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思考一个问题:股票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嗯,很简单,股票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价格是当然是由买卖双方的(买卖)行为决定的。
那么买卖双方的行为又是依据什么产生的呢?
嗯,这个嘛。。。。。。
答案是:预期。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是根据自己对股票的预期进行操作的,觉得股票被低估的人(预期股票的价值高于现价)买进,觉得股票被高估的人(预期股票的价值低于现价)卖出。买卖的平衡形成了价格,因此,价格反映了市场的普遍预期。
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此,市场的参与者才会对股票(企业)形成不同的预期。但是,在这无限的可能中,有且只有一种可能能够最终成为现实。长期来看,如果企业的实际增长强于预期(股票被低估),那么股价将会上涨,而反之,股价则会下跌。可见,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并不依赖于企业的实际增长,而是依赖于实际增长与预期的比较,这也正是杰里米J•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里提出的观点。
我们知道,股价=每股收益×市盈率,而投资者对股价的不同预期就主要体现在市盈率的高低上,如果对企业的增长预期很高,那么往往会给出一个较高的市盈率,如果对企业的增长预期较低,那么对应的市盈率也就较低。比如彼特•林奇就曾提出,市盈率大致应向增长率看齐。很自然的,根据市盈率的高低,股票可以分成两类:低市盈率股票和高市盈率股票。
相对于价值投资者的称呼,约翰•聂夫更喜欢叫自己低市盈率投资者。那么,相对于高市盈率股票,投资于低市盈率股票有什么优势呢?聂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低市盈率更容易提升:同样是增长50%,股票的市盈率从8倍提升到12倍,显然要比从40倍提升到60倍容易的多。
2. 低市盈率股往往对应着更高的股息率:比如同是两只每股利润2元,发放股利都是0.5元的股票,但股价分别是16元和80元,市盈率8倍的股息率是3.13%,而市盈率40倍的只有0.63%。可别小看了股利,格雷厄姆认为股利是公司成长中较为可靠的部分,而杰里米J•西格尔则把股利认为是熊市的保护伞和牛市中的收益加速器。事实上,聂夫的温莎基金平均每年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3.15%,而其中股息率就达到2%,若没有它,温莎只跑赢大势1.15%。
3. 低市盈率股风险较小(个人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人们对低市盈率股几乎不带任何心理预期,而且即使业绩不好,下跌空间也有限;而高市盈率股则不同,它们高高在上,一有风吹草动,往往就会高台跳水,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不要说盈利倒退了,就算只是增长率稍逊预期,市盈率下调几个点,就够喝一壶的了。比如原来每股收益为1元,市盈率为40倍,对应预期增长率为40%,如果实际增长率为30%,每股收益增长到1.3元,如果市盈率相应下调到30倍的话,对应股价为39元,不仅没有收益,还亏了1元呢。而如果盈利倒退的话,则要面对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双双下调的压力:股价=每股收益×市盈率)。在变幻莫测的未来面前,我们的预测能力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想想你对企业盈利的预测有几次是准确无误的?)。如果同样判断失误,显然高市盈率股的损失要惨重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低市盈率股的容错率更高。投资是一个没有保证的行业,当你犯错的时候,控制好你的损失,不要因为一次错误就失去翻身的机会,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也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反复强调安全空间的原因)
当然了,也不要仅仅因为一只股票的市盈率低,就认为是好的投资标的,事实上,市盈率低也总是有原因的。只有相对于基本面过分的低才是有价值的。所以在强调低市盈率的同时,聂夫也要求企业有良好的基本面,基本增长率要超过7%,并且总回报率(总回报率=基本增长率+股息率)最好是市盈率的两倍。
约翰•聂夫保守的投资策略成就了温莎基金30年业绩传奇,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形容飞行员的话:有老飞行员,也有胆大的飞行员,但是没有胆大的老飞行员。如果把“飞行员”换成“投资者”,那就是对这个“剩者为王”的股市的真实写照了,而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正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约翰•聂夫的投资策略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投资虽然看重的是最后的结果,但其实过程才是决定性的,只有使投资策略和自己的个性保持一致,享受投资的过程,而不是被过程享受,才能坚持到最后看到美好的结果。
看来你是纯价值派~ 我说的黑天鹅是无法预见的事 我投了少部分动物疫苗 如果发生动物疾病会产生黑天鹅 还有厄尔尼诺之类的 你说的金融地产我觉得不属于黑天鹅 是属于恐惧的心理
我不太管左侧右侧,只要价格和成长性相比较,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就会分批杀进去,然后等时间发挥作用。
大部分时候,我喜欢比较不同股票之间的相对价值,喜欢守候在价位不那么高,成长性又相对确定的企业里。
今年的投资确实不好做,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能急,要慢慢等待机会的出现。
金融地产肯定是黑天鹅,大家都能害怕,才会有机会。但林奇提醒我们,要等飞到落在地上,弹上两弹再介入。所以,尽管我一直在追踪地产,但确实不知道该什么时候介入。其实我是在等待最恐慌的时刻到来。
平安绝对是黑天鹅,先是有800亿左右的历史遗留毒资产,后有职工股票减持。我喜欢的价位是33到34元左右,但市场不见得会给我这样的机会。
还记得当年盐湖钾肥与盐湖集团合并的事情吗,一直把股价从50多元打到30多元,后来轻而易举地久恢复到了50多元。
可惜,类似的机会,一年中出现不了几次,出现了有不一定能把我得很好。所以,只有耐心等待。
我一直在追踪万科,目标价格是7.2元左右,如果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和部委、地方要员们放狠话调控地产,把股价打到类似的价位的话,我就会把资金分散一部分到地产上。不过,我觉得机会不太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我弄住地产最悲观的时候,那么,介入的机会也就来了。我想,尘月可能更擅长这个。
昨天看一篇报道 说是实业地产商都在增持而金融资产在抛售 是否可看为反向指标呢? 还说有的公司只有账面价值的60% 这个我不知道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最近打算追踪万科 目前持有部分招行 升息周期可能关注保险 交运板块如何看呢?
PS:我不是做价值投资的
对了,我的投资组合中80%是银行,其他地方不敢呆。
除了地产外,最近也在关注平安,不知道能不能跌出一个更好一点儿得价格来?
找洼地确实很难,需要耐心守候,也需要一些黑天鹅、白天鹅发挥作用。
从价值投资的买入角度看,折扣不够。但持有的话,其中一些质地比较好的股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比如说浦发银行,前几天只有12倍左右的市盈率,市净率没超过3,而去年的成长性有20%左右,继续持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地产我以前一直觉得有点儿偏贵,不过最近跌过以后,也在追踪。不知道大家都怎么看地产的,哪些指标比较核心。
嗯,正如老钱所说,本书(当然也包括本书评)主要讲的是投资逻辑的问题,对估值涉及的不多。
求道@收束身心兄若是对估值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股市真规则》,里面对各种估值方法都有详细的论述。
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我喜欢把估值方法分成两类:
第一类:绝对估值法:也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法,企业的内在价值就等于该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这也是经典价值投资者常用的方法。
第二类:相对估值法:主要是通过比较目标股票的市销率,市净率,市盈率和市现率等指标(可以和该股票对应指标的历史均值纵向比较,也可以和同行业其他股票的对应指标横向比较),来找出相对被低估的股票。约翰•聂夫常采用的就是相对估值法。
鉴于并不存在一种完美且普适的估值方法,使用多重估值方法,互相验证,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实际上这篇美文道出不仅是字面上的低市盈率而是购入便宜货的逻辑,只是低市盈率在一定程度说明一些问题,例如林奇曾提到的,对于周期性行业市盈率反而需要反过来看待。
这篇美文相当赞同!
个人浅见,巴菲特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现金流这个概念:
A,股票的价值等于它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不多也不少。
B,优质企业大都具有一个特点,需要追加的投资比较少,却回源源不断地产生出稳定的现金流来。
第一种意义是涉及到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具体方法在《股市真规则》中有介绍;第二种意义涉及到判断企业的成长性,特别是成长的来源和可靠性。
个人以为,任何估值方法,都有其缺陷,特别是拿某一年的数据区估计时间,更是如此。但如果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辅之以逻辑推理,那么,效果就回好许多。
慢同学本文讲的是投资的逻辑问题,也就是尽可能以低的价格买成长性相对较高的企业。这个原则已近被巴菲特、林奇、聂夫等人证明,只要坚守这一投资哲学,是可以赚到钱的方法。
至于估值方法,确实需要在大量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没有完美的方法,也不可能万无一失。但毫无疑问,这一派成功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方法。
呃,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价值投资不过也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手段或者理念(不管是能力圈还是安全空间,无非是为了增加付出的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概率,从而也就控制了投资的风险:因为长期来看,如果用5毛钱确确实实买到了价值1元钱的资产,那么自然也就无风险可言了),至于具体的操作(包括估值),似不必如此拘泥,大可以灵活一些(毕竟据说巴菲特也是不用现金流的,他用的是股东收益),只要心中常绷着这根弦就好了。
不知老钱同志是否另有高见?
嗯,的确如此,每股收益很容易被操纵(这在我对《年报掘金》的书评中亦有提到)
这里用每股收益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 作为书评,只能根据原书的内容展开(约翰•聂夫采用的是低市盈率投资法)
2. 股价是由所有投资者的预期合力形成的,相对来说,采用每股收益和市盈率估价的投资者要比采用现金流贴现的多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每股收益对股价的影响自然也要大得多。
3. 投资预期的是未来,而只有有趋势的东西才有预期的可能。每股现金流虽然不易作假,但是相对每股收益来说,波动性太大,甚至根本没有趋势可言,如果用每股现金流,一般也只能用历年现金流均值,很难预测增长率。当然了,反过来说,每股收益的稳定趋势可能也是被操纵的结果。不过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估值工具啊!实际操作中,也只能各个方法都用上,相互印证了。
“聂夫也要求企业有良好的基本面,基本增长率要超过7%,并且总回报率(总回报率=基本增长率+股息率)最好是市盈率的两倍。”这个标准,也是林奇喜欢的东西。
关于LS的问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对收益的确认,价值投资者的办法是,从长期的平均收益情况推算合理的收益水平。
现金流可以用来验证企业盈利能力是否稳定可靠。
有老飞行员,也有胆大的飞行员,但是没有胆大的老飞行员。如果把“飞行员”换成“投资者”,那就是对这个“剩者为王”的股市的真实写照了,而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正证明了这一点。
学习了!