

无论是从帮助企业将创意或新技术变成产品的咨询顾问,还是从企业内部创新者的角度来看,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杀死独角兽?

从创新到产品,一路走来,需要考虑诸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首先是创新者本人,他有了创意,或者是企业已经拥有了创新的技术或专利,但苦于找不到应用的产品。如果仅仅是创新者自己满意,或者拥有创新技术的企业自己很欣赏,一想起来就心花怒放,那也只能是幻想。你可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单相思,满足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觉得消费者一定会爱死你了。但消费者真的会喜欢你的创意吗?你的创意又如何体现为产品呢?

其次是消费者。创新或创新产品不能停留在自怜的地步,它需要能够满足消费者一种或几种需求,否则,它就成了无土之木,无源之水。尽管很多创意都是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启示和考虑问题的,但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企业拥有了创新技术,但消费者对它有需求吗?你根据创新技术研制出来的产品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吗?他们喜欢吗?用起来方便吗?比现有产品更好用吗?更便宜吗?即使你研制出了新产品,也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但如果消费者不方便,或者使用成本很高,那也是不长久的。毕竟,产品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会有人购买。

 (省略一段,怕通不过,可看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fc5390102we2q.html)

但满足创新者自己和消费者的需求,创新产品就一定成功吗?未必。

在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中,还有一类人非常重要,那就是企业的内部投资人或外部投资人,其中外部投资人包括风险投资者。因为将创新技术变成产品一来是需要花钱的,二来它是需 要赢利的。不赢利,连内部投资人都不愿意掏钱,何况外部投资者呢。

有人就说了,我自己有钱,或者我有慈善捐款。但那样你能坚持多久?现在有很多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但他们大都采取了商业运作的模式,其实还是要赢利的,只有产生不断的现金流,都能持续地开展公益,解决社会问题。

除了企业自己创新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应对外部创新的挑战。
昨天(2016.3.14),我读了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的一段话:
在组织存续的过程中,有些企业把握住了几次变革,但主要是通过使变革发生而做到的。包括西门子、博世和通用电气,但柯达不在此列。比如,当替代的数字化技术出现时,没有什么比在摄影行业拥有世界最优秀的化学家更没有用的了。柯达拥有的技术顶尖人物的知识曾被视为最宝贵的资产,实际上,这项宝贵资产等于是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更糟糕的是,除了原先的技术变得“无用”之外,这些人还强烈地排斥数字化。
(这段话是我最新翻译的,还没有出版。我先用用。)

不论你是个人创新者、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者,或者是企业内部投资人,抑或是风险投资者,如果能够确立“整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样一种思维框架,就能理解为什么创意这么难了,理解创新为什么难以变现了,理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创新投资了,理解为什么风险投资叫风险投资了,再去阅读《创新者的变现力》,也就更能理解作者所说的“一箭双雕”创新法了。“一箭”是创新者的创新技术,“双雕”则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需求,前者想要有用、好使,后者想要赚钱、赚钱。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要想变现,创新者还要成为整合者。

《续景德传灯录》之《慧海仪禅师》有云: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
请问,你想做哪个?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创新易,变现难”的回应

恶魔的sunshine 2016-03-15 09:20:54

之前看的七荤八素的。囧。。原来思路是这样的,受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